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审计结果的公开与运用

2016-10-31徐花

时代金融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公开运用

徐花

【摘要】从信息对称的要求和国家治理的高度需要说明审计结果公开与运用的必要性,分析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的作用,列举我国目前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的情况,提出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的对策。

【关键词】审计结果 公开 运用

李克强总理2013年6月17日在审计署调研时指出:“审计结果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要继续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审计结果要向人大报告、向社会公开、向人民负责……将来审计的结果要全部公开,各部门、各单位也要把整改结果全部公开。”国家审计署前任审计长李金华也说过:“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政府信息公开、透明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可见,政府对审计结果的公开是有了明确的态度。审计结果不仅要公开,还要运用好,这是审计监督的有效手段。

一、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的必要性及作用

(一)审计结果公开是信息对称的基本要求

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审计结果均对外公开,不但审计报告对外公开,预算也全部对外公开。因为政府的钱取之于民,简单讲纳税人的钱,纳税人的钱怎么花,对纳税人总得有个交代,这是信息对称的基本要求。知情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力,优其是对公共权力信息的知情权,没有知情权就无法对公共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依法制国的必然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的必然条件。

(二)国家治理的高度为审计结果公开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和内在需求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推进权力清单制度,依法公开权利运行流程,完善党务、政务和各领域办事公开制度,推进决策公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结果公开,让权力在阳光下进行,依法接受人民监督。由此可见,强化权力运行和监督,规范领导干部职责和权限,落实领导干部责任,就要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双管齐下,要审计、监察、公开并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求要切实将资源运用到人民群众急需、急切、急盼之处,要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维护群众利益。资金来源和服务对象的公共性决定了社会公众有权全方位了解其财务、人事、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并对其进行监督和参与治理。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促进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有利于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推进依法制国。

(三)只有科学运用好审计结果,才能发挥审计监督的职能作用

把审计结果运用于有问题的被审计单位和领导的整改工作中,运用于领导干部的任用和考核管理工作中,运用于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评价工作中,运用于带倾向性、苗头性问题的调研工作中,运用于领导干部的职务任免,奖惩中,运用于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工作中,为提升领导干部队伍素质、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提供保障,有效地促进领导干部的党风廉政建设,促使领导干部学法、知法、懂法,并自觉接受审计监督,不断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更好地遵守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

(四)将审计结果公开,更好地发挥公众的监督作用,有效地加快审计整改

审计结果公开既是对审计质量的考验,又是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曝光和对有关经济业务活动的披露,有利于公众强化监督,有利于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也用利于查处和纠正违法、违纪、违规行为。审计的目的不是查出问题,而是在查出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对症下药,整改审计提出的违纪违规违法问题。审计结果公开的内容应该是对被审计单位有关经济活动信息的确认,包括确认该单位利用资源、开展业务、取得绩效的情况;领导干部运用权力、履行责任的情况等。公开审计结果的最基本的目的是整改,不是为了公开而公开,也不为了披露问题而公开。审计结果公开,将审计监督面向社会,由公众和舆论一起来监督,形成监督和整改的压力,在这种压力下,迫使被审计单位主动整改和迅速整改,降低整改成本和缩短整改时间,规范了单位的各项管理。如,“三公经费”的消费,以前审计年年提出“三公经费”居高不下,自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对违反规定进行公款吃喝、公车私用、公款出国(境)的现象进行公开曝光后,“三公经费”明显下降,就某单位公布公务接待费决算算来说,2013年决算数为65万元,但随着违反中央八项规定不断公开通报之后,2014年公务接待费几乎不敢开支,2014年决算数不到6万元,降幅比例为91%,可见公开和曝光的效果是多么有效和明显。通过媒体、通过社会对审计提出的违规违纪问题进行监督,是非就很清楚了,效果就很明显了,被审单位应该怎么做、应该怎么整改也很清楚了。

二、目前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情况

(一)审计结果公开与运用没有引起领导的高度重视

领导认为把审计结果公开,觉得面子上过不去。多年的传统,顾面子的思想认为内部通报可以,不要对外公开,这样会把家丑对外公开,把矛盾激化,把存在的问题公布于众,会给单位丢面子,所以只掌握在少数部门和少数人手里,削弱了审计结果运用范围。

组织人事部门没有真正把审计结果贯穿于干部监督管理、评价和任用中。“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落不到实处,委托审计部门审计也只是走走形式而已,没有认识到审计结果的重要作用,或出于人情考虑和观念上的误解,对审计结果运用没有给予充分的支持,妨碍着审计结果的转化,最终导致资源浪费。

(二)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运用中不透明、不具体

如何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的标准如何、如何反馈等没有明确规定,领导责任是什么责任?到什么程度应该引咎辞职,到什么程度需要扣发工资,到什么程度应该在考核中属于不合格,什么情况不予晋升,存在什么经济问题应该提醒、谈话、诫勉、追究责任以及降职、免职等也没有具体标准。审计提出的问题不整改、不落实的,单位领导人应该负什么责任没有明确的规定。审计结果不公开、不透明,审计结果运用缺乏标准和具体化,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审计结果与领导干部任用脱节的问题,不利于将群众监督与审计监督结合起来。

(三)审计部门未能较好地宣传审计结果

截至2016年3月,审计署官方网站仅公布233份政府审计公告,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审计厅的官方网站共公布1200多份政府审计公告,审计结果公开与“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相差较远,审计结果公开的实践确实存在一定问题和困难。报刊、电视、广播、网站等媒体没有对审计结果进行有效地宣传报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运用效果的发挥和降低了运用的实际效果。有些审计机构对审计结果公开有畏难情绪,认为审计结果公开会加大工作难度和工作矛盾,积极推进的动力不足,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战略部署认识不足。对审计结果公开前的质量控制机制、审计结果公开后的应对机制等,审计部门未做好充分准备。没有树立公正、客观的审计部门工作形象,增强审计的权威性。

(四)审计结果得不到合理转化

一是审计的时效性不强,审计结果滞后,给审计结果运用带来不利影响,具体操作上,“先审计、后离任”的原则并没有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大部分是先离任后再审计,造成审计归审计,任用归任用,没有审计前已经任用,审计提出的问题对领导干部的作用影响不大,先离任后审计的做法使审计结果严重滞后,影响了审计结果的合理转化。二是在结果运用上审计部门既没有人事任用建议权、也没有党纪政纪处分建议权,导致审计结果无法落实。三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不够重视,认识定位不准确,以致审计结果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四是有的审计决定提出的整改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难以整改,整改无法落实,审计决定难以执行。五是审计结果不公开,没有正真起到监督、提醒、警示、威慑作用。认为审计查出的问题也会不了了之,整改不落实也无所谓,无人监督,无多少人知道。不被监督就无法进步,就无法认识到真正的错误,就不会进行认真的整改,审计就没有达到目的。

三、完善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的对策

审计结果公开势在必行,但在实践中又存在很多现实困难。因此,究竟公开的内容是什么?怎样公开?公开的保障条件是什么?如何才能使审计结果公开不流于形式?如何运用好审计结果?

(一)健全公开制度,加强审计结果运用

创新扩大审计结果运用的方式和方法,实行审计结果公开制度,使各项资金的使用做到公开、透明,资金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而不是投入了大量资金,效果如何无人知晓。将审计结果进行公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审计质量,增强审计结果的宣传力度,扩大审计影响力。另一方面曝光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通过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有利于加强审计问题的迅速整改和落实。

(二)公开的内容不仅要做到总括信息的公开,还要做到分类信息的公开,同时还要公开整改情况

审计总括的信息包括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资产负债情况等。分类信息包括依法依规规范管理、取得绩效情况,其中规范管理情况包括重大经济决策情况,预算管理情况,财务、资产、基建、采购、招投标、合同、培训、科研等内部控制情况;取得绩效情况包括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方面具体执行情况。审计整改内容,包括对审计报告提出的问题整改情况,未能及时整改的原因及下一步如何落实整改等。如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开应包括:一是总括信息:人员信息、总资金信息、经费预算信息等项目基本信息。二是分类信息:经费使用情况、经费结算情况、取得标志性成果等。三是审计发现的问题,提出的建议,审计整改落实情况等。审计结果公开的是对总括和分类信息的再确认情况,是一种结果确认,这种确认既有正面肯定,也有对不完善之处的建议意见,并不仅是对问题的披露。

(三)审计结果公开方式应多样化

可以通过网站、报纸、电视台和电台等向社会公开;可以广播站、墙报向系统和单位职工公开;可以通过会议宣读、通报、公告形式向领导班子、单位干部职工公开;也可将审计结果运用与干部任前公示相结合公开。

(四)让被审计单位准确定位审计结果

让被审计单位对审计结果公开认识到审计结果公开不仅是一种自我约束,也是一种自我激励;让被审计单位对公开的审计结果能正视,认识到审计结果公开不是通报批评,而是对管理结果和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全面评价;认识到公开审计结果,能促进问题的整改,进一步规范单位的各项管理。

(五)公开的审计结果要通俗易懂

公开的审计结果要让公众看得懂,知道钱是怎么花的,钱是谁花的,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成效如何。对重大项目、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等执行情况进行通俗的表述和披露。除了文字表述外,也可用清晰、简明的图表形式来表述。

(六)要放大审计结果公开和运用效应

宣传审计公开的作用,提高审计部门的公信度和权威性,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保驾护航。对审计发现的好做法要大力宣传推广,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要及时大力纠正,问题严重的要移送司法部门并追究责任。

公开审计结果的目的是整改,是向公众交待。运用好审计结果,是审计的关键环节和最终目的,也是审计工作成果的最终体现。

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国家治理思路、治理要求、治理方式对审计结果公开提出了更高、更强和更明确的需求,也为审计结果公开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制度基础。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审计结果公开及审计结果的转化与运用,切实满足社会公众对审计结果公开的迫切需求,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有力保障。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做到依法制国,依法行政,促进勤政廉政建设,遏制与惩治腐败,增强政府工作的威望和公信力。审计结果公开,有利于全民监督,全面反腐,审计结果公开,是审计监督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1]审计局.2010.强化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思考.

[2]新闻会客厅.2005.国家审计长李金华谈公开审计报告和媒体的作用.

[3]王雷,雷洋昆.2014.高校审计结果公开:形势、困难、实现途径.

[4]黄有水,胡昌田.2014.关于加强审计结果运用的思考.

[5]宁华未.2014.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审计结果公示制度研究.教育审计.

猜你喜欢

公开运用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