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2016-11-02任淑月朱博轩

金融经济 2016年16期
关键词:京津产业结构河北

赵 齐 赵 欣 任淑月 朱博轩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1)



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研究

赵齐赵欣任淑月朱博轩

(河北农业大学经济贸易学院/食品科技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经济贸易学院,河北保定071001)

京津冀协同发展已经上升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实现京津冀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是实现京津冀一体化的目的和要求。京津冀合作已有一定的基础,在未来发展京津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通过对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可能性分析,并分析京津冀三地的三次产业构成,利用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分析得出京津冀区域内不存在严重的产业同构现象。研究得出京津冀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2]。

京津冀;区域经济;产业结构:协同发展

1.京津冀基本情况介绍

河北省环抱北京,东与天津市毗邻并紧傍渤海,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是继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之后又一经济快速发展的地区,形成了我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京津唐工业基地,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区分别依据本地地理位置和各地资源优势发展不同的工业。同时,京津冀地区铁路、公路线密集,位于全国最密集的高速公路网区域之一,交通发达。

目前,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迅速,但是人地矛盾突出,占全国城市土地4.56%的土地面积占全国人口的8.08%。近年来,随着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京津冀地区的矛盾不断上升。京津冀三区域中,其中,北京市人口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的19.5%,面积仅占地区总面积的7.8%;天津市人口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13.7%,面积占地区总面积5.4%。河北省人口占京津冀地区总人口的66.8%,面积却占地区总面积86.8%。由此可见,虽然京津冀区域同为全国人口稠密的地区,京津地区的人口密度还是远远大于河北地区,为实现京津向河北的人口转移提供了条件。

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京津地区水资源尤为匮乏,水源供给大多来源于河北。目前,北京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7,为世界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25;天津市仅为全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的1/13。京津地区资源存在短缺与不足情况,但掌握先进的技术拥有庞大的人才数量,而河北省资源相对丰富,但是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如何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扎实推进京津冀地区发展是摆在国家和京津冀地区面前的的重大问题。

2.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可能性分析

京津的发展需要河北资源及农产品,而河北省发展需要京津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目前,北京多数农产品的本地供给与本地需求存在缺口。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人均每年主要食物摄入量为:蔬菜147公斤,水果38公斤,肉类28公斤,蛋类15公斤,奶类16公斤,水产品16公斤测算。北京市场水产品、禽蛋、果蔬和肉类均存在较大供给缺口,年均供给缺口分别为128%、126.7%、41.4%、39.9%和34.1%。天津多数农产品的本地供给超过本地需求,水果常年存在较大缺口。从产销差量上看,天津的奶类、蔬菜、水产品和粮食的本地供给远大于本地需求,年均供给余量占比分别为65.89%、54.94%、52.10%和37.06%;肉类供给略大于需求,年均供给余量占比为17.45%;禽蛋类供给略小于需求,年均供给缺口为5%,供求基本平衡;水果类的供给常年存在较大缺口,年均供给缺口为76.57%。按目前河北省农产品供给水平,不仅能够充分保障京津市场需求,并且有较大的供给剩余。另外,从产品品质看,河北省农产品已经基本符合京津市场需求。目前京津市场鲜活农产品需求以无公害食品为主约占60-70%,绿色食品为辅约占20-30%,总体需求趋势是高质量、高档化、绿色食品与有机食品。

农业及农产品供给方面。北京市有效灌溉面积15.3万公顷,天津市有效灌溉面积30.9万公顷,河北省有效灌溉面积434.9万公顷,为京津总灌溉面积的9倍以上。2014年,北京市粮食产量63.94万吨,蔬菜236.16万吨,肉类产量39.30万吨;天津市粮食产量175.94万吨,蔬菜460.20万吨,肉类产量46.44万吨;河北省粮食产量3360.17万吨,蔬菜产量8125.69万吨,肉类产量468.13万吨。2013年承德供应北京市场蔬菜达190万吨,食用菌20万吨,占到北京蔬菜市场份额的25%以上。目前,京津冀省级层面合作已经取得进展,地方合作范围广泛。在农业资源上河北省与京津相比表现出明显优势,可以保证京津冀农业协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表一 京津冀农业发展情况

数据来源:2013年、2014年中国统计局数据,其中禽蛋产量和水产品为2013年数据

目前,北京市经济功能逐渐降低,而天津市作为中国北方经济中心随着经结构调整,重工业转向河北省。近些年来,北京、天津工规模以上业企业数量整体上呈递减趋势,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呈递增趋势。2005-2013年间,北京市规模以上工业减少了41.3%,天津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减少12.4%,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了27.3%。其中相当一部分是由京津地区搬往河北地区,一方面,减缓了京津地区交通压力,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京津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提高了河北省生产总值,缓解了就业压力,对京津冀三地均起到互利共赢的作用。

表二 2005-2013年京津冀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目一览表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

3.京津冀产业结构构成情况分析

三次产业结构反映了某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和地区经济发达程度。如表三所示,北京市第三产业产值占有很高比重,第一产业产值占有很低比重,第二产业比重适中,产业结构较为合理。天津市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产值均占较高的比重,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较低,处于向经济发达阶段过渡阶段。河北省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三产业次之,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最低,但相对于京津来说,河北省第一产业产值仍占较高比重。

表三 2014年京津冀地区三次产业产值情况

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是一个有效反映地区间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指标,是准确把握和调整调整优化跨区域产业协同布局的重要依据。[1]从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入手分析京津冀三地区是否存在严重的产业重叠现象。产业结构相似度系数公式为:

计算得出京津冀三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5]。

表四 京津冀三地区产业结构相似系数

由上表可知,河北省与北京市产业结构相似度较低,应根据优势产业,最大实现优势互补和相互流动。北京与天津产业结构相似度相对较低,应发挥地方特色,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天津与河北产业结构趋同现象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区域内发展环境,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和增强产业竞争力。这说明所谓的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主要存在于三次产业这样的宏观层面上,微观层面在行业内部不太明显,产业趋同现象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3]。

4.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1)行政分割与利益差异瓶颈

京津冀三地区在行政上相分离,行政主体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利益关系,因此对于合作中所持态度也不尽相同,三地区之间缺乏深入密切的合作是一体化过程中最大障碍。同时,京津地区对河北省的市场准入过高也是影响区域之间合作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农业发展方面,京津冀三地区农业结构趋同,互补性较差,难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京津冀区域之间的合作往往建立各自利益主体通过对自己利益让步、折中的方式实现利益最大化,区域之间没有没缺主管部门的统筹规划,且规划合作往往以京津为主导,合作中给河北省带来不利影响。

(2)缺少统一的合作规划和指导纲领

京津冀三地区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重点,在合作中缺少统一的规划作指导,使得区域之间的合作呈“无规划、无纲领、无组织”状态,区域之间的合作大部分是在民间自发推动下进行的。缺少明确的合作规划和指导纲领使得发展难以形成切实有效的推进机制,使得项目开展不能统筹安排,不能兼顾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虽然有些地区通过自发的形式进行小范围的项目合作,但项目之间存在的风险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加上很多项目缺少相应资金的长期支撑,使得合作无以为继。

(3) 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明显,产业对接难度大

京津冀三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的差距,北京、天津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经济发展水平高,经济影响力和消费水平均位于全国前列。而环绕在京津周围便存在着河北省25个集中连片贫困县,其中贫困人口达200多万。过于悬殊的社会经济二元结构的直接后果就是,区域中落后的地区没有能力引进、吸收、消化核心发达城市各种必要的生产要素和先进的管理制度,而发达地区出现的产业集聚、形成的产业规模因缺少原料和市场出现产业链中断,无法向周边落后地区推广和扩散。京津冀地区的经济差异使得产业对接难度加大,就目前情况看,京津冀基本没有形成配套的产业链,包括联系紧密的京津区域在内,大部分配套产业链主要目的是满足当地企业。

(4) 生态环境状况严峻,对一体化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随着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环境问题却成为一体化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大气污染是京津冀区域普遍面临的重大问题,环保部发布的2014年重点区域和74个城市空气质量状况数据,京津冀区域13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1个城市排在污染最重的前20位,其中有8个城市排在前10位,区域内PM 2.5年均浓度平均超标1.6倍以上。雾霾天气的天数逐渐增加对京津冀区域工农业生产及其人们生活造成巨大影响。同时,渤海湾海洋严重富营养化和氮磷比失调,及其陆地淡水资源污染的加剧,使得京津冀地区环境面临严峻考验,成为区域之间横亘在一体化过程中面临的共同问题。

5.京津冀协同发展对策建议

(1) 建立国家层面的统一战略规划

坚持规划引领,做好顶层设计。京津冀分属不同的行政区,要建立凌驾于三个行政区之上的权威部门,统一指挥规划京津冀三地区协同发展。同时发挥地方政府主导作用和部门职能作用,组织专门力量,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制定规划,体现前瞻性和指导性,并与国家规划相衔接,突出当地特色,明确发展方向、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深入研究如何保障京津冀协同共同利益,保障河北农业增长、农民增收、科技协同、人才协同,创造有利的投资环境。同时保障京津地区农产品供给,完成京津地区的产业转移,改善生态环境,减少人口压力。

(2)优势互补,进行产业分工,发展现代工业[4]

首先,总体而言,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应该充分发挥京津冀三地各自的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进行合理的分工,既要做好产业间协同分工,也要做好产业内协同分工。一方面,对于产业间协同分工,北京具有第三产业优势,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与天津、河北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因此,北京要着重提升第三产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水平,使之更好地服务区域、服务全国、辐射世界,同时进行产业转移,使产业发展具有持续的生机和活力。天津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完备的制造业基础,应紧紧围绕国家高水平的现代制造业和研发转化基地的功能定位,充分发挥制造业基础优势,提升现代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水平。河北应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实现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积极培育壮大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另外加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现代化水平,使河北成为京津农产品供应大后方。另一方面,做好产业内协同分工,京津冀三地要突出产品专业化和功能专业化,围绕产业价值链分工,在京津冀区域范围内进行资源配置,深化京津冀三地企业间上下游合作,形成错位竞争、链式发展的整体态势。

(3)注重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

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前提是维持地区生态平衡,将环境污染限制在合理地范围内。近几年我国的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而河北的污染问题尤为严重。近期环保局通报全国74个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空气质量较差的前10名城市分别是保定、邢台、石家庄、唐山、邯郸、衡水、济南、廊坊、郑州和天津。可以看出空气质量较差的前十名河北占了 7 个,河北俨然已经成为污染大省。而近几年雾霾的源头之一就是河北的产业结构和煤炭燃放。河北成为京津冀的污染源关注点。

2013 年石家庄空气质量达到极好于二级的天数仅为 49 天,远远低于北京的167 天和天津的145 天,可以看出河北环境恶劣的严重程度,京津冀要一体化发展,环境治理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河北以重工业为主,重工业的进行主又要依托大量的钢铁、煤炭、水泥等等。河北的空气污染也直接影响到了京津地区,北京的环境问题有一部分也是因为河北污染物的区域间传输引起的。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应优先考虑环境承载能力,加大环境立法和执法力度,严格环保在指标监测,关停重污染企业。保护地区海洋和湿地资源,合理利用并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以“可持续发展”思想为战略指导,推动区域发展循环经济。

(4)缩小地区差距,逐步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

京津冀发展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环京津地区更是存在着巨大的“环京津贫困带”这使得京津冀实现经济一体化存在着很大的困难。目前,京津冀享受着不同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京津地区享受着更好的政策,使得河北省环京津地带更加贫困。三地区之间应该实行统一的优惠和补贴政策,使河北省在为京津发展出力的同时得到应有的回报。同时,优化税制结构,发挥税收优惠作用,北京市应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等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则要征收更高的税;天津既要对现代制造业进行税收减免,也要鼓励第三产业发展;河北省必须在农业的发展上给予更多的政策优惠,还要对与农业直接相关的服务性企业进行部分税收减免;另外也要在工业、建筑业等方面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尤其要加大贫困地区的财政补贴和金融保险支撑力度,加强荒地荒山、废弃用地治理,推进村庄整治,探讨新农村建设,积极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土地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发展环京津休闲观光农业,逐步缩小京津冀差距,实现京津冀经济协同发展。

[1] 张立辉.京津冀地区产业同构现象研究[J].中国证券期货,2009(11)

[2] 崔东初.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12(5)

[3] 孙久文.京津冀一体化中的产业协同发展研究[J].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4(9)

[4] 张耀军.论京津冀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路径选择[J].当代经济管理,2014(10)

[5] 李波.基于协同视角的武陵山区产业结构相似度比较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11).

猜你喜欢

京津产业结构河北
河北顶呱呱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地方政府赶超行为对消除贫困的阻碍分析
河北:西洋乐器畅销海外
孙婷婷
基于产业结构对接的人力资源培养实践与思考——以湖南省为例
京津城际ATP光电隔离盒的国产化研究
来自京津的游客
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对改善民生的作用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