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空巢,不成长
——历史上的“空巢青年”们

2016-10-27赵涛

中国青年 2016年17期
关键词:徐霞客范仲淹空巢

文-赵涛



无空巢,不成长
——历史上的“空巢青年”们

文-赵涛

“空巢青年”是新词,

描述的现象却古已有之。

历史上的空巢青年,

往往化 “孤独寂寞冷”为诗篇、

为诗意般的人生——

空巢青年是新词,却并非新鲜事儿,并非当今独有,空巢种种,清代沈复早已体会。

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孤苦伶仃……这些词形容空巢青年是不是相当合适?同样,晋人李密在《陈情表》早已提及。

古人都是发明能手?非也。是因为,空巢带来的孤独寂寞冷,他们早就经历过,白描一下而已。

为什么会有“空巢”?是因为不安分的心与好奇的脚步,是因为生计所迫。无论是皓首穷经寒窗苦读,还是进京赶考青春壮游,都要经历与家人的分别,经历一个人看世界的寂寞与丰盈。

还记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王维吗?那可是人家17岁孤身漂泊长安时的作品。

还记得被白居易与顾况的初遇吗?京城居大不易,老先生说的是实情,白居易租住亭子数年。34时,白居易才在渭南乡下盖好房子,把母亲和弟弟接来。“家去省兮百里,每三旬而两入。”新房离自己的上班地点有上百里,每月回去两三趟。35岁时,白居易方成亲。典型的空巢青年一枚。

空巢怎么了?有些空巢成了吐槽,也有些空巢凝成了诗,以及诗一样的人生。

无空巢,不成长。空巢既成事实,偶尔抱怨一下可以,但要勇于去改变现状,生活上可以空巢,但精神上不能。真正的牛人,往往会把空巢当做人生的砺刀石。

在知乎关于“如何看待空巢青年”的提问里,不乏一些昂扬的论调,过目难忘——“啊?还有这种称呼,我一直将自己看作,在大城市的战斗者。”

愤怒出诗人?空巢也盛产

接着说王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此诗时,王维十七岁。为了谋求功名,王维15岁时来到长安。年轻士子眼里,繁华帝都是富贵乡,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差别很大,越是佳节临近,游子就越觉得孤孑无亲。

当然,王维除了“每逢佳节倍思亲”之外,平时还是挺热闹。他工于书画,音乐亦佳。走到哪里都受欢迎。

空巢产生诗情,不惟王维,还有他之前的陈子昂,之后的马致远。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初唐诗人陈子昂一生的孤寂,在他36岁登临幽州台时达到顶点。痛彻心扉的孤独呼啸而至,融入无穷的时间和无尽的空间。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恰是空巢人生的写照。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代的民族高压政策,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在羁旅漂泊,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一生。

家国不幸诗家幸。其实,人生的空巢孤寂,对于诗人们,未尝不是件幸事。因为孤独,因为痛苦哀怨,留下那么多诗篇。类似的空巢,女诗人们更敏感。

“独行独坐,独倡独酬还独卧”,这是朱淑真的寂寞感受。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是李清照的空巢时光。

人只有在孤独时才能冷静,才能重新审视自我,评判世事。古人在记录孤独的同时,更留下了求索理想的脚步,坚守节操的执着。

从这点上来讲,空巢孤独是有价值的,请珍惜或长或短的空巢期。

陶冶性情?还可以锤炼人生

关于空巢青年,还有一个成语可为映照:划粥割齑,冻粥结划成若干块,把咸菜切成碎末一起食用。

这个成语出自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因病故去。范随母亲改嫁长山朱家。生活的艰难抵挡不住范仲淹对读书的渴望, 15岁时,寄宿邹平醴泉寺读书。每天煮一锅米粥,凉了以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取两块,和切成细末的咸菜一起吃,吃完继续读书。“如是者三年”。

20岁那年,范仲淹得知家世,伤感不已,毅然辞别母亲,前往应天府求学。“昼夜不息,冬月惫甚,以水沃面。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甘吃天下人不愿吃之苦,数年寒窗,范仲淹终于进士及第,成为一代能臣。

范仲淹成长故事,以其充沛的正能量,流传千年,还将继续流传。如同他的“先忧后乐”的名句。

26岁之前,范仲淹是典型的空巢青年。为什么始终斗志昂扬?是因为不曾消磨的意志。

某年,宋真宗到毫州朝拜太清宫,浩浩荡荡的车马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地看皇帝,惟独范仲淹闭门不出,埋头读书。同学跑来叫他:千载难逢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范回了一句:将来再见也不晚,头也不抬,继续读书。果然,第二年得中进士,见到了皇帝。

多年的空巢生活,已经锻炼了一颗宁静的心。空巢对于好热闹的人来说,是种折磨。但对于自律者来说,未尝不是锻炼的机会。

由此想到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要诀——君子慎独。此句最先见于 《礼记》,意为君子在独处的时候,要谨慎自己的言行。

想想也是,别人看不见的地方,听不见的地方,能够受得住诱惑,时刻靠谱,这样的“空巢”,简直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的课堂啊。

空巢不止陶冶性情,更能锤炼人生。一个人面对独孤如何自律,如何内心强大,决定了人生高度。

不要为暂时的空巢期郁闷,放眼远方,空巢其实是由年轻走向成熟积聚能量、找寻方向的过程。

走过空巢,坚定的意志,高尚的人格,良好的修养,全齐了。

拥抱空巢?走出别样的人生

有人空巢是为生活所迫,含泪出家门。有的则是年少气盛,为了寻找理想,主动选择过空巢生活,万里投荒闯世界。

江阴青年徐霞客,少有奇癖,钟情于地经图志,立下“大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的志向。19岁那年,父亲去世。徐霞客很想外出探询名山大川,因有年迈的母亲,不忍成行。徐母心胸豁达,通情达理,积极鼓励儿子放心远游。

22岁那年,徐霞客开始出游。临行前,他头戴母亲做的远游冠,肩挑行李,离开了家乡。从此,直到54岁逝世,绝大部分时间都在旅行考察中度过。

这样一位典型的“空巢青年”,怎么打发时光呢?在没有资助的情况下,他的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他寻访的地方,多是荒凉的穷乡僻壤。跋涉一天之后,他都坚持把收获记录下来,为后人留下了60万字的《徐霞客游记》。

论空巢年月之久,徐霞客跻身前列没有悬念。若论空巢行程之远,可能还得数唐玄奘。

贞观二年,29岁的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前后17年,学遍了大小乘各种学说,带回佛经657部。每年必播的暑期神剧《西游记》,是后人向玄奘法师17年的空巢经历致敬。

没有徒弟们的保护,没有旅伴,黄沙漫漫,孤独求索,天地就是他的空巢。

现在,交通越来越便捷,流动越来越频繁,空巢越来越普遍。对于年轻人来说,出差、驻外带来的空巢,都是常态,用自己的方式,应对生活的压力,也当是常态。

不是在空巢中消磨意志,就是在空巢中积蓄力量……

猜你喜欢

徐霞客范仲淹空巢
徐霞客在这棵树下说再见
徐霞客访谈录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范仲淹词的传播与接受
空巢生日不孤独
范仲淹苦读轶事
徐霞客志在四方
关于范仲淹的称谓
范仲淹教子俭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