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后备力量的培养

2016-10-31杨娟

新闻前哨 2016年10期
关键词:评论员时代

杨娟

7月22日至24日,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中心、湖南红网联合主办,湖南红网承办的新世纪第六届新闻评论高层论坛暨第十一届红辣椒时评研讨会在湖南益阳召开,来自全国新闻评论领域的学者、教育者、评论作者百余人参加了会议。围绕“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后备力量的培养”进行了热烈讨论。会议还宣读了2015年度红辣椒评论佳作评选暨红网首届全国大学生“评论之星”选拔赛决赛的评选结果,并进行了颁奖仪式。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的变化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新闻评论将是怎样的发展趋势?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涂光晋教授认为:如果说传统媒体时代,媒体编辑部、职业评论员以及政治和文化精英主导着评论的整体格局,建构着意见性信息的话语体系,那么这种格局在新媒体时代已经受到了非常大的挑战。第一,评论主体的扩张、单篇评论作品影响力下降。现在大量源于网民、自媒体的评论被生产出来,评论主体前所未有地扩张。职业评论员职业写作的价值和作品的影响力被削弱或稀释。这主要是因为新闻评论的功能发生了变化,意见的宣泄成为更多公民的选择;同时后现代文化深刻影响网民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消解传统权威的倾向。第二,参与门槛的降低与职业门槛的抬升。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新闻评论参与门槛降低。但对职业评论员的要求却在抬升,对时效性的追求、信息的鱼龙混杂、文科背景的单一知识结构,这些都使得职业评论写作的难度不断提升……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赵振宇:我们首先要掌握国际国内的形势和趋势,作为考虑和处置新闻报道的大背景。我们不能简单地“就事论事”,更需要“就事论‘势”,即认识事物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形势;据“势”行事,即遵循形势的要求做好每一件具体事情;以事成“势”,即发挥聪明才智,创新方法和手段,使我们所干之事能积聚成势,从而达到坚持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和引导力。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张昆:做评论的人干的就是不朽的功业,就是在立言。今天的中国,面临着空前复杂的社会转型。种种因素使得国内的舆论生态也发生了变化,民族主义、民粹主义流行,庸俗的甚至暴戾的爱国主义在影响了人民的判断,众声喧哗之下,我们更加需要理性的声音,需要对信息的解读和分析,需要有说服力的权威见解。今天正是评论引领社会的时代。

江西师范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胡沈明: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处于人际传播的大环境中。社交媒体不是大众传播,更多的是一种人际传播,当我们看到或分享一篇评论文章,我们满足的是自我需要或社交需要,在分享的过程中,我构建了属于我的社会角色。现在很多人都可以拿观点卖钱。我注意到排名比较靠前的自媒体品牌,其实他们传输得最多的还是观点而不单单是新闻信息。在一种人际传播的大环境下,现在新闻评论实际上塑造的是一种人格魅力和独立品格。所谓人格魅力是说其具有的五种特征:品格前后一致性、品格大众性、为阅读者服务的观念、拥有情怀,以及大智若愚、直言不讳、不攻于心计。独立品格具有三种特征,即评论者能独立于商业利益、政治意识、和自我偏见之外。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刘义昆副教授:在当前这种众声喧哗的时代,特别需要好的、能影响这个社会的评论,我对评论的价值从未怀疑。现在大部分写评论的人并非是职业评论员,很多的自媒体人都是从记者的岗位上退下来的,自己的自媒体品牌经营得很成功,包括现在大热的咪蒙、papi酱等等,很多传统媒体人转型做自媒体后依然能保持媒体人的专业性和职业素养。

河南日报评论部副主任李兵:评论的高峰我感觉是在十年前,现在各行各业都完成细分了。你以为自己写了一篇很了不起的文章,有可能圈外人根本看都不看。将来能活下来的评论家、评论员,我个人认为就是拥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

新媒体时代的新闻评论教育

新媒体时代,新闻评论本身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新闻评论教育是否需要进行相应调整?应该怎样调整?

中国青年报编委、社评部主任曹林:在过份强调互联网的时代,恰恰需要互联网减的思维。第一,过度依赖网络的话,就会被网络所局限,形成很多评论盲点。第二,如果太多依赖网络,会在判断上被善于操纵网络的那一方所误导。第三,不被网络牵着鼻子走,才会有自己独到冷静的判断。有的人被反转新闻吓得不敢作判断了,这不是职业评论员的所为。第四,要警惕那些如今很火的网红文体,不要太多地把网红评论员当榜样。第五,警惕网络上的反逻辑的元素,这与评论所需要的逻辑是背道而弛的。第六,新闻评论教育应该引导学生在思想资源的积累上摆脱对网络的过度依赖,更多从书籍中,从纸质媒体中,从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资源。写作者应该建立自己的信息资料库,而不是过度依赖搜索引擎去写作。第七,应该远离键盘写作,更多地走到现实中与人交流。决定新闻评论品质的还是那些传统的元素:敏感的问题判断、触到痛点的角度和强大的逻辑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副教授刘义昆:谈到新闻评论后备力量的培养,我觉得培养时应该用一种开放式思维去训练和包容,未来的新闻评论员面对的是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价值观,最重要的是打开我们的视野。我认为我们需要寻找那些对实现个人价值,对评论本身作用感兴趣的人,发现他们,找到他们,相信评论的后备大军应该是不愁的。另外,新闻评论不仅仅要培养专业的,也要培养业余的。让普通人想要表达意见时,也能遵循一定的底线和原则。

南京政治学院教授王传宝:新闻评论教育要全力打通教学和实践的两个关键环节。老师只能教授新闻评论的基础知识和开展一些培训练习,但更重要的是真正激发学生的评论写作热情,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另外,新闻评论教育还需要有媒体的支持。一旦有了平台支撑,学员的写作投稿热情便会随之高涨。同时合理的机制管理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形成持续性的惯性保持,一旦热情怠倦,评论写作又会遭遇冷遇的常态,这点经验教训也是我们要吸取的。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田大宪:新闻评论的教育改革也迫在眉睫。这种迫在眉睫不仅仅是外在的压力,同时也是内在要求的刻不容缓。在课堂上,对于新闻评论这门课的定位,实际上有很多困惑,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教学方面多尝试,其中一个可行的尝试就是可以把评论视角进行跨学科的课程设置,致力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评论敏感度。

苏州大学教授杨新敏:新闻评论教育成功的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更基本的是学会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因为现在自媒体上各种争论和互骂,表达观点很偏执,学会跟别人沟通和交流,通过有效的证据陈述自己的理由、跟别人进行沟通。

浙江理工大学传播系主任陆高峰:新闻评论主要是一种能力和素养的培养,这门课培养训练的并都不能成为专业的新闻评论员,但最起码的是,经过新闻评论的训练,学生能够理性清晰地看待问题,具备基本的新闻评论素养。普通的记者编辑同样需要评论头脑素养,而更专业更高端的,就是有写作兴趣的专业评论员,新闻评论无论到达怎样的境界,它对人能力的培养都是巨大的。

新京报评论部主任于德清:在培养新闻评论后备人才方面,我们新京报这几年还真是做了不少工作。前几年在报纸上连续举办了两年大学生评论大赛,后来又搞了超级时评大赛、新京报评论训练营。现在自媒体上的声音越来越多地来自专业人士的发言,评论的专业性非常重要。我们仅仅教大家怎么样去学评论,怎么去写评论,可能所做的仅仅是让很多人激发对评论的一种热爱,或者是爱好,但是要真正成为一个评论员,一方面要做好评论的基础教育,另一个方面,目光要更多地向专业评论倾斜,去寻找合适的人才。

湖北日报评论员李思辉:在媒体格局风云骤变,媒体和媒体人深陷寒冬的时候,每一个评论写作者的情怀都需要真诚地鼓励、小心地呵护。杂文家、评论家的思想和情怀,正是时代最宝贵的精神力量之一。情怀不灭,理想不息,再加上传播方式上的不断探索和适应,也许,我们很快就能熬到下一个春天。

如何提高新闻评论教学质量

与会者不但从宏观角度畅谈对当前新闻评论教育的看法,还从具体实践层面交流了评论教学的得失。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负责人顾建明:我跟大家汇报三句话:第一句,选苗子,不要觉得哪个学生都是可以做评论的,要选主体意识强的。第二句,做镜子,镜中的自我审美是很重要的,老师如果认真真诚,学生就不好敷衍。第三句,让学生在历史中创造意见产品,不要觉得自己高高在上,而是要立足生活踏实地表达意见,创造意见产品就是知道自己观点的价值和作用,做好意见表达。

中山大学教师陈敏:我在教学中总结了三点关于新闻评论教学的经验教训。第一点,学生的基础要打牢,评论作为一门论证的艺术,逻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经过逻辑的训练、评论课的教学,你未必能写出专业的评论。但你能分辨评论的优劣,而不人云亦云。第二点,新闻评论除了写之外,多看也是关键。在教学中我就会选择本地的一些公共事件,让他们表达观点,多看评论。第三点,引导学会选取有价值的评论议题。

广西大学副教授李仕生:首先,评论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最好自己能亲自实践写评论。自己亲手写评论,更容易现身说法,促进教学。我基本保持每周发一篇这样的频率。第二点,鼓励学生尽可能参加写作实践,我对学生的要求是要写,甚至要发表评论,这一项占评论课成绩的20分,这极大地促进了他们写作的积极性。第三点,对评论写作感兴趣的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培养,挖掘好苗子、单独辅导,让他们可以进一步提升。

河南大学教师魏猛:对新闻评论教学我有几点感悟。一是要培养学生评论写作的兴趣,现在我们给学生上课特别注重就某一个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第二,评论最大的功能就是培养熏陶学生的思想,所以我们提醒学生不仅要关注都市报评论,更要看看《人民日报》《环球时报》在写什么评论,这样培养出的学生的观点更均衡,不是片面的激进。

评论写作经验谈

杂文家、评论家鄢烈山:我相信评论这个东西,首先是要有一种表达的欲望,然后去写,很快就提高了。我觉得,评论写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种信念,有一种表达的愿望。你只要有表达欲望,想去写并且坚持写下去,就一定能有收获。我们在座的评委,很多也不是什么新闻系毕业、受过专业训练的。当你想把道理讲清楚,你有论证的渴望的时候,你就会调动你所有的积极性,把你的知识储备全部调动起来了。

知名评论家杨耕身:现在进入一个大众评论的时代。但我相信总有一部分人,在大浪淘沙之后,在经历了各种文体的尝试之后,或者是在经历了各种各样思想的演进之后,他最终会自然而然地选择,以评论这样一种方式,介入到对世界或者社会的干预中去,我想这个时候,他会成为一个优秀的评论员,而我们需要的恰恰可能是这样一种评论员的存在方式。

央视网新闻社区中心值班总监郑根岭:首先,网络就是培养评论员的一个好的学校,经过网络的锻炼,以后进入媒体,就是一个职业化的评论员。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评论作者的自我训练、自我培养更重要。第二点,新闻评论最可贵的是思维活跃,这非常重要。最好一开始汪洋恣肆,自由一点,敢想敢写,先这样锻炼自己。第三点就是必要的规范也不能少。必要的规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尺度的把握,另一方面就是文本的规范。

咸宁日报评论部主任邓昌炉:我认为新媒体时代信息的海量性,更需要有思想、有见地的信息,以正视听;新媒体的互动性,本质上就是看法和观点的互动,是有利于时评的发展的。同时,新媒体的快捷化,要求评论尽量短点好;新媒体的分众化,要求我们的写作具有针对性、接近性,要研究读者。

湖南师范大学教授魏剑美:我非常赞同崔永元曾经提出的关于“抱怨也是建设性意见”的观点。一个不敢不愿不会批评社会时政世情的作家,肯定缺乏对真善美的信仰,必然没有内心的力量,也绝对不会为现实的苦难承担情感痛苦。但我更要说的是,所谓“杂文精神”,除了与社会病态、吏治腐败、人性丑恶斗争之外,更多的时候其实更需要内省。(本文根据会议发言整理而成,未经发言者审阅。)<\\Y8\本地磁盘 (F)\2011-新闻前哨\2016-2\BBBB-.TIF>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评论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评论员时代
2020,化工跃上风口
“十四五”财政改革 更多关注支出划分
确保惠民惠农政策落实处“一卡通”成为“幸福卡”
改革创新谋发展奋发有为谱新篇
改革新闻教育,培养引领社会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