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下初中思品教育教学探究

2016-10-31周家强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6年22期
关键词:品德课学习动机积极性

周家强

【中图分类号】G6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2-00-01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教师因循守旧,照本宣科,过分强调学生对知识的接受,把机械训练作为提高成绩的法宝。长此以往,教师变成了“死教书”、“教死书”的“教书匠”,学生变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书呆子”。

当前实施新课程,作为政治教师,要改变这种状况,彻底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中解放出来,就必须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始,创新教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思想品德课教学开辟一片崭新天地。

一、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学习动力

明确的学习目的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学习目的不明确,就失去了动力源,没有主动性,积极性不高。教师应教育学生树立崇高远大的理想,明确自己的责任义务,把当前学习与未来理想相联系,使学生的学习需要由潜在状态转入活动状态﹐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和意向。自觉自愿去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学习。为此,老师应掌握学生的年龄、生理、心理特点,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熟悉学生的家庭情况,结合社会实际,对学生进行理想、前途教育。然而老生常的谈道理,枯燥无味,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产生敌对情绪。所以,老师应根据动机的可变性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心理变化,把握学生的动态心理,说服教育也应作相应的变化,但不能盲目变化,大的目标、方向,特别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目标、方向不能改变。根据目的具有层次性、阶段性的特点,老师应引导学生在满足一定层次的需求后向更高一级的层次发展。

二、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亲其师,信其道。融洽的师生关系必然能增强学生对学习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经验告诉我们,如果学生遇到一个自己喜欢的老师,他们就会喜欢上该教师所教的学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增高,课堂气氛会很活跃,学生的心理比较轻松,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知识,枯燥的课堂学习也变成了一种美的享受。相反,如果学生不喜欢的老师,甚至害怕的老师,那么他们就会排斥这位老师所授的课程,即便老师凭借自己的师道尊严威慑学生,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在痛苦状态下的学习其收效也是甚微的,真可谓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累。因此,教师应俯下身子,走近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关心学生的思想、学习和生活,一视同仁对待学生,不厚此薄彼。对待差生不能动辄训斥,盛气凌人,而是更多地接近他们,尤其在学习方法上给予他们具体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善于发现他们思想上、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加以鼓励,增强他们的信心。这样,创造一个师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环境,使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就能得到充分发挥,老师的教学也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启迪智慧,点燃学生求知的火花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虽然理论性很强,许多内容都是一些不变得规律、真理,然而它又与现实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紧密联系。需要我们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去认识事物,认识问题,解答问题。重视对学生的心灵、智慧的开发,重视对学生性情的陶冶,重视对学生人格与个性的教育,重视对学生情感、情绪和意志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使学生理解人生的意义,追求更高的生活境界。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不仅使我们明理,还能使我们启智。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更重要的还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思维方法,让他们学会辨别真善美,追求真善美。

实践证明,矛盾、问题、疑问是思维的“发动机”,它能使学生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开启学生思维器官的钥匙。有经验的教师都很注意通过质疑问难,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这些问题面前自求自得,探索思悟。那么,作为政治课教师,应如何巧妙设问,启迪智慧,调动学生的思维呢?笔者认为,首先,教师应认真研读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及主要知识点,精心设计和编排提问,使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系统,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此及彼,一环扣一环,一问接一问,使学生的思维处在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之中,处于矛盾运动之中。其次,问题设计要结合时政热点热点,密切联系实际。思想品德课是与时政热点及学生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课程,教师应多提一些与现实生活相关联的问题,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学生的思维与知识应用能力。学生需要生活化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用感官感触社会生活,通过体验生活、感悟生活,最终习得教材中的观点、技能、方法、态度、价值观。教师要努力创设情境,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手段,引领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生活的实境中感悟人生哲理,感悟人间的真善美。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是经过重复练习而巩固下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学习习惯,就是在不间断的学习实践中养成的那种自然而然表现出来的学习上的习性。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无形的巨大力量,是一个人终身受益的财富。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可见,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动机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强烈的学习动机有利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反之,良好的学习习惯又能促成学习动机的激发和保持,因为只有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有好的学习成绩,而好的学习成绩能激起学习的强烈愿望。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首先,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榜样,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教师要求学生养成好的学习习惯,自己首先要有好的教学习惯。如:按时上下课,板书工整、规范,及时认真批改、讲解作业等等。教师以身作则,在潜移默化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然得以养成。其次,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大处着眼,小处招手,从点滴的小事做起。从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抓起,例如,课堂上,要求学生坐姿端正,听课认真,回答问题声音响亮等。再次,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应多表扬、多鼓励、少批评,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良好习惯的培养过程也是摈弃过去陋习的过程,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学生改掉不良习惯是非常艰难的,所以,看到学生的进步应多给予表扬,多给予鼓励,对学生不良行为的反复应多一份耐心。

总之,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应从多角度、多层面对学生施加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调动起来,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会从原来的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猜你喜欢

品德课学习动机积极性
三方共进,激发干部积极性更上一层楼
如何激发初中学生英语学习动机
如何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中融入法制教育
大学生学习动机与学习成绩的相关研究
如何使初中思想品德课灵动起来
思想品德课教学感悟
技校生学习积极性的探索研究
人的积极性与扩大内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