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之“工业立县”战略研究

2016-10-31夏丽菁

时代金融 2016年23期
关键词:庐江县新常态

夏丽菁

【摘要】2011年8月,庐江县因撤销原巢湖市被划属于合肥市,从此走上了积极融入合肥经济圈、促进自身经济发展之路。按照合肥市确定的“一个副中心,两个基地”发展定位,庐江县提出了“工业立县”的理念,并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在经济新常态大氛围下不断推进“工业立县”战略发展,不断解放全县思想,改革创新,立足于庐江县县情,走具有庐江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关键词】新常态 庐江县 工业立县 科学协调

目前中国整体发展都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近几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不断推进简政放权,优化升级经济结构,改革创新,促进经济多元化和稳定化,抓住机遇促进自身发展。有着合肥市“南部副中心”和“南大门”之称的庐江县,具有多种的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矿产资源丰富。保有资源量中多种矿种居全省首位,铜矿居全省第二位,铁矿居全省第三位,是全国为数不多的多矿种资源集中区。多年来,庐江县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当地第二产业,也给庐江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明显的助力,并逐渐成为安徽省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与第五大工矿区。

随之而来,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第一,工业生产高投入,低产出;总量大,水平低;高排放,多污染;不协调,难循环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在很长时间内持续。第二,缺乏相关政策的保驾护航和专项资金的大力支持。第三,从经济学角度看,城市化水平低,工业产品内需量小。第四,县域人民受教育水平不高,“教育经济效益”低,缺乏产品创新的主动权。第五,县域内缺乏综合交通体系,原有公路损坏严重。第六,品牌影响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该县工业的劣势。因此,坚持不断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发展循环绿色经济,努力提高庐江县综合承载能力和工业品牌化等是庐江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

一、不断转变观点,解放思想,加大政府引导力度

思想的解放是运动的先导,在经济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全县各级组织和人民应学会打破惯有传统封闭思想和主观偏见的束缚力,学会主动研究县域新情况和新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和积极行动改造客观世界,面对如今庐江工业发展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不可有安于现状的“知足常乐”思想,应保持高度热情和积极进取的态度,真正落实“工业立县”战略目标。而政策是县域经济发展的法律保证,庐江县相关部门应建立健全项目重点督办、统筹推进和目标管理机制、项目约谈问责机制和项目后期服务机制,设置专项资金扎实推进重点项目建设。2012年始,庐江县依照省政府提出的战略定位,陆续出台了《服务工业经济发展三项制度》和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自主创新等政策体系文件,积极为中小微企业设置“续贷过桥资金”和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大力支持龙桥铁矿等重点项目,并开展了一系列“工业立县攻坚年”、“工业立县推进年”等活动。说明不断转变观点,解放思想,加大政府引导力度,“三年大变化、五年进百强”目标的实现已初步见效。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庐江县综合承载能力

“乘数效应”是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县域经济的优势作用的集中表现之一。而庐江县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模式在过去很长时间内都处于滞后型,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于庐江三大产业的生产部门。因此,依托国家、省、市交通水利工程,发挥区位优势,统筹构建公(路)、铁(路)、水(运)、空(运)相互衔接的立体交通新格局,基本建成合肥南部综合交通枢纽刻不容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交通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体系

按照合肥市确定的“一个副中心,两个基地”发展定位,和《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所示,为实现“1+7”发展目标,庐江把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任务,不断推进“两环四横四纵”向“两环五横五纵”的城市路网框架过渡。至2013年,庐江县境内公路里程达到4709公里,主要包括合黄杭高速公路、沪蓉高速公路、京台高速公路等,铁路有合九铁路、庐铜铁路以及合安九客专等,计划修建快速客运铁路(合肥-庐江-安庆-九江)、城际铁路、普通铁路(庐江-铜陵)等,并积极开展庐江-巢湖等铁路项目的前期研究。在建设合肥新桥国际机场二期工程中,也将建设庐江等通用机场。庐江综合交通体系不断完善,但是县域内某些地段公路损坏,交通设施建设工作还需进一步加强。

(二)关注水利设施建设,创建绿色安全庐江

庐江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水系,主要包括杭埠河、白石天等14条河流,水资源丰富。但是由于庐江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梅雨特征显著,6、7月份降水较多,易发生洪涝灾害和地质灾害。因此有序推进县河、东大河等河流的整治和逐渐沟通内城水系,也是庐江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要工作。扎实推进“引江济淮”工程的前期工程,改善庐江县水域的生态环境。

(三)加强能源设施建设,满足工业能源需求

至2014年,天然气以其成本低、安全性高和污染性小的优势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但是庐江县域内没有加汽站,消费者需要增加时间成本去舒城县进行购买。到2015年,庐江城南加油加气站才建成运营,仍然呈现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改造升级工业区天然气管道路网和规划新建变电站,特别是生物质能发电厂等能源设施建设必不可少。

三、走新型经济开发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

经济新常态下,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新经济发展,庐江在“工业立县”目标的拉动下,依托当地丰富的矿产资源大力发展当地第二产业,逐渐成为安徽省的重点开发建设的工矿基地与第五大工矿区。按照国家《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11~2015年)》要求,为充分发挥庐江县域的比较优势和促进县域新经济的健康发展,调整和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是庐江县走新型经济开发之路,加快工业强县进程的必由之路。

(一)推进产业集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

近年来,产业集聚是我国工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有助于提高企业间的协作效率,降低工业产品的成本和交易费用,降低劳动力成本,扩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并不断促进新工艺、新技术的创新。

作为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经济开发区或地方工业园区在经济新常态大氛围下快速发展。庐江县在“工业立县”战略目标的实施过程中,建立了庐江经济开发区,园区始终坚持科学循环发展理念,规划控制面积为35.86平方公里。园区的产业定位是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现代食品、循环科技等四大主导产业,目前开发区交通等基础设施和污水、能源处理等配套设施基本完善。至2012年,入驻企业63家,项目总投资达7.57亿元。安风风机、雄风磁性材料等一批骨干企业日益壮大,市场竞争力不断扩大。为谋求庐江企业的长远发展,各企业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应依托县域丰富的矿产资源,在硫(煤)基化工(化肥)、矿产品上不断发展精深加工和循环经济;依托磁性材料、机械制造、汽配等产业集群,不断促进电机、整车制造的大发展;依托锂电池材料项目,在隔膜、电解液、铜箔、负极材料、新能源装备制造上不断进步等措施。

(二)推进产业有序转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2011年,庐江县抓住区划调整带来的新一轮发展机遇,不断探索适合庐江县情的科学协调发展之路。充分利用合肥作为“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双节点城市的作用,借助合肥“四港三区一中心”建设平台,依托产业基础和劳动力、市场、政策、资源等优势,积极承接合肥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产业转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合肥经济圈和长江经济带的工业生产压力,促进区域内产业分工调整,不断优化庐江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协调发展。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庐江需要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传统与新兴、转移与升级、开发与保护的四种关系。在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下,政府应加大引导力度,为产业转移提供优质的服务和坚实的后盾。不断推进庐江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改造升级,升级才是转移的最终目的,优化庐江产业空间布局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协调发展,提高县域工业产品的综合竞争力。最重要的是坚持开发和保护本土生态环境的原则,不断改革创新转移模式,做好节能减排,走绿色发展之路。

四、坚持改革创新,推进庐江特色品牌战略

“十三五”期间,庐江县以新发展理念为统领,围绕省调转促“4105”行动计划和市“586”计划,促使区域经济越发协调。但是工业产品结构单一,缺乏产品创新的主动权和品牌影响力弱等多方面的问题也一直是庐江工业的劣势。而品牌战略是企业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企业的文化软实力的表现。为保证庐江“工业立县”战略的顺利实施,建立庐江工业特色品牌是重中之重,因此加大教育支出,努力提升县域人民的教育水平,促进技术创新,才能不断推进庐江产品的品牌化发展。

总之,庐江县在今后的发展中应牢牢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坚持“工业立县”的发展定位,着力推进庐江重点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平台建设,切实加大项目带动实施力度,不断壮大产业集群,加快城市步伐,主动适应引领经济新常态。在一个副中心,两地基地建设上不断取得新成就,促进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才能建设一个更加崭新美好的庐江县。

参考文献

[1]黄群慧.“新常态”、工业化后期与工业增长新动力[J].中国工业经济,2014(10).

[2]陈刚,陈红儿.区际产业转移理论探微[J].贵州社会科学,2001(4).

[3]曹荣庆.浅谈区域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的模式仁[J].中州学刊,2001(6).

[4]蒋文军,孙宏军.策应产业转移是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仁[J].商贸与会计,2001(8).

猜你喜欢

庐江县新常态
小数除法的解题方法
金牛山上“春笋”绿:记庐江县金牛小学关工委副主任吴文生
『孩子的事无小事』:记庐江县泥河社区关工委主任邢晓红
一个和雷锋握过手的老兵:记庐江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工作者王德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