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及其艺术特征

2016-10-26宋明明

中国民族博览 2016年9期
关键词:鼓点鼓声大鼓

宋明明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0)

广西灵山烟墩大鼓及其艺术特征

宋明明

(广西艺术学院民族艺术研究所,广西 南宁 530000)

烟墩大鼓是广西省灵山县特有的一种民间文化习俗。作为中国鼓文化的一种,烟墩大鼓具有独特的个性,流传历史悠久,主要形式为春节、庆丰收时擂大鼓。烟墩大鼓鼓身巨大,形体独特,擂响时震撼力和感染力极强,具有浓厚的地方风格韵味。笔者以在烟墩镇的实地调查为基础,收集前人和田野资料,主要采用民族音乐学的研究方法,站在局外观察者的角度,以“文化体验者的身份”,着重论述烟墩大鼓的历史渊源、形制特点和艺术特征。

历史渊源;形制特点;艺术特征

自古以来,鼓作为“会说话的乐器”中的一种,在人们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用鼓敲击出不同节拍、节奏和强弱缓急的声音,传递着一种种在他们特定语义中的“语言”。广西灵山烟墩大鼓是我国民间民族鼓文化的一种,具有悠久的历史、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点。近年来,我国的民间民俗文化受到进一步的关注,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也逐渐从村落中走出,为众人知晓。

一、烟墩大鼓源流及其沿革

关于烟墩大鼓的起源问题,由于年代久远,史籍上没有明确记载,县志上也未记载其发展历史,只在当地流传一些相关的民间故事。其中流传最多的说法认为:相传烟墩镇旧时为两广交界处,是南越人与西瓯人、骆越人之间的分水岭,汉族的分界地,处于丘陵地带,民风彪悍,人烟稀少,经常有猛兽出没,危及乡人,且遇到战事时没有进可攻、退可守的天然屏障,于是人们就通过在烟敦岭上燃放狼烟或擂鼓的方式,取得村与村之间的联系。旧时的战鼓由于地域特征明显便命名为烟墩大鼓。后进入和平年代,战事变少,猛兽也不再出没,且人们发现烟墩大鼓具有娱乐功能,可以直接表现人的体态律动、传达人的各种情绪,激发人的奋进精神,因此便成了过年习俗自然承传下来,主要用于春节和庆丰收,旨在驱邪逐疫、酬神纳吉,祈求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人健康。

烟墩人按照传统,每年农历十二月廿四日开始打大鼓,主要打鼓场地在祠堂、公社旁或晒场上。打鼓者不分老少,打鼓时间不分昼夜,鼓手们竞争、比拼,看谁打得最响亮,谁打得最好。白天、夜晚,鼓声震震,不绝于耳,直打到正月廿十日才罢。街上、集市上、家门口,到处可见烟墩大鼓的身影。农历正月初六,是烟墩镇鼓声最热闹的一天,各村将大鼓运至一个场地,百鼓齐鸣,尤为震撼。每年正月份还会举行烟墩大鼓比赛, 如2016年正月十三这天,在广西钦州举办的“宁越花园杯”烟墩大鼓比赛,共18个鼓队108位鼓手参加比赛。哪个鼓队手法最精确娴熟、动作最整齐干练,在打鼓时的力度强弱有度,打得最有感染力、姿态最优美,配合的最有默契,就是今年实力最强的鼓王队。烟墩大鼓的隆隆声响为当地人民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振奋与鼓舞,这个传统的延续和发展提高了当地人民的凝聚力,促进了当地人民的文化交流,带动了当地人民经济的发展,增强了当地人民的自豪感和自信心,烟墩大鼓不愧为灵山人民不可缺少的优秀文化之一。

二、烟墩大鼓的形制特点及演变

笔者实地调查时听当地老人说,烟墩大鼓最早是用水缸作为鼓桶、绷上牛皮而成的,由于水缸容易碎,且声音韵律差,改用树木制成,木质的大鼓有用整棵树干制成(大的直径达1.5m以上),也有用木板拼制而成。木质大鼓取材较容易,且便于制作,携带方便,声音韵律也好。大鼓鼓槌的制作也十分讲究,鼓槌前端分为纯木质和缠布两种,鼓槌末端一般都绑有红绳,以示喜庆、美观。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生活习俗、审美习惯等各个方面发生变化,烟墩大鼓也在不断发展之中。

(一)形制特点

烟墩大鼓,属单面固定膜鸣乐器,烟墩大鼓的鼓身用整段樟木或楠木掏空,外形上大下小,似杯状,依次为鼓面、鼓身、鼓腰、鼓脚、十字架、鼓钉、底板。鼓得大小规格视木材而定,一般情况下,高度在1—3米不等,直径在80—130cm米不等。实测以鼓身为185cm高大鼓为例:鼓的内腔底部似锅底状,上宽下窄,最宽处直径为108cm,最窄处直径为100cm,鼓面直径为120cm,蒙以牛皮,以84根木钉固定,木钉间距为3cm。鼓壁厚度最上面较薄,为5cm,往下约10cm位置为10cm厚,鼓身弧度初为08cm厚,往下越来越厚,最厚处约有40cm。鼓腰处直径为65cm,出气孔(鼓底中间)直径为11cm。鼓脚长25cm,高30cm,十字架高15cm,与底板厚度相同,鼓梢为三角形状。鼓身制作好后,把牛皮蒙上鼓面,然后将鼓腔口周围已插好的鼓钉按圆周对角交绕着蔑竹条绷鼓,直到蔑竹条绷完大鼓桶为止,再用一条篾竹条将鼓桶与鼓脚之间绕一周捆绑好,绷鼓即完成。绷完大鼓,再在大鼓脚下鼓垫与鼓脚架中间按对角线打入坚硬的鼓梢以调节鼓皮的松紧度来定音。打入鼓梢时可以调试鼓的声音高低,鼓梢打紧鼓声音频就高,放松音频就低。由此可见,烟墩大鼓是一种具有调节音高功能的鼓。

(二)演变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审美和要求不断地发生着改变,烟墩大鼓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绷鼓材料的变化:传统的烟墩大鼓一直使用蔑竹条来绷紧鼓皮,但蔑竹条的使用寿命较短,一两个月需要更换一次,因此蔑竹条的替换便成了必然的趋势,笔者考察发现,现在许多大鼓的制作,开始用钢丝绳来代替蔑竹条,其保存和使用时间大大延长。但蔑竹条这一古拙的传统,仍继续保留。(2)鼓轮的加入:由于烟墩大鼓体型巨大,较为笨重,大鼓制作者便萌生了加入鼓轮的做法,在运输、搬运、腾挪中十分方便。(3)外观的变化:由于审美需求的提高,在传统的烟墩大鼓的制作基础上,在鼓脚的部分雕刻了动物图案及花纹,大大增加了大鼓的美观性。(4)制作方法的发展变化:烟墩大鼓一直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制作方法。近几年,开始用机器加工,注重材质的干燥与防虫。(5)表演区域的扩大: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的飞速传播,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使得烟墩大鼓能够从传统的村落走出去,进行交流、表演,被世人了解,因此大大提高了影响力,并得到广泛传播。

三、烟墩大鼓的艺术特征

烟墩大鼓以其浑厚的声响鼓舞、震撼着当地人民,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这主要同烟墩大鼓所表现的艺术特征相关联,其艺术特征主要体现在手法技巧、鼓声特点、节奏韵律等几方面。

(一)手法技巧

击鼓的手法主要体现在他的轮音,前十六后八分、前八分后十六,一般分左右手起重拍,开始的重拍根据个人习惯特点而定,花式变化手法同节奏变化相关。打鼓时,鼓槌的长度、大小需根据鼓的大小来制作。击鼓时,鼓的主要力量集中在大臂,带动小臂敲击鼓面中间,使得鼓的震动最为充分,因此,声音最响,传的更远。烟墩大鼓最显著的特征,是声音大小的变化;百鼓齐鸣时,地动山摇的浩荡气势直撼人心。

(二)鼓声特点

众所周知,钢琴的琴弦在相同条件下,琴弦越长,声音就越低,琴弦短则声音高;张力越大,音就越高,张力小,音就低。同理,鼓在相同的条件下对其音高的影响也有很多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鼓皮绷的越紧,音就越高,相反,鼓皮绷的松,音就低。(2)鼓内部的共鸣腔体大,音就低,共鸣腔体小,音就高。(3)震动膜的厚薄也影响鼓声音的高低与大小。

根据以上特点,当地师傅在制作鼓时侧重有所不同,他们娴熟的制鼓技艺令人惊叹,在制鼓师傅的整体把握下,通过控制鼓皮的松紧、鼓内腔的结构、大小等制作不同音高的鼓,其中主要可以分为高音鼓、中音鼓、低音鼓三种。高音鼓,主要分布在烟墩镇北部村庄,鼓声音调比较高昂,清脆明亮,鼓槌入鼓之后发出“当当当”“咚咚咚”的响声,在锣钹的伴奏声中更显清脆,因此,当地人也称之为“脆声大鼓”;中音鼓,主要分布在邓塘村的勒菜、邓家、大塘、就地四个自然村。其鼓声在开鼓之后从“缓缓缓”逐渐变为“轰轰轰”声。低音鼓,主要分布在烟墩南部及中部的石堆、凤山、六凤、三联等地,其槌入鼓后,声为“笨笨笨”声,逐渐变为“蹦蹦蹦”之声,其声低沉浑厚、柔中带刚。

(三)打鼓步骤

烟墩人打鼓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开鼓、正式打鼓、滚鼓、收鼓。

开鼓,演奏时由大鼓起音,钹、锣于重拍(第一拍)跟上,即开鼓,也叫起鼓。鼓与锣钹互相配合,鼓声慢,锣钹也慢,鼓声快锣钹也快,左右手在擂鼓时,做到鼓声跟住锣钹,随鼓声由慢到快进入正式打鼓。

正式打鼓也称捉鼓,打鼓开鼓后不停擂打下去,并根据大鼓发音的高中低三种大鼓的不同响声,由慢到快,在锣鼓伴奏的不同声响中逐渐进入正式打鼓。此时打鼓已进入高潮,声音由近传远。鼓手用尽全身力气,一起擂时,鼓声划一,声威雄壮。当进入擂鼓最强烈之际,稍加变化进入滚鼓。

滚鼓也称促鼓,必须在正式打鼓之后进行,有快慢之分,滚慢鼓,声音最好听,一般滚鼓前先哩鼓,哩鼓就是把擂鼓速度提快,并减轻打鼓的力度,节奏不能停顿,喊“一、二、三”声,伴随节奏,顺利完成滚鼓动作,每3-5分钟滚鼓一次。

收鼓,在滚鼓进入最高潮,即将进入擂鼓结束之际,便收鼓,滚鼓动作做完后,锣钹跟上,收鼓鼓声如雷电划空,戛然而止。

(四)节奏韵律

烟墩大鼓音乐的曲式为ABA三段式结构。起鼓后即进入A主题段,乐句均为弱拍的后半拍起,节奏从容自然。B段为滚鼓高潮乐段,进入该乐段的第二小节的强弱拍均为满拍,而且强奏,意示着要进入滚鼓阶段。一般主鼓手演奏到这里都要以眼神和身体动态意示其他鼓手和锣钹手,以达到整齐统一。第三段为重复再现段,完全重复第一段,如此循环往复,打到需要结束时便翻强鼓将音乐进行终止。大鼓强钹锣就强,大鼓弱钹锣就弱,大鼓渐强钹锣跟着渐强,大鼓渐弱钹锣也跟着渐弱。起鼓至滚鼓前的主题乐段节奏自然舒缓,滚鼓进入高潮时强,高潮过后渐弱再现主题,如此循环往复回旋。一般起鼓主题段为采用中速演奏(!=70),滚鼓时稍快,进行几回合(10分钟左右)后整体上又加快,然后又逐渐减慢,如此循环往复演奏,直至几小时甚至整天。

烟墩镇一带演奏大鼓主要乐句鼓点大同小异,主要体现在节奏音型的加花变化上,各地有所不同。其基本鼓点节奏,以2/4拍为基本节拍:

烟墩大鼓的基本鼓点,所有鼓点以2/4拍子基本节奏型,基本鼓点以后半拍弱起开始,在基本鼓点的基础上,逐渐进行加花变奏,演奏鼓点时值加密,加入附点节奏型及前八后十六的节奏型,高潮部分在音量上达到最大。伴奏乐器从开始的均分节奏,也开始改变节奏型,时值随着鼓点的时值加密,部分地方在弱拍敲响。

木荔塘村大鼓乐曲(如下谱例)的变化鼓点主要体现在翻鼓节奏音型上,在翻鼓节奏音型中,形体较大的鼓一般都要将重拍十六分音符奏成八分音符,形体较小的鼓则按变化节奏敲打。这样低音大鼓声音浑而不糊,高音大鼓声音清脆利落。

笔者调查时发现,一般烟墩大鼓的鼓点从后半拍弱起开始,而龙塘村家乡鼓的鼓点是正拍开始,节奏为:

谱例:

乐曲从强拍开始,回到基本鼓点节奏上,基本鼓点敲打六遍后,基本的节奏型开始加花,时值随着鼓点的改变加密,加入了十六分音符及附点节奏型,高潮部分声音最大,节奏变快,节奏重音比较灵活,并不必须落在每小节的第一拍上。伴奏乐器也随着鼓点的改变时值加密,由原来均衡的四分音符,变化为八分音符。

经过一系列的加花演奏,最后回到基本鼓点上,打鼓即将结束时,往往是再来一次滚鼓,当滚鼓动作将做完时,主鼓手给其他乐手以神态意示,便同时以最强音进行收鼓。烟墩大鼓原没有严格规定的模式进行统一起鼓与收鼓,烟墩人打大鼓起收随意,充分体现了烟墩大鼓音乐的原始性和民间风格的灵活与随意性特点。虽然当地人们没有学过锣鼓经,也没有受过系统训练,甚至很多人看不懂鼓谱,但从整个打鼓过程来看,手势指挥同鼓点节奏、神态示意默契地配合在一起,使鼓队准确无误地完成了鼓曲的演奏,体现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四、结语

鼓是团结的力量,鼓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的号角。鼓声震震,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永不服输的民族精神。烟墩大鼓的音乐作为民族文化一种,融入了当地人民的生活,也是整个烟墩地区重要的文化特征,体现了其别具一格的文化特色。虽然时代在变迁、社会文明在不断发展,广西灵山烟墩大鼓依然在当地人民的生活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保持着其别具一格的民族特色同时,呈现出积极健康的发展态势。在这次田野调查中,笔者站在一个局外的观察者、体验者、学习者的角度来认识烟墩大鼓,在学习过程中将继续努力,进一步深入文化内部,探寻烟墩大鼓文化的魅力。

[1]吴国栋.民族音乐学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2.

[2]薛勇主编,灵山县志编委会编.灵山县志[M].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3]严昌洪,蒲亨强.中国鼓文化研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

[4]杨秀昭,卢克刚,何洪,叶菁.广西少数民族乐器考[M].广西漓江出版社,1989.

[5]曾遂今.音乐社会学[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J826

A

宋明明(1990-),女,汉族,河南平顶山,广西艺术学院硕士在读,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乐研究。

自治区级创新项目《视觉艺术视域下的广西灵山烟墩大鼓》项目编号:YCSW2015204。

猜你喜欢

鼓点鼓声大鼓
鼓声铿锵颂党恩
鼓点
腰鼓
一面鼓
大鼓
雨天
南昌“强攻产业 决战工业”鼓点急
为春天加油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
方山大鼓 民间艺术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