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着梦想起程

2016-10-28郭燮南

四川文学 2016年11期
关键词:宣传队创作老师

郭燮南

2008年9月25日,成都七中嘉祥外国语学校为我举行从教育第一线完全退到教育第二线离任茶话会,茶话会有一项内容是朗读我的学生——作家李鸣生给我的来信和转交鸣生送我的作品长篇报告文学《风雨长征号》。

鸣生信中谈到了其创作:“出版了20多部文学作品,并获得了两届全国最高文学奖一一鲁迅文学奖,两届中央宣传部‘五个一工程奖。”信中说:“我之所以向老师简单汇报我的创作情况想要说的是,如果没有老师您当年对我的真诚的教诲和耳染目濡的影响,很可能就没有我今天的这些成绩。”他还写道:“35年来,我从一个年轻的小兵,成为一名解放军的大校;从一个稚嫩的文学少年,成为一名全国有影响的作家,其间阅人无数,很多人都像流水般永远过去了,然而惟有您一一我的恩师,始终惦记在心!……作文先做人,滴水穿石,持之以恒,事在人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等等这些都是您对我的教诲。”

鸣生是简阳县平泉中学复课闹革命1971年招收的第二届高中学生,他发展全面,学习成绩不错而且文体活动都有一定特长,他会吹笛子拉二胡,是学校宣传队乐队骨干,他灵活性、协调性好,因此舞剧《红色娘子军》中让他去当赤卫队员跳舞。周末有时学校宣传队到公社演出,星期天还要找公社篮球队比赛,他是宣传队出色的前锋。当时宣传队下乡演出,缺少语言类节目,特别是能反映农村社员实实在在生活的节目,而农民又特别喜欢看这类贴近他们生活的节目。鸣生是个有心人,看在眼里,想在心里。有一天,他把他写的小戏《上夜校》交给我,我十分高兴,感到他能急宣传队之所急,更能体味到社员之所需。我很快地认真读完剧本,觉得框架不错,于是和他商量切磋,希望他能把戏进一步改好,为了改好戏,我又专门和县群众文化馆我的友人联系,我陪鸣生一起去参加县里的小戏研讨班,听取意见进行修改。鸣生悟性很高,脑子很灵,剧本几经修改,就得到大家认可了。为了要把小戏立起来,我在学校宣传队专门组织排练,并纳入宣传队的下乡演出节目,演出后颇受社员欢迎。此节目也代表区参加县文艺调演,受到肯定。《上夜校》的写作成功,提高了鸣生创作兴趣,也初步树立了“我还行”,写作能够成功的信心。按他的说法“有了文学梦”。

就在鸣生完成小戏《上夜校》不久,1973年征兵工作开始了,当时的军队很需要有文化的特别是有文体特长的新兵。征兵的解放军同志到学校来了解情况时,我极力推荐参加宣传队的学生,因为当时大学没有恢复招生,学生真正能很好成长就要靠解放军这所大熔炉和学校了。鸣生个子不高,身体也不十分强壮,但他就凭借他的基本素质和特长加入了解放军,当时十分难得,属百里挑一,和鸣生同班的有三人被选中参军,均是学校宣传队队员,而在解放军这所大学校里鸣生的特长得到了培养和展示,进而获得成功。

鸣生参军后我和他的联系不断。知道他在军队用他的文艺特长来丰富军队的文化生活也知道他利用原有所学的知识做基础,到军事学校接受培训,成长得很好。

“文革”结束后,一次鸣生来看我,这时他已是部队业余宣传队的组织者了。他告诉我,他正在组织排演话剧《于无声处》,很需要借鉴,恰好我的好友内江专区文工团的话剧导演向克浪正在四川省人艺研修,我写信去请克浪帮助鸣生。后来鸣生来信告诉我,向老师热情地给予了他很多帮助。

20世纪的80年代,鸣生提干,探亲时间多了,我也从平泉中学调到简阳中学,和鸣生见面的机会增多。鸣生的定位较清楚,正在执着追逐自己的文学梦。谈话的主题离不开写作,我俩在家的天井里摆一张小圆桌,泡两杯茶,从上午开始聊,中午吃顿家常饭,下午继续聊,谈诗歌、谈小说、谈鸣生的文学梦,直到下午五六点钟离去时,都兴犹未尽。留给我的印象是他有充沛的创作激情和冲动。每次他返回西昌,其谈到的梦都会有成真的表现,他会在《西昌文艺》上发短篇小说,在外省的刊物上发表诗歌,被邀请参加青年诗人诗歌座谈会…….

鸣生每次来看我,虽然谈话的主题都离不开创作,但我的感受是,鸣生对创作的理解和创作的理念一次比一次深刻。对自己创作不仅装着地球而且装着整个宇宙,不仅看到现在而且放眼未来,其责任更明确,更高尚,其追求更伟大、更崇高。而对于我,深感在和他聊文学方面我已经是捉襟见肘,到江郎才尽的地步.于是我把鸣生引荐给我的朋友刘中桥(刘存品),巴金文学院的老师。到九十年代,鸣生来看我,接触文学内容,他的思绪和表达思绪的语言如奔腾的河流,滔滔不绝,我就只能是他的听众,听他谈他的创作构想和规划,然后等待他寄来大作,成为他的作品的读者。

邀约鸣生写书的出版社很多,给鸣生高稿酬的出版社也不少。2010年9月下旬,鸣生应邀参加资阳市委、市府和四川省作协主办的“名家看资阳、克芹故里行”的采风活动来到成都,抽时间到我家看我,某出版社为约他写书,接他的小车敬候一个多小时。2011年5月,鸣生又一本写四川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的新作《绝地重生》在成都举行首发式,《光明日报》和《成都日报》对他进行专访,当天找他售书签名的读者众多,这说明鸣生的粉丝不少。书是不愁卖的,书是有人读的。可是只要稿子变成铅字,鸣生就要送书给我。这是对老师的尊敬。从他送我的书可以看出他的创作轨迹:从诗歌、小说的短篇集子,到报告文学专著、报告文学专题系列作品,现在又涉及到领域更宽、社会上人们十分关注的、触及到深水区的作品。就是这些作品,受到人们喜爱、受到社会好评、受到专家认可,在鸣生2008年给我写信和送书后,后来送给我的《震中在人心》,又被评为鲁迅文学奖,他是我们省现在获三次鲁迅文学奖的唯一。这说明其创作路子正,道路宽:责任在他的肩上,事业在他的征程上,而祖国和人民却牢牢地系在他的心上,愿为祖国和人民鼓与呼!鸣生,好样的,我敬佩你,我祝福你,鸣生。

“鸣生”是李鸣生读高中时候所用的学名,他儿时的伙伴都叫他“东生”,他为什么要取名鸣生,我从没细想过,更没深问过。但我曾记得北宋仁宗时期,范仲淹曾任过右司谏,工作职责就是评议朝政,向皇帝进言。他发现宰相吕夷简大开后门、滥用亲友,根据自己调查,绘制了一张(百官图),递呈宋仁宗,揭露吕以权谋私,遭到吕的报复,将范贬为饶州知州。到饶州不久,妻子病死,生活十分惨淡。在其附近任县令的诗友梅尧臣寄了一首《灵鸟赋》给他,其中意思是劝导他:作为灵鸟应高飞远翔,不要因为为民呼号,惹怒贪官污吏,这样会引来杀身之祸,“折尔翅而烹尓躯”。范仲淹看后也回了一首《灵鸟赋》,表明心志:“彼希声之凤凰,亦见讥于楚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其后一句和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了名句,激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最近我偶然在友人处看到李鸣生在其微博首页,制作了一个图案,上部分是他的照片,下部分引用了“宁鸣而死,不默而生”。我才豁然开朗,他对自己名字的阐释。最近在纪念汶川大地震八周年之际,他的另一部新作《后地震时代》出版了,他把全部稿费捐献给灾区,这就是实实在在的践行。

范仲淹这句话,是面对当时社会所发出的坚持自我信念和如何做人的声音,过于悲怆。今天时代不同了,我想把这句话稍作修改,送给鸣生:“为民而鸣,为国而生”,祝愿鸣生:应信心十足,豪情满怀,重视身体健康,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为人民的幸福安康,而写出更多掷地有声的传世之作。

我现在还保存着几张和鸣生有关的照片。一张是20世纪70年代小戏《上夜校》的排练照,是我用华沙牌135拍的,相机不好,照片小且不清晰,但它是鸣生爱上文学的最早见证。一张是20世纪90年代在简阳中学拍摄的彩照。鸣生来简中,适逢姜志伟从澳大利亚回来看我,鸣生和志伟是师兄弟,两人各自在自己的事业上都获得成功,十分凑巧能在一起和我们夫妇拍了一张难得的相逢合影。看到此合影,我坚信,江山自有人才出,一代新人胜旧人。我们还有一张照片,是九十年代中期,“中国中学校长工作研究会”的副会长、景山学校校长崔孟明邀请研究会会员到京研究现代技术教育,鸣生夫妇到我住宿的饭店来看望我,在房间里拍下的照片。鸣生的爱人陈小青当时在《中国教育报》工作,又是很能干的贤内助,对老师也相当尊敬。他们的儿子李星也很聪明能干,现在已经在影视业闯荡,当过《南京、南京》的执行导演,也有长篇小说问世,他们的家庭十分民主和谐幸福美满。

鸣生回四川抽得出时间总要来看望我,而我上北京只去看望过他两次。一次是上世纪的九十年代,我到北京中关村参加计算机的培训会,当时鸣生刚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学习毕业,调到解放军出版社不久,住在平安里,工作相当忙,还抽时间陪我,我离开北京时是找小车送我,关心备至。一次是2011年10月我随旅游团到北京旅游,本来在这之前鸣生多次请我到北京,我都婉谢了,这次到北京后,我才打电话告诉他。返成都那天旅行社没有其他安排,从北戴河回来后,再抽时间看望他。那天鸣生开车到车站来接我们夫妇及刘老师(向克浪的爱人),设宴款待,然后又到他新家。小青告诉我2008年9月鸣生应公司之约给我写信,晚上写到深夜,鸣生和她谈及我们师生情谊时,感情溢于言表乃至十分动容,听后十分感动。当天鸣生还拿回来我编著出版的书《红色经典小故事》。

一一十几年前我把我从事教学工作收集的已过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做人做事的小故事编了一本集子《闪光的脚迹》,交给了鸣生,希望能在解放军出版社出版,但当时因该社不出此类书,鸣生就帮我找其他出版社联系,后因多种原因就搁置下来了。我没有完全把它当回事,而鸣生却放在心上。

长期处于教育岗位的我,深感道德教育在青少年中存在一定问题,去年初,我突然萌发要用这些故事教育青少年,使他们懂得伟大出于平凡,细微末节见精神,于是我把原编写的《闪光的脚迹》寄给了他,请帮忙联系出版。我知道现在要出书有很大难度,可鸣生多方奔走,几个月后这本《红色经典小故事》就出版发行了,其个中的困难我是理会得到的,我心里装满了感激,但鸣生总是说“老师,你不要太客气了”。书上对作者的介绍有“四川省知名的教育家”之句,让我不安,鸣生对老师评价太高,我是一个平凡而普通的教师,真正知名的是我的学生们,其中特别突出的就有你。

2015年12月29日,天地出版社在成都举办“李鸣生《航天七部曲》读者座谈会”,鸣生专门在此活动中加上了给他的启蒙老师的赠书仪式。他这种懂得感恩、弘扬尊师重教风尚的品格,让我感概。

我常想,鸣生为什么会成名,成为一个有成绩有影响的作家?就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就有梦一一文学之梦,并咬定青山不放松,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追梦,为伊消得人憔悴,虽九死而不悔。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有恒者、有识者、有智者事竞成,作为鸣生过去的老师,现在的同志和朋友,我感到这些素质,他身上都具备,所以他才从“有梦”到“追梦”,最终圆梦。

鸣生,让梦带着你飞得更高。

猜你喜欢

宣传队创作老师
Jazz
关于长征时期红军“宣传队”的功能探究
风华正茂少年艺涯
THE PEOPLE’S ’ SQUEEZEBOX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
册亨县关工委“夕阳红”宣传队特别党支部组织集中学习
创作失败
关于《翔》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