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生高考后自杀”带来的家教启示

2016-10-27常育晶

现代家长 2016年9期
关键词:李涛南华学习成绩

常育晶

【编者按】

2016年6月11日上午,四川省某县蓝天救援队接到救援请求,一名高三毕业生小斯(化名)突然失踪,并在QQ空间留下“说说”,透露出轻生念头。救援队立刻召集全体队员出动寻找,但经过一天多的努力一无所获。13日上午9时,救援队接到当地公安机关通知:渠江江面发现一具男尸。经确认,正是失踪的小斯。

“死了,我的心自由了。”“真正的我只活在我心里。”“我宁愿从未在这个世上出现过。”“我自杀了,说说8点多定时发布……”这是小斯自杀前在QQ空间分段定时发布的说说,尽管每条说说下面都有不少同学对他开导、劝说,但显然没有奏效。根据小斯的遗书及同学的介绍,我们发现小斯在高考之后,之所以选择以自杀的方式离开人世,跟家庭教育有很大关系。

方式不当的爱会变成伤害

“因为父亲从小吃了很多苦,脾气不好……小的时候,我有一次因为一直吵着要喝他带回来的花生牛奶,他当时心情不好,一巴掌把我鼻血都打出来了。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巴掌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巴掌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当然也可以说这是什么对我的爱啊,但抱歉,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

“后来到了高中,第一次月考全校第73名,打电话给我妈说了,我妈说才第73名,呵呵。我在电话另一边都快气哭了。这里竞争多激烈啊,其他同学考到前600名家长都有奖,而我呢?”

这两段话,摘选自小斯的遗书。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一个优秀少年伤痕累累的心,以及他对爱的深切渴望和对现实的深深绝望。同样,我们也无法从小斯的叙述中感受到父母对他的爱,看到的只有对学习成绩的过高要求,以及对“不良”行为的残酷矫正,而这些也都是在高压和冷漠中进行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小斯的父亲是爱孩子的,否则他不会辛苦打拼,让小斯到重点中学读书。小斯的自杀,对父亲来说无疑是巨大的伤痛和打击,我们深表同情与惋惜,也无意指责这位父亲,但有一点我们不得不说,身为父亲,他似乎并不理解孩子的努力,不了解孩子的学习环境。众所周知,重点高中同学之间竞争十分激烈,全校排名第73,可以说这个孩子已经非常优秀,而在小斯父母的眼里,却似乎根本不值一提,或许在他们心里,只有考第1名才是优秀,考第2名都不行。无视孩子的努力,这对小斯该是多大的伤害!而从小斯的角度,能在高手如林的重点高中取得全校第73名的好成绩,他一定付出了很多努力,他给妈妈打电话报告成绩时,一定是满怀激动,期望着父母的赞赏与鼓励,至少也应该是认可,而得到的却是“呵呵,才第73名”这种明显的不屑,这对一个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来说,又该是多么大的打击!他一定觉得,自己的努力白费了!他甚至可能自暴自弃——无论怎么努力都难以达到父母的期望,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干脆不再努力。诚然,我们理解小斯的父亲对他所抱的期望,但如果是一个懂得如何教育孩子、真正爱孩子的家长,他一定知道,只有不断地鼓励孩子,让孩子不断努力,孩子才会一点一点地向父母的美好期望靠近。懂孩子的父母,会把不满藏在心里,而不是脱口而出。现实生活中有不少这样的家长,无论孩子付出了怎样的努力,取得了怎样的进步,都吝惜鼓励与表扬,还美其名曰“怕孩子骄傲自满”,或者说借此“磨炼”孩子。殊不知,这是非常不恰当的,因为一个永远得不到肯定和鼓励的孩子,会失去自信与前进的动力,甚至会怀疑父母是否真的爱他。

南通市初三学生李涛对此就深有感触。李涛的学习成绩在年级名列前茅,但他说自己很自卑。原来,李涛的母亲是一位“虎妈”,从李涛上幼儿园开始,就让他背古诗,学拼音,学数学,要求十分严格。李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上幼儿园时他因为不会写“2”,被母亲大声呵斥、狠狠地推搡。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很多年,李涛还清晰地记得被母亲呵斥和推搡时的惶恐,他说那种无能为力的感觉他永远忘不了,那是他记忆深处一道永难愈合的伤口。更让李涛伤心的是,母亲从来没有肯定过他,哪怕他考了全班第1名,母亲也会来一句:“是不是上次排名第一的那个人请假了?”虽然能听得出母亲是在开玩笑,但李涛仍然感到难过、灰心,他感觉永远达不到母亲的要求,觉得很累,甚至厌倦了生活。除了第1名,母亲对所有的名次都不满。一旦成绩稍稍下滑,母亲就会用长吁短叹表达对他的失望,让他如坐针毡,无地自容,觉得自己没用,对不起父母。“虽然老师和同学都认为我是好学生,很优秀,但我自己却不这么认为,我内心很自卑。母亲以为她很关心我,其实母亲并不了解我。”李涛说,“她不知道我是不是自觉学习,是不是热爱学习,我喜欢哪个科目,我的爱好是什么,在学校里开不开心,心里想些什么,她都不知道,她也不想知道。她只关心分数。她常常说,对我严格要求就是爱我,但我不这么认为——如果只要求我取得好成绩,而又永远对我不满意,那一定不是爱。”说这话时,李涛一脸的落寞与怨恨。

眼下还有一类家长,自以为爱孩子,或者从内心深处他也确实是爱孩子的,但他的爱是有条件的——孩子考了好成绩,就给予爱;反之,就收回爱。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认为,有条件的爱——他称之为有条件的“积极关注”——所导致的结果是,孩子会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被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将来也可能成为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

家长的教育方式是决定孩子人生走向、性情品格的关键。家长应当细细品味“父母是孩子的良师益友”这句话,既为良师益友,就要了解孩子,理解孩子,亦师亦友,当孩子付出努力时给予肯定,当孩子悲伤时给予安慰,当孩子取得成绩时给予鼓励,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和他一起面对。而一味重视学习成绩,让成绩好坏左右你对孩子的爱,那么你一定教育不出自己期望的优秀孩子。

啥样家长能教育出优秀孩子

什么样的家长才能拥有优秀的孩子呢?答案很简单,那些对孩子全盘接受、无条件爱孩子的家长,更有机会取得教育的成功,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人之初,性本善。除了特殊情况,孩子的智力差别是不大的。调查表明,在民主、友好的家庭氛围里,孩子更能充分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情绪会更加稳定,遇到困难时会正确面对并积极想办法解决,而不会悲观、钻牛角尖。亲子之间良好的感情交流会让孩子身心放松,心情愉悦,而父母的信任和关爱也会被孩子内化为学习潜力和动力,更好地在学习中自我管理,继而促进学业水平的提高。

南华是长春一所高校的教师。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她深知家庭教育会对孩子产生怎样的影响,所以她对女儿的教育一向都是以无条件的爱作为前提。小时候女儿觉得毛毛虫很美丽,总在街边的绿化带找毛毛虫,还把毛毛虫装在火柴盒里带回家饲养。看着丑陋的不断蠕动的毛毛虫,南华从心理到生理都很排斥,但她没有反对女儿的做法,因为她知道孩子的好奇心需要保护。她让孩子在安全的前提下自由选择,尝试自己喜欢的一切。她说:“爱,不就是信任、包容并陪伴孩子慢慢成长吗?”孩子需要依靠父母的爱来获得前进的力量,父母的爱越没有附加条件,孩子就越容易感知,并形成自尊、自爱、自信、安全感,以及其他一切良好的品质。无条件爱孩子的家长会做到,即便孩子的所为、所爱不被自己喜欢,但只要不犯错,不涉及是非,就不横加阻拦,而是给孩子选择的自由。就如南华一样,不因自己的排斥而反对孩子对毛毛虫的迷恋。

除了尊重孩子的爱好,南华还很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女儿10岁前,不管工作多忙,她都会陪女儿入睡,给女儿讲故事,和女儿聊天。她说,虽然每天仅仅花费半小时,但能够了解到女儿的情绪状态,如果女儿遇到不开心的事,她就能及时疏导。

女儿小学阶段的学习成绩一度很差,南华虽然很着急,但没有因此而给女儿脸色看,她对女儿的要求是:尽力、努力、快乐地学。小学三年级时有一次女儿拿回一张试卷,只考了78分。女儿忐忑不安地问妈妈:“我考得这么差,你还会爱我吗?”南华被女儿逗乐了,说:“你是我女儿,我会永远爱你。一次考试说明不了什么,我相信你会赶上来的。”南华说,她永远忘不了女儿那一瞬间眼里的光亮,那是如释重负的由衷喜悦。神奇的是,从那以后,女儿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不仅如此,女儿的性格也让南华感到欣慰,孩子开朗、活泼,处世平和,遇到事情会为别人考虑;对事物有好奇心,勇于尝试,想法独特大胆有创意。南华知道,这些品质比考试取得高分更有价值。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孩子会自尊、自信、有节制,觉得自己是一个真正值得爱的人,可以放心地做自己,而不会拘泥于别人对自己的想法,这样的孩子更容易坚持自己的选择并取得成功。

当然,以无条件的爱为前提的家庭教育并不是迁就、放任孩子。爱没有条件,但有原则。南华对女儿的教育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她和女儿也有意见相左,甚至发生严重冲突的时候。南华记得女儿读初三时,中考在即,却迷上了网游,怎么劝都不听,成绩严重下滑。有一天她因此很严厉地批评了女儿,没想到一向乖巧听话的女儿竟然和她激烈顶撞,最后还跑到卫生间把自己锁在里面。南华虽然有钥匙,但出于对女儿的尊重,没去开门,她觉得应该给女儿也给自己冷静的时间。半小时过去,女儿没出来;一小时过去,女儿还没出来,南华有些担心;一个半小时过去,南华焦灼难忍,用钥匙打开了卫生间的门,发现女儿竟然坐在马桶上睡着了!看着女儿可怜兮兮的样子,南华万分心疼,赶紧叫醒女儿让她到床上去睡。从那以后,女儿令人意外地主动减少了玩网游的时间。

小影是开封一所小学的五年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一般,但性格开朗、自信,每天都快快乐乐的。小影说:“爸爸妈妈说了,我学习只要尽力就好,无论怎样他们都爱我。”说这话时,她眼睛放着光,一脸灿烂。小影的父母说,他们知道小影并不是资质特别出色的孩子,但他们不会因此减少对她的爱,“她是我们的孩子,我们就要没有选择地爱她,只要她努力了,即使成绩不好我们也会鼓励她。”小影的父母都是普通工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但他们懂得父母的责任和教育的真谛。成功人生的标准并非仅限于物质生活的充裕和社会地位的显赫,内心的满足和自我肯定也十分重要。家长的教育理念是孩子能否得到自我认同的关键,父母对子女的爱越不附加条件,孩子就越容易肯定自己。而一个能够自我肯定、自我满意的孩子,更容易获得快乐与幸福。从某种意义上说,不当的家教,会毁掉一个原本资质优秀的孩子,小斯就是一例;反之,天资一般的孩子,经过智慧父母的雕琢,也能成为闪闪发光的钻石。

孩子的成长不能缺少爱

人是高等动物,不仅有生理需求,还有精神需求——自我肯定,他人认可,尊严、尊重和爱。其中爱是人的最本能、最强烈的需求,尤其是孩子,他们有比成年人更稚嫩、脆弱的心灵,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更不能缺少爱的滋养。爱是孩子来到这个世界的原因,也是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小斯在遗书中说:“我情商低,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我想不是小斯情商低,而是小斯的父母并没有付出真正的爱,或者说他们不会爱。一个真正爱孩子也会爱孩子的家长,怎么会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就把孩子打出鼻血来?而原因仅仅是孩子想喝花生牛奶;一个真正爱孩子并会爱孩子的家长,怎么会粗心冷漠地忽视孩子的辛苦努力,和那颗期盼得到父母认可的心呢?

现在很多家长的家庭教育观念有偏差,过多地相信物质的作用,过于重视学习成绩,而忽视了爱的作用。让分数凌驾于亲情之上,打着所谓爱的旗号给孩子定下高不可攀的目标,以爱的名义逼迫孩子永无休止地在题海中挣扎。成绩好,万事满足;成绩不好,冷脸相向。孩子长期处于战战兢兢、心怀忐忑的恐惧中,为了得到父母的“爱”而拼命学习,却不能也不会享受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这样的孩子如同无根须徒留枝叶的植物,表面坚强、努力,甚至勤奋,实际上脆弱而偏激。小斯的自杀就恰恰反映了他内心的脆弱,而这种脆弱又恰恰缘于父母没有爱的、不恰当的家庭教育。可见父母的爱不仅是孩子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营养,也是培育孩子强大内心的摇篮。能感受到浓浓父爱母爱的孩子,会有强烈的自我认同,进而热爱、珍惜自己的生命,不会轻易放弃自己。小斯的悲剧提醒我们,要爱孩子,更要会爱孩子,从而让孩子懂得珍视生命,这是每一位父母都不可推卸的责任。也只有那些愿意对孩子付出无条件的、真正的爱的家长,才有可能培养出一个如自己所愿的优秀的孩子。

南华母女因为女儿玩网游发生冲突后,女儿自觉减少了玩网游的时间,后来渐渐摆脱了网游。南华一开始并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她曾就此跟女儿进行交流,问她为什么不迷恋网游了,女儿的回答让她既意外又感动:“那天你叫醒我的时候,我在你眼睛里没有看到责怪和气恼,看到的是满满的爱和心疼,我觉得心里暖暖的,你那么爱我,我不能让你担心。”这就是南华没有条件、全心全意的爱所得到的回报,这就是爱的巨大力量。南华颇有感触地说:“父母对子女无条件的爱,意味着即使孩子犯了错,他也会相信父母依然爱他,不会抛弃他,这有助于孩子改正错误。”

美国亲子教育专家盖瑞·查普曼和罗斯·甘伯都认为,无条件的爱就是无论孩子的情况如何,都爱他们。亦即不管孩子长相如何,天资、弱点或缺陷如何,也不管我们的期望多高,还有最难的一点是不管孩子的表现如何,都要爱他们。但这并不表示我们喜欢孩子的所有行为,而是意味着我们对孩子永远给予并表示爱,即便他们行为不佳。父母要让孩子明白,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父母可能会表扬或批评孩子某些具体的行为,但对孩子这个人的爱毋庸置疑。

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永远都是他最值得信赖、最可靠的人时,孩子就会拥有强大的内心,以及战胜一切困难的力量和勇气,就会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尽情展示。

希望每一位家长,既爱自己的孩子,又懂得如何爱孩子,让类似小斯自杀的悲剧不再重演!

【编辑:冯士军】

猜你喜欢

李涛南华学习成绩
兄弟让举
作品赏析
名落孙山
“牛嫂”驭夫
掐断欲望的引线
马老师的家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