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渊明与中国菊花文化

2016-10-31李修建

求学·素材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甘谷文化名人采菊

李修建

【热用立意】寓情于物/文人之气/艺术魅力

【素材现背】在历史进程中,不少文化名人赋予植物以文化内涵与艺术魅力。植物因文化名人而愈加高洁坚贞,文化名人也因这些植物而在历史长河中愈发高逸清朗。

中国文化中有大量惹人喜爱的植物意象,如梅、兰、竹、菊等。它们常与某一文化名人绑定在一起,并被赋予特定的文化内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十字,让菊成了陶渊明专属的文化符号,唐人已将菊称为“陶菊”或“陶家菊”。因陶渊明,菊也就有了高洁、清雅、坚贞、淡泊等象征意义。不过,需要看到的是,陶渊明之“采菊”,不是单单喜欢菊花的美丽,在这背后,存在一种深远而丰富的文化傳统。

菊是中国的特产,《礼记·月令篇》中就有记载:“季秋之月,菊有黄花。”菊于肃杀的秋末开花,这一特性易引起古人的垂青。古人最先关注的,不是菊的审美特点,而是菊有什么用。对此,屈原在《离骚》中说:“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可见,菊是可吃的。事实上,这也正是菊在六朝以前最主要的功用。

晋人葛洪在《抱朴子内篇》中说,南阳郦县山谷有一条小溪,谷中长满菊花,花落水中,久而久之,溪水变得异常甘甜,人称“甘谷水”。附近居民都饮甘谷之水,并且“食者无不老寿”。做过南阳太守的王畅、刘宽、袁隗等人,让郦县每月送40斛甘谷水特供自己饮用,他们所患的眩冒等病,因喝此水而愈。日常经验往往最具说服力,菊能治疗疾病,能令人长寿,这在汉代已成为人之共识。于是,菊很自然地进入了医家、养生家的视野之中。

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全书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上品有药120种,其中草类71种,菊花即属此列,位居菖蒲之后、人参之前,排名第二。自此,菊花作为一味中药,长久地存在于医家典籍之中。

热衷于长生求仙的人,尝试服用各种药品。两汉时期,菊花是求仙好道之人食用的药物之一。唐代欧阳询主编的《艺文类聚》中记道:“《神仙传》曰,康风子,服甘菊花、柏实散得仙。” 到了明人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这段文字变成:“《神仙传》言康风子、朱孺子皆以服菊花成仙。”李时珍略去了柏实散,极力强调菊花的功效。

六朝文人普遍认为菊花能够养生延寿,并多有诗文吟咏。魏文帝曹丕曾将菊花作为礼物送给太傅钟繇,并著一书,书中提到:“屈平悲冉冉之将老,思餐秋菊之落英,辅体延年,莫斯之贵,请奉一束,以助彭祖之术。”他希望钟繇食用菊花延长寿命。

除了养生成仙,六朝文人还赋予菊其他的文化意义。钟繇之子钟会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认为菊有五美:“黄华高悬,准天极也;纯黄不杂,后土色也;早植晚登,君子德也;冒霜吐颖,象劲直也;流中轻体,神仙食也。”“君子德”和“象劲直”,让菊花具有了高蹈的道德价值。此外, “黄华高悬”“纯黄不杂”“冒霜吐颖”,同样大有审美意味。

陶渊明未能免俗,或者说,他不能超越这一文化传统。除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尚有《问来使》:“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即向使者打听家里所种菊花的长势。《饮酒二十首》之七:“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九日闲居》:“酒能祛百虑,菊为制颓龄。”这两处皆写菊花酒,着重其养生功用。还有《和郭主簿二首》:“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褒扬松菊之高洁坚贞。菊的这些特点和意义,在陶渊明之前已具备,但其高逸贞洁的喻义,因为陶渊明才得到了极大彰显。

猜你喜欢

甘谷文化名人采菊
甘肃甘谷毛家坪遗址沟西墓地2012~2014年发掘简报
胡新科
韩国汉诗中的齐鲁文化名人形象研究
拉丁美洲音乐
文化名人与淮扬菜
菊与星
文化名人
———刘训毅
偶感
广西历史文化名人郑小谷
甘谷大象山石窟文物的化学保护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