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回不去的旧时光——评《芳香之旅》

2016-10-27王萌

戏剧之家 2016年18期
关键词:社会秩序女性个体

王萌

【摘 要】章家瑞导演的“云南三部曲”在其个人史中确实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而其中的《芳香之旅》则被称为具有质的飞跃的一部。在人性与责任之间、在爱情与现实之间,通过镜头的诉说表达出了深邃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女性;社会秩序;个体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9-0134-02

很多人都说,《芳香之旅》是章家瑞导演的“云南三部曲”中有质的飞跃的一部。网易评论说:“扑面而来的是全然不同的艺术气息,镜头的距离远了,时间长了,角度客观了,也没有常规的频繁剪切,音乐运用得隐忍克制,分明是以从容淡定的口吻和外冷内热的姿态,讲述生命的激情与光阴如水般冷冷流过,纵使悲喜无嗔地看穿岁月历史,亦难掩挥之不去的寂寞哀愁”。这段话写的深得笔者之心,以笼统的描述给了它一个比较清晰的定位。但于此间,最深的那句感叹是,人性与责任。

一、信仰的悲哀

在电影的一开始,迎面而来的就是青砖瓦房、旧汽车,一切的一切都充满了那个被妖魔化的年代的特征。怀旧的色彩、车站里听起来饱含激情但是刻板的语气,致使那些明艳的黄、青翠的绿、苍茫的蓝,都变得灰暗了,找不到它应有的明艳。现在来看,这些被赋予了的意义也许从最开始就注定了这是个不幸的女人的不幸的一生,它最先传达出的信息就是,这是一个过去的年代,命运注定无法也无力改变。

“扼杀爱情的文化暴力”。人被神化,革命被曲解,无数无辜的生命就这么被时代所吞噬。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世代的灾难。这个年代,大家活得都是这么的隐忍而克制,小心翼翼、步步为营,深恐一个不留神就踏入万劫不复的境地,一个人一辈子恐怕也难以体味什么叫作“张扬”。

而春芬和刘奋斗就这么张扬了一次。有人戏称她与刘奋斗的“爱情”是“激情的四分钟”换来的“悲情的四十年”。影片中,最能引起人们关注的莫过于三个主角:春芬、刘奋斗和老崔。这三人中,若非要划分出一个“坏人”的话,莫过于刘奋斗了。

如果我们都被灌输“爱情是神圣、纯洁无暇、经得起考验,不能够背叛”的观点之后,再来看刘奋斗,也许真会觉得他是一个卑鄙的背叛者。但是,试想在那个年代,一个“黑五类”又能怎样去坚持他们的爱情呢?没有共患难、只有青春的懵懂的爱情。忠诚有时候经不起考验,不背叛也许是因为利益不够大。而他告诉我们的却是,背叛了也许是因为压力太过大,他无法坚定,更承受不起。

二、何为爱情

影片开始,那个吸引老崔和刘奋斗的天真烂漫的春芬,一部分人并不喜欢,因为她看起来就像个傻大妞。但人果然是要经历过痛苦、挫折才会成长的,经过暴风雨的洗礼之后,春芬竟然放射出了低调而又夺目、灿烂而又死寂的光芒,从此她担负的就只有责任。春芬再也不笑了,这里说的“笑”是指那种发自内心的、天真烂漫的笑。而后的春芬虽有笑容,但它们却是勉强的、敷衍的、无奈的笑。脸在笑,心未笑,她的欢喜之情再也无法到达眼角,再也不见了遍地金黄的油菜花,再也不见了漫天飞白的梨树林。

直到影片的最后,始终不能自解一个疑问。大家都是好人,老崔是好人,他从开始就爱护春芬;春芬是好人,她尽其所能地照顾老崔;刘奋斗是好人,他帮助他人追车送药;街坊邻居、同事、组织都是好人,他们热心地极力去帮助“劳模”夫妻俩。但是,为什么那么多好人聚在一起,却得不到幸福呢?

什么是喜欢,什么是爱,什么是信仰,什么才是最应该优先的事情?人,到底应该怎样活着?整部影片的“爱”显得是那么的隐忍、深沉和隐晦,那些未说出口的话、未讲出来的心事,终究会被岁月的尘土缓缓覆盖,零落到尘埃之中,再也看不到昔日的影子。

当春芬发现了老崔的日记,在他病床前潸然泪下的时候,大家都说,这个时候,春芬你终于是爱上了老崔了吧,这个爱了她一辈子的男人。但是,春芬对老崔的感情始终不是爱情,它可能是感动,可能是愧疚,也可能是悔悟……总之,与爱无关。但是,谁又能定义什么才是爱呢?人们总是急着离开,却往往在离开后,才发现守在原地的人才是最爱。

春芬对刘奋斗,可能是欣赏,可能是向往,但那只是激情,也不是爱情。命运就像是一场大火,很多时候,机会只有那么一次,错过了,就是很多年。

众人都说“老崔”演得最好的部分就是他成为了植物人之后。不知道这种定义从何而来,是夸赞还是讽刺,但是对于“劳模”,我们却始终保持在只可远观不可近看、敬谢不敏的态度上。但是最终的最终,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爱的,却是那个从开始就不怎么看好,从开始就不被我们喜欢的——劳模老崔,这个从影片开始就被称作“崔师傅”、“老崔”的那个没有名字的人。

爱是什么,爱是恩慈,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永不止息。

最初的美好与欢笑,就像很久以前,他,她,他,刚刚相见,命运的齿轮即将开始转动的那一刹那,人生若只如初见。是谁携手走过千山万水,是谁陪她共嗅一路芬芳。

猜你喜欢

社会秩序女性个体
启蒙与再启蒙:塑造社会秩序的实践理性思维
滇西南边民通婚对社会秩序的影响——以普洱市为例
犯罪与社会秩序——塔尔德与涂尔干争论的再考察
论女性的可持续发展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荒唐的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