APP下载

西方女性摄影作品

2016-11-02邱路平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7期
关键词:幻境

摘 要:与摄影记录性特征不同,影像也可是物质依托,传达作者对生活的理解。无论是真实自拍,还是作者创造出的幻境,反映的都是作者心中的镜像。安娜等摄影师就是通过一系列“幻境”或“幻像”来寻找另一个隐藏的自我。

关键词:女性摄影作品;幻境;自拍

作者简介:邱路平,湖南城市学院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教师。

[中图分类号]:J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1

一、幻境中的紧张

摄影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既能呈现主体的视觉感性形式,也能蕴含主体对事物理解的理性内涵。因此,与直接记录稍有区别的是,作者也可以将影像中的形象作为物质依托,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安娜·嘎斯克尔就是通过制造幻境将她对少女形象的理解和期待注入到作品的形象当中的。从这一代女性摄影家的作品中也可以感受到,似乎每当感伤的旋律波动至顶时都会出现一些缓和的音符,来缓解女权带给欣赏者心中压力的迫切。因此,在摄影的领域内,当女性珍视身体、痛斥身体苦难的激烈浪潮退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缓和微风般的微微感伤,或许是女性在对以往的方式进行反思,也或许是女性在对历史遗留的创伤进行弥补,这似乎也与女性主义进展的“回潮”现象不谋而合。

安娜·嘎斯克尔的作品体现出如梦般的少女幻境,只是幻境并不浪漫,反而到处充满诡异和惊险。在她的《无题》,几乎无法看到端正完整的少女面孔,神情游离于画面之外,不过,梦中人物的面孔也大多是不清晰的。观者看照片,不自觉地寻找少女的表情,可是,她们的肢体所体现出的注意力也是游离的,仿佛永远在思考、计划着什么。嘎斯克尔说,“我对少女十几岁时的天真清纯与恶作剧心理等混合在一起的复杂心理变化过程有兴趣,因此尝试用摄影来表现。”她用摆拍的方法创造出一个仙境般的空间,赋予其华丽夸张的戏剧性色彩,影像中的少女们将观者一步步引至她们的掌控之中,令观者的思绪不由自主地跟着角色游走,进入凶险童话的梦境。在赋予作品丰富的戏剧性时,也成功传递出少女邪恶、紧张的情绪。“梦不仅仅是一种信息交流,还是一种审美活动,一种想象游戏,这一游戏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梦是一种证明,想象或梦见不曾发生的东西,是人内心最深层的需求之一。这就是梦里为什么总潜藏着阴险。”嘎斯克尔在影像中为自己的形象和情感进行了过去式的虚拟塑造,以幻境少女的神情代言自己对青春期女性的情感解读。

当时间走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也具有了一些后现代主义的特征,比如折中性、回归传统、宁静和亲近自然等等。一些新一代的女性摄影家也采取了不同以往的立场,她们开始不太关注理论问题,与周遭的世界和文化相处更为融洽,对于意识形态也是持一种冷眼旁观或嘲讽嬉戏的态度;虽然一些后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主义已经没有存在的必要了,但是,就如沃尔夫所说,“作为一个女人,我没有国家;作为一个女人,我的国家是整个世界。”[3]对于女性来说,她应该把自己放在更广阔的天地中去成长,它可以是跨越国家和文化的,可以是跨越男女界限的,更可以是回归到自己内心的。

如此看来,安娜·嘎斯克尔正是用摄影的方式重新关注自己的少女情结。只是,现实中的自我和青春期的自我在作品中产生了强烈冲突,那不属于少女的神情、被拉扯的少女的身体,以及少女肢体的茫然等等都通过幻境将作者冒险的紧张情绪传递出来。

二、自拍中冷漠的神情

影像可以承载主体的情感,形象可以传达主体面对周遭世界时产生的情绪。后女性主义时代的一些女性摄影家彻底突破了公私空间的界限,在私人空间中将自己完全暴露于作品中,也传递出自己对世界的冷漠情绪。

美国艺术家梅瑞特以女性的身体为主体形象,用数码相机制造出真实的幻像,再利用互联网络快速地将其展示于大众。如同后现代女性主义理论所描述的,这一时期出现的女性艺术家似乎不太关心群体利益,只讲个人的快乐,她们与周遭相处融洽,看似快乐、满足。只是,在她的《数码日记》中,我们不只看到一个完全放松、体验生命的女性,也似乎读到对观者视而不见的冷漠,这或许是在以另一种方式对男权社会进行有力的抨击,将观者完全放置在尴尬的窥视立场,形成观看的对峙。

纵观西方现当代女性主义背景下的女性摄影,如果说在女性关注自我的早期影像中,她们还只是用摄影表达对自我的迷恋、认识,以及对生活的憧憬,那么到了现代女性摄影家手中,所表达的则更多是对自身生活处境的体验和对现实生活的反思。由此可见,大多数女性摄影家的视角都处于女性独特的内审视觉当中,有一定的消极情绪特征。

参考文献:

[1]顾铮.我将是你的镜子——世界当代摄影家告白[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10):118.

[2][捷]米兰·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3(7):9.

[3]李银河.女性主义[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1):178.

[4][法]罗丹述,葛赛尔著.罗丹艺术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4):41.

[5][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视觉思维——审美直觉心理学[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3):351.

[6]何林·萨特——存在给自由戴上镣铐[M].沈阳:辽海出版社,1999(7):266.

猜你喜欢

幻境
真实幻境
恐龙河谷:幻境乌托邦
从梦境及幻境视角探究大江健三郎的天皇制批判
幻境一日游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随吟
“心境”系列18K金钻石项链 心之幻境
幻境与宿命——喜玛拉雅时空观的当代再诠释
漫游藤蔓幻境
去迪士尼畅游幻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