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投资视角新解中国经济“三期叠加”

2016-10-29

中国总会计师 2016年8期
关键词:经济周期要素阶段

现在,对于中国经济,市场最关心的问题是,是否存在“周期回归”?目前,关于周期证真,还是周期证伪,分歧很大。在谈论周期回归之前,首先要确认谈论的是什么。理论和现实均表明,周期是分类的,短周期、长周期和超长周期不仅在期限长度上有区别,在驱动要素上也存在巨大差异。中国经济现状的微妙之处恰在于,它正处于一个“短周期反弹+长周期下行+超长周期崛起”相叠加的阶段,这恰是对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新解释。

虽然市场喜欢谈论经济周期,但经济周期并不是一个寓意集中的概念。很多时候,市场没有区分周期类型,就已经陷入了无谓的争论之中。

经济周期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性出现的经济扩张与经济收缩交替更迭、循环往复的一种现象。根据决定要素的不同,传统理论将经济周期分为短周期、长周期、超长周期三种。一些经济学家认为,尽管不同长短的周期的决定要素不同,但彼此之间并不矛盾。每个超长周期中套有长周期,每个长周期中套有短周期。周期嵌套是一个矛盾相容的状态,同一时刻,一个经济体很可能处于三类周期的不同阶段,这种时候,周期信号就格外复杂,需要科学甄别。而中国经济的现在,就处于这样一种复杂状态。

说中国经济复杂,是因为它正处于一个三期叠加的微妙时期。三期叠加,从动力分解角度给出的官方释义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我们试图从周期并存角度,给出一个符合现状的新释义,即“短周期反弹+长周期下行+超长周期崛起”三期叠加。

首先,中国经济短周期处于反弹阶段。以季度为参照,2016年第二季度中国经济已经出现一系列企稳信号,季度经济增速触底回升指日可待。短周期反弹的驱动因素是需求侧刺激性政策,2015年第四季度三松政策加力,在经过一段政策时滞后,正通过基建投资给中国经济提供刺激性助力。

其次,中国经济长周期处于下行阶段。以年度为参照,2016年中国经济依旧处于增长率下滑的通道之中,即便IMF调升了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但2016年和2017年经济增速预期也仅为6.5%和6.3%,2018-2020年则为6%。长周期下行的根本原因是供给侧结构性矛盾给全要素生产率长期提升形成了桎梏。长周期回升则需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过从顶层设计到细化落实再到显现成效的一段过程。

最后,中国经济超长周期处于崛起阶段。以年代为参照,中国经济的金砖本色始终未变,中国经济的国际地位、内在韧性和未来潜力依旧值得信任。根据IMF的数据,以购买力平价折算,1980年,中国GDP的全球占比为2.32%,1990年为4.11%,2000年为7.39%,2010年为13.82%,2020年预期为19.35%,长期起飞不会轻易中断。

周期叠加是一种常态,但三种周期的方向不会时时刻刻相同。中国经济当前的“三期叠加”就是一种异向相容的状态,就形状而言,是“短W+长L+超长↗”,这种状态格外容易让市场产生误解。

目前市场就普遍存在三种类型的误解。一是把短周期反弹误认为长周期反转。这种误解放大了短期信号的趋势意义,忽视了中国结构性问题并未根本性缓解的现实,低估了去库存、去杠杆、去产能的攻关难度。二是由于长周期下行而忽视短周期反弹。值得强调的是,短周期反弹是客观存在的,是宏观政策“托底”经济增长于合理区间的效果显现,也是“稳增长”作为“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先决条件的客观证明。三是由于长周期下行而否定超长周期崛起。这种误解在国际市场表现得格外明显,在全球经济弱复苏的“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实际上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相对强势,但市场却选择性地忽视了中国经济长期崛起的客观现实,放大了长周期下行的真实影响,忽视了中国经济微观变化和改革红利带来的发展潜力。后两种误解在国际资本流动、资本市场表现和人民币汇率波动上造成了过度冲击,进而给中国、乃至全球市场稳定带来了不利影响。

由于经济周期三期叠加带来了一系列误解,因此,市场并未对中国经济形成一致预期,也未形成理性判断,这进而导致风险偏好脆弱易变。因此,误解会慢慢缓解,风险偏好也会由此发生渐次改变。

猜你喜欢

经济周期要素阶段
关于基础教育阶段实验教学的几点看法
经济周期调整
掌握这6点要素,让肥水更高效
美国经济数据背后:“拉长”的经济周期
在学前教育阶段,提前抢跑,只能跑得快一时,却跑不快一生。
跨越经济周期,中国企业如何创新成长
观赏植物的色彩要素在家居设计中的应用
论美术中“七大要素”的辩证关系
经济周期与宏观管理
大热的O2O三个阶段,你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