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7年后,重新看海子的自杀

2016-11-02石勇

南风窗 2016年22期
关键词:文青海子自卑

石勇

今天我们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向往,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他的自杀固然是自己的性格、心理,还有因为文青思维入戏太深造成的,但仍然可以让我们想到:守住那份内心的坚强。

2016年10月9日,一个典型的中产阶层男人,口里念着一句“我想在大理有一座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准备“逃离”一线城市。

他的眼睛,充分地释放出生活在一线城市的倦怠,还有对“诗和远方”的向往。

我的目光,迅速回到了27年前,1989年1月13日。有一个诗人,挥笔写下了“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多么的美好,多么的富有诗意。

但两个多月后,3月26日,他在山海关卧轨自杀了。

他的自杀,成为一个时代结束的标志。而另一个时代,以现实的姿态轰然来临。但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发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生活想象并没有远去,而且,它越来越成为很多人心理上的出口。

这个人叫查海生—著名诗人海子。

海子为什么自杀?27年来,它就像是一个谜,关于这个谜,已经有了很多猜测和解释。但我想从性格分析的角度,去作出一个新的解释。这个分析,必然是冷静的。

我和海子的弟弟查曙明先生有过深入的交谈。他给我提供了一些关于海子童年和少年的资料,在此表示感谢。

海子在性格上是什么人

法国著名存在主义作家加缪曾经说过:自杀是唯一值得严肃思考的哲学问题。

这句话常常被一些人挂在嘴边,但我感到一种忧虑:这太把自杀弄得形而上了。

那么多年来,我在看一些人对海子自杀的解释时,也喜欢扯得形而上,动不动就是“死亡意想”这些词汇,这把自杀变成了一种哲学和文学了。

而有的人,甚至还把自杀悲情化,浪漫化,比如说自杀是“对抗黑暗”,是“重新投入神的怀抱”。这种文青思维给人的暗示是很负面的。

而海子本身,也是在这种文青思维里面沉浸太久,太深,拔不出来。

我想说,一个人自杀了,这种不应该赞赏的行为,既没那么形而上,也没那么浪漫,跟哲学、文学没什么关系,它的背后,涉及的只是痛苦—生活或性格、心理带来的痛苦。自杀不是什么哲学问题,而只是生活问题、性格问题、心理问题—自杀者必然是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出问题了。

在那个时代,海子是贫穷的,但他作为一个大学老师,一个可以去各地出游的人,还不至于生活不下去。破译他自杀的第一道密码,是性格和心理。看到这一点很重要。

海子属于什么性格?

我们先看一下他的经历,还有一些表现。

海子1964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我们都知道,那个年代,中国人普遍贫穷,甚至吃不饱饭,农村更是如此。海子的童年和少年基本是在饥饿和半饥饿中度过的。而且,农村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要帮父母干繁重的农活。所以,在1979年,海子15岁考上北大前,他会形成什么样的性格?

他会形成“自卑型性格”。这个性格类型,最容易出现天才、庸人和人渣。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哲学大师康德,还有乔布斯、扎克伯格,都是典型的自卑型性格,马云有一半性格是自卑型(另一半是表演型)。当然,纳粹头目希特勒,制造了“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凶手高承勇,“认命”了的老实人,都是典型的自卑型或有一半性格是自卑型。

这是一个最能改变这个世界或让这个世界不得安宁的性格类型。

性格中的这种自卑,在一个人内心不强大时,极容易表现为心理上的自卑。

海子正是如此。这种心理上的自卑,从小开始,到他考上北大,到写诗,到谈恋爱,到自杀,持续了一生。他写诗,迷恋西藏的神秘主义,迷恋上气功,从心理动力上就是要克服和超越自卑。

无论是性格上还是心理上,自卑的人都很敏感。这种敏感,如果在智力上有良好的天赋,那么,在思想、科技、文艺、商业等方面的嗅觉、创造性,一定比别人好得太多。这就是自卑型性格中的很多天才可以改变这个世界的原因。

但像海子这样满脑子文艺细胞的人,在自卑、敏感时,也容易自尊心很强,自命清高。

心理上,一个人可以变成什么

我们看一下,一个自卑型性格的人,如果有极强的文艺天赋,而且自命清高,大概在心理上会让自己变成什么人。

他会变成这样的人:先是把自我从世界里撤回来,封闭自己。

这里的心理规律是:因为自卑,真实的自我很弱小,所以,在这个世界面前,心理上随时都可能被打击,他害怕被打击,只能把自我撤回来。

撤回来就完了吗?没有。他会发展出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比如诗歌、神秘主义的世界,这样一个世界,在价值排序上,好像比世俗的现实世界要高,足以让他得到心理优势。

于是我们看到,海子在心理上是这样的人:封闭,有某种自我幻想的神经质倾向,不懂人情世故,不太“现实”,无法根据社会游戏的规则或潜规则与他人交往。能包容或理解他的,也就是亲人、恋人、一些同学和好友。他正常的社交圈子,不会超出亲缘群体和同质化群体之外。

有两件事,最能说明海子的性格和心理。

一件是有一次,他走进北京昌平一家饭馆,对老板说:“我给大家朗诵我的诗,你们能不能给我酒喝?”而饭馆老板对他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别在这儿朗诵。”

这肯定会被文青们认为是“浪漫”,但显然就像是没有活在现实之中。

另一件是,海子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教书,有一次母亲来到了学校,海子带她到操场上散步,遇到了一个领导。这位领导看到海子领着一位中年妇女散步,猜测肯定是海子的妈妈,于是就主动向海子先打招呼,而海子只是轻声地“嗯”了一声,并没有过多地搭理领导的问候。等那位领导走远后,妈妈责怪他说,要虚心地和领导处理好关系,不要目中无人!海子的回答则是:那个人虽然是领导,实际上肚子里的“墨水”并不多,没有必要去和他多讲话。

在这里我们无法展开评论,但可以看出,海子在正常的人际交往上是有所欠缺的。

性格和心理可能就是一个圈套

赫拉克利特早就说过“性格就是命运”。我也发现,一个人的心理内容,经过“心理保护”这么一个机制,是可以变成一种不断自我演绎的心理逻辑的,这意味着某一种心理,可以把一个人给套牢。我们所看到的那些自我放纵,自甘堕落,或说“我已经无法回头了”的人,就是被心理给套牢了。

海子是一个善良的人,也是一个伟大的诗人,其创造力让人惊叹。但是,他在控制自己的心理这方面,能力并不比一般人好。甚至,我们必须承认,还要差一些。

接着前面的分析,海子撤回自我的家里,封闭自己,发展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自命清高,只跟诗歌玩,就完事了吗?

答案是不可能。

这个世界很强大。海子还要活在现实之中,还要和人打交道,他所在心理上想忘记、想鄙视的那一切,随时都可能刺激到他。他不可能一直有心理优势,肯定会被打击到。

被打击到了能怎么办呢?

从一些有限的资料我发现,海子不是向现实投降,也不是让内心强大起来,从而,去调整自己和世界在心理上的关系,去改变自己,以便适应现实,或在心理上超越于现实之上。他事实上只是强化了原来的性格和心理去应对这个世界。

我先说一下这里面的心理逻辑。

原本,那些封闭、自命清高之类的心理,就是一种心理保护,是海子为了防御外界的打击,而在心理上把自己变成这样的。所以,再遇到打击,很“自然”地,这个心理保护会被激活,又继续封闭、清高,从而,让自己陷得越来越深。但这意味着,在心理感受上,下一次的打击,会比上一次更致命,直到最后,再无心理力量来抵抗。

在各种打击中,写长诗受挫,是比较重的一次打击。

海子一直想干一件事情:写长诗证明自己天才般的能力—因为写短诗谁都会,他认为短诗只能用来抒情。我大胆地这样说:如果这件事情成功,海子在世界面前,将体验到强大的心理优势,他不可能自杀!

但这件事让他很受挫。我在和查曙明先生交流时,他说,海子最看重的是长诗,回老家时,还拿出长诗给家人看。但当然,大家看不懂,也没有表示出太多兴趣。海子因此颇感落寞。

这说明了什么呢?说明海子非常希望他写长诗能得到人们的承认。因此他肯定会给很多诗友看过,并且有所期待。

但期待落空了。一个他所认为的诗友狠狠地嘲讽了他一把:“从北方来了一个痛苦的诗人,从挎包里掏出上万行诗稿”,但“人类有一个但丁就够了”。这个打击,竟然让海子哭了一通。

海子在心理上所干的三件事

看一下海子的人生经历,尤其是大学毕业后,其实并不顺,连作协会员都不是,几次恋爱失败,雄心万丈要写长诗,但遭到讽刺,人际关系并不是很好。这对一般人当然很正常,但对于一个自卑型性格的天才,一个沉浸在文青思维里的人来说,心理上却惊心动魄。

他在心理上,为了保护自己,干了三件事情。

第一件,是更加退回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文青的那种清高、浪漫发挥到极端,离世俗世界越来越远,比如不想跟“正常人”一样结婚。

他谈过几次恋爱,其中至少有一次,就是他不想结婚才导致女方离开他。他也许觉得结婚太俗了,而俗世中的那种生活会污染到他的精神世界,会抽去他写诗的根基,会吞没他。

可是这样一来,失恋又给他以沉重的打击,意味着对他的价值的否定。再是天才,一个人也是无法离开“情感系统”的支持。

第二件,是在诗歌之外,迷上了神秘主义和气功。诗歌所建构的那个精神世界,那种审美所营造的幻觉,不足以“对抗”强大的现实,所以海子没办法,只能跑到神秘主义和气功那儿,它们好像更具有神秘的法术,因此也更强大。

但这样一来,只能让一个人显得更不像一个“正常人”,神神叨叨,充满幻觉。

第三件,是有“被迫害妄想”。关于这一点,可能有些人无法理解,但其实是最好理解的。我说一下你可能就明白了。

假设有这么一个人,因为自我比较弱小,抵挡不了别人的伤害,害怕别人伤害他,那么,他在心理上,要保护自己,最好的策略就是“先下手为强”,先去认定别人要伤害他,从而让自己有个心理上的防御—有防御好像就安全了。但事实上呢,别人根本就不会去伤害他。这就是“被迫害妄想”。

海子本来就封闭,要靠生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来避免外界的打击。接连受挫之后,在强大的世界面前,自我继续撤退已经不行(已经退无可退了),必须先下手为强,发展出对外界主动的心理防御,认为外界很黑暗,随时都可能伤害、吞没自己。这就有了“被迫害妄想”了。

在他自杀前写的五封遗书中,有四封说别人要害他,在心理专家眼中,这肯定是典型的“被迫害妄想”的症状,甚至会被诊断为“精神分裂”之类的症状(后来海子自杀就是这样被诊断的)。

不过,专家可能解释不了这样一个事实:在第五封遗书中,海子推翻了以上四封遗书的说法,说“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他为何突然又变得这么清醒了呢?为何清醒了,又去自杀呢?

只能这样解释:不是“精神分裂”这类的症状,导致他的自杀!

把一切都归结到“症状”上去,是相当偷懒和无能的做法。

我想说,我们的性格和心理,如果自我套牢,会放大我们和世界紧张的程度,会放大被世界吞没的程度,最终,很可能在心理上支撑不下去。

海子所干的这三件事,让人遗憾地自我套牢。

真正地生活

但是,这并不是说,一个人走不出自己的内心世界,让内心世界恶化,就会自杀。我们没有忘记,海子渴望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自杀必须克服两种东西。

一种叫作“死亡恐惧”。

另一种,叫作“遗憾”。

人要克服死亡恐惧,有很多方法。对于一个打算自杀的人来说,要突破死亡恐惧,必须在心理上做到两点:或者无限放大心理上的痛苦,以致把死亡当成了解脱痛苦的手段;或者,在心理上已经让自己入戏,扮演了某个角色,这个角色已经忘记了死亡本身的残酷。

海子其实两种都有。

“遗憾”这种东西呢?

我记得苏格拉底说过,我们之所以怕死,是因为没有真正生活过,意思是,还没有真正体验过生活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死,将留有巨大的遗憾。这种遗憾让一个人没有勇气去面对死亡。

但海子似乎已通过诗歌,找到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到这儿,已经可以看出海子自杀的心理逻辑了:在性格和心理蓄积了一堆炸药后,只需要一根导火线。这根导火线据说是因为失恋的刺激。我无法确证是什么,但可以想象,打击是巨大的。

但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他为什么要从北京选择去山海关自杀呢?需要走那么远吗?卧轨自杀,可以毫无障碍吗?

我能想到的就是两个字:幻觉。

我相信那个时候,海子已同时处在诗歌和神秘主义所带来的幻觉中。因此,对海子来说,如果是从山顶跳下去,不过是以优美的姿态回归到大地母亲的怀抱中;如果是卧轨自杀,不过就像是在美妙的钢琴中,让自己成为一个美丽的音符。

在这种幻觉状态中,没有恐惧,没有遗憾,它像是一个人把所体验到的那种美好永远定格,永远在梦中睡去一样。

但我必须说,我们活在现实中、清醒中和理性中。生命的美好不能被忘记。

写这篇文章,限于篇幅,我主要是从原理上入手,没有从海子的故事中一步一步地分析。但无论是从原理上还是故事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海子作为一个诗人,一个陷入自己的精神世界,去感受世界痛苦的诗人,心理上入戏太深了,以致走不出来。

其实,有什么是我们在心理上走不出来的呢?

我想到了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创者卡夫卡,他一直在描述他那个时代世界的荒谬,但他只是看戏,并没有入戏。而不入戏,理性就一直存在。

海子已经去世27年了。今天我们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向往,是他留下的精神财富。他的自杀固然是自己的性格,心理,还有因为文青思维入戏太深造成的,但仍然可以让我们想到:守住那份内心的坚强。

然后,无论怎样,期待那份人生的美好。

猜你喜欢

文青海子自卑
德令哈,没了“海子”你还剩下什么
让自卑成为一种前行的力量
纳兰容若是怎样成为一代文青男神的?
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九寨沟观海子(外四首)
一个自卑者的自白:“觉得做什么都不行”
战胜自卑,让生命之窗开出自信之花
你骂谁是文青
解析海子之《死亡之诗(之采摘葵花)》
自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