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诗歌龙虎榜(70后诗歌赏评·第五辑)

2016-10-26赏评

诗潮 2016年10期
关键词:纸团诗人

卢 辉/赏评

品诗评潮

中国诗歌龙虎榜(70后诗歌赏评·第五辑)

卢辉/赏评

我就在你的眼前摇摆

雨倾城

想找个有你的地方,住下来

青草般宁静

在你路过的每一个清晨,写诗,做饭,栽红杏,种五谷

着我最爱的小碎蓝花布裙

哪儿也不去。我就在你的眼前摇摆

哪儿也不去。如果,你想我

我越来越绿,越来越暖

越来越新鲜

茶几上的书,和我有着相似的满足

【卢辉评赏】世上不乏感天动地的爱情诗,也不乏千古绝唱的爱情诗,更不乏卿卿我我的爱情诗。那么,在上述爱情诗之外,是否存有不腻、不甜、不喜、不悲的爱情“素诗”呢?雨倾城的爱情诗多少让我眼前一亮。她的爱情诗,有痛(单相思),但不悲:“想找个有你的地方,住下来/青草般宁静”,这种隔岸“观”情,隔岸“痴”情,隔岸“滋”情的“宁静”,其实并不宁静:“在你路过的每一个清晨,写诗,做饭,栽红杏,种五谷/着我最爱的小碎蓝花布裙”。在这并不宁静的“催”情、“护”情之中,诗人一点都不矫情,也不煽情,而是“哪儿也不去。我就在你的眼前摇摆”,给人不瘟不火的姿态。随着“如果”假设句式的出现,这首爱情诗的“素色”之处显露无遗:“如果,你想我/我越来越绿,越来越暖/越来越新鲜”,这是对单相思的爱情不可复制的表达,也成全了单相思的满足感与成就感,以“茶几上的书,和我有着相似的满足”为单相思定性和定调。

安全月

颜小鲁

我想

如果我们

用标语、横幅把地球

里三层

外三层

包了起来

地球一定

会安安全全就不会有地震不会有战争

家里的玻璃杯也不会碎了

【卢辉评赏】用如此简约、白描的“反讽”来折射社会意识形态的弊端,这是对当下形式主义绵里藏针式的鞭策。当标语、横幅积淀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时代标签”时,形式开始作为“内容”的需要占据并主导我们的政治生活:“用标语、横幅/把地球/里三层/外三层/包了起来/地球一定/会安安全全”,这样的“包裹”会安全吗?真的“就不会有地震/不会有战争/家里的玻璃杯/也不会碎了”吗?这样入木三分的讽喻,让读者对此诗的旨趣了然于心:“安全月”因为形式主义的遮蔽而变得不那么踏实和安全了,这便是反讽诗的力量!

黄明祥

父亲不愿与我进城

老怀疑老屋的门不牢实

仿佛一离开

家乡的树就会枯死

他肺病严重。那两扇可怕的门

【卢辉评赏】“门”作为这首诗的喻体,它属于教科书上那种最严谨的一扇喻体之“门”。比如:“老屋的门”“他肺病严重。那两扇可怕的门”便是。然而,我想说的不是这首诗“门”的技术含量,而是诗中看不见的那扇良知、悲悯之“门”将诗人的愧疚置于“门”之外,在这扇看不见的“门”之外,我们仿佛看见无可挽回的痛楚将诗人的良知置身于一场静静的纠杀与拷问之中。这个无以赎回的愧疚,人们可在短短的五行诗句中找到答案。

星期天的早晨

那勺

雪很小

小到需要人大声地说出来

小雪里,一个人

坐在小区的草坪上,低着头抱把吉他,弹唱着

一清晨的忧伤

我关好窗子

一刻钟后

雪突然大了起来

声音也似乎跟着雪花大起来

以至于

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暖壶

把关过的窗户

又重新关一遍

【卢辉评赏】这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早晨,为何在诗人的笔端隐约间变得“不平常”呢?其中必有奥妙所在。这个奥妙一是“雪”:“雪很小/小到需要人大声地说出来”“雪突然大了起来/声音也似乎跟着雪花大起来”。在这里,雪的小与大,看似自然的本态,而隐约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神性”,在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驱动下顿时弥漫开来,让我们仿佛感受到来自上苍的“意志力”;这个奥妙二是“窗”:“我关好窗子/一刻钟后/雪突然大了起来”“我不得不放下手中的暖壶/把关过的窗户/又重新关一遍”。此刻,从关窗再把关过的窗户又重新关一遍,这个看似“下意识”的关窗动作却因为雪的变化而成了“上意识”,冥冥然之中,好像的确存在着超乎人间的意外之物,我喜欢这种不动声色又可意会的“神秘”。

一滴水

空格键

必然孤独的是

一滴水:此刻,它挂在

某个物体的边缘,既不是答案,

也不是问题。

它紧紧收缩,慢慢拉长,

与自己打一场持久战。

——不可能持久,它马上就要坠落

向着一个无力挽救的方向。

而方向就是深渊……

它厌恶,它害怕,它戒备一切

未知的时空——我们称之为

命运。一滴水,幽暗,惶惑,

与季节无关,与风向无关,

它存在,光天化日,而又柔肠寸断。

一滴孤独的水,一滴隐忍的水,

将光收拢,尔后砸碎,你看到

一片古怪的湿迹,

如梦刚醒,如病初愈。

【卢辉评赏】我曾说过,人是会走动的“器皿”;空格键却说,人是一滴水。依我看,二者的绝对共性为碎裂,相对共性为柔光,二者合并为一个宿命——相悖相辅。的确,正如诗人所见:活着,就是一滴水悬在杯沿,“紧紧收缩,慢慢拉长”,就是在“与自己打一场持久战”。据诗人自述,《一滴水》这首诗的灵感产生于一次喝水,喝完后,杯中还有一点点水,便要倒掉,剩下的最后一滴水,却停留在杯沿久久不落。此刻,它挂在杯子的边缘,既不是答案,也不是问题。于是乎一连串的困惑、挣扎、眷恋、豁然、无奈……都随着不可逆转的时运而去,这就是命运。

火柴

孟醒石

那时候我特别瘦,脑袋很大

身子很细,像一根火柴

划过青春,像划过火柴盒侧面

一晃脑袋,就能把情书点燃

如今,再也不敢点燃什么了

也再没什么可点燃的了

我经常拿它掏耳朵

用原本可以发光发热的火柴头

掏出一大片信息时代的耳屎来

【卢辉评赏】这首诗真有点“穿越”的味道,火柴,作为现代跨越后现代的“物证”,它的身上的确藏匿着时代“本相”的基本属性。诗人正是敏感地抓住这一“物证”,让“不敢点燃什么”或“再没什么可点燃”的隐匿者——火柴“穿越”到后现代,让一根处于不同时代的“火柴”作用或异样于当下:“用原本可以发光发热的火柴头/掏出一大片信息时代的耳屎来”,以彰显时代之变!

冬天的午后

人与

冬天的下午

透过玻璃,看窗外

阳光静静地在枝头交谈。

枯草也有了一份低处的精神

它们身着一层很薄的黄金

在近地面上开个小会。

在冬雪来临之前

它们有了自己的道路

要走。我在想入夜之后

趁着夜色,一定会有神佛到来

接走那些天真的孩子。

冬天的午后

站在阳台上

我们能够真实地体会到

“阳光离去的速度”。

我回到一本书中

添加一件外衣。像一株冬草继续自己的阅读生活。

【卢辉评赏】“枯草也有了一份低处的精神”!诗歌写作,要的就是物象在瞬间的“诗性闪电”。那时,“被照亮”的首先是自己,那叫穿越和自明。试想一想,就是这样一个“枯草”的物象:“它们有了自己的道路”,有了自己叶脉的“神经线”,我把它们看成物象存活的“脉冲”“复活”的细胞和“人文”的回归。不错,诗人要让这些近乎沉睡的“枯草”在顷刻间像魔幻一般复苏,让我们能够在枯草的身上真实地体会到“阳光离去的速度”。是的,枯草孕育着生命,堆垒起时空;枯草凝集了时光,见证着生命。人与正是将这些看似无生命的枯草人格化、立体化、时空化、意志化,使枯草“脱草”而出,羽化登仙,重新走在辉煌的、浩瀚的、绵长的生命之路,“继续自己的阅读生活”。

莫兰迪的瓶子

林馥娜

有的瓶子已倒下

灌满生活的泥水

有的笔直地站着,充塞虚无的傲气

还有一些不断掏空

不断补白的瓶子

以45度的倾斜

拒绝圆满的

空洞

而在时间的眼里,这些

不过是一群

既不丑陋,也不美丽的静物

【卢辉评赏】不少诗人写过莫兰迪的瓶子,我选林馥娜的这一首,看重的正是她心领神会莫兰迪的“极简主义”,尤其是极简到神秘的地步:“有的瓶子已倒下/灌满生活的泥水/有/的/笔/直/地站着,充塞虚无的傲气”。我在想,林馥娜当初在写莫兰迪的瓶子之时,莫非也感应到画家莫兰迪对“形而上”的印象主义的“气场”,特别是林馥娜想从莫兰迪的瓶子里找到神秘信息的那一份痴迷:“还有一些不断掏空/不断补白的瓶子/以45度的倾斜/拒绝圆满的/空洞”。是的,正如莫兰迪着迷于塞尚对想象、构成和创造的拒绝那样,林馥娜也“拒绝圆满的/空洞”。

做一件事比想一个人重要

海湄

想起一个人,就想该晒晒毛毯了

就想该翻箱倒柜了

太阳把秋草的味道

照在陕西国棉三厂的标示牌上

也仿佛照着你金色的头发和薄如蝉翼的肌肤

多年来,我把你执意送我的毛毯

当作一群漫无边际却朝着一个方向行走的羊

现在,他们长出了一些明亮而又尖锐的毛,依着门框,你也

一定能看到

【卢辉评赏】海湄是一个最善于挥霍“情绪”的人,她的诗“游离”之状,大多是她“发散性”的念头,其锐利其柔软其癫狂其感应都一并“杂糅”着:“多年来,我把你执意送我的毛毯/当作一群漫无边际却朝着一个方向行走的羊”。海媚的诗由于不拘一隅,她舍弃语言“唯美”的丽质,让细腻的心绪去还原一个富含“源头性”的存在:“现在,他们长出了一些明亮而又尖锐的/毛,依着门框,你也/一定能看到”。不难看出,海媚的诗其核心区不是词义而是情状,而这首诗的情绪覆盖,更像是她情状的“薄纱”笼罩着自己念想的人,形成了遮蔽不住的魅惑。

向内行走

扶桑

泪水是真实的

哭不出来的泪更真实

我忠实于我被判定的领域和那我无力到达的

我受雇于一个个痛的记忆像地下作业的矿工

我的头灯:光的匕首

执拗地

向黑暗更深处掘路

【卢辉评赏】“泪水是真实的/哭不出来的泪更真实”,这首诗一开头就为我们敞开了递进的通道。但是,诗中的递进与诗歌的修辞无关,与诗歌的意旨关联。按这首诗的意旨逻辑:实为实,即“泪水是真实的”;虚亦为实,即“哭不出来的泪更真实”。这样一个虚实无界而有度的领域,来源于“我受雇于一个个痛的记忆”。这个递进旨意最终把我们引进“像地下作业的矿工/我的头灯:光的匕首/执拗地/向黑暗更深处掘路”。诗人正是从虚实无界而有度的领域中逼近矿灯的变异(“光的匕首”)与走势(“向黑暗更深处掘路”),从而获得“向内行走”的虚实无界而有度的领域,从中窥视(暗示)出世间一隅与生活姿态,其中的世间百态、人间冷暖、悲欣交集统统“忠实于我被判定的领域”。

老妇人的钟表

江离

有时我们从深夜回来

看到她屋里的灯火

她怎样将钟表调快或者调慢

像穿越一次次漫长的谈论

她需要理解,一个听众,使她的生命降落或者一扇窗

来收集孤独的标本。

在我们的心脏有一个精密的仪器

一个陀螺旋转

轴心倾斜、不可接近,时间的

玻璃器皿,靠近它的星辰、光线

你说出的每个词语都经过了小小的弯曲。

【卢辉评赏】应该说,生活的弯道之处,世相的幽微之处,情感的交集之处,思想的精密之处都是每一位诗人极力抵达的领地。就拿江离的《老妇人的钟表》来说,这“四处”都得到了比较好的呈现。一是生活的弯道之处:“她怎样将钟表调快或者调慢/像穿越一次次漫长的谈论”体现钟表(含“她”)到了老当不壮的窘境;二是世相的幽微之处:“她需要理解,一个听众,使她的生命降落/或者一扇窗/来收集孤独的标本”体现当下锁闭的代沟关系;三是情感的交集之处:“你说出的每个词语都经过了小小的弯曲”体现物我之间的互逆互补的关系;四是思想的精密之处,指的是整首诗,从妇人到钟表,从钟表到时光,从时光到人生串联在一起的“不可逆转”的缜密性。

世界的上方盘桓着一朵云

苏省

失眠人等来一场雨

因为世界的上方,盘桓着一朵云

我从来不信你们满怀恶意

从来路到归途,我都曾看到你们

摘取花朵,看到蜂群像你们一般遵守秩序所以,世界从不计较你们摘去几朵花

我记得童年栽木槿,燕来归

少年爱莲,所以孤独至今

往来何如悲欢似,天地哪曾今古同

可慰者,世界的上方还盘桓着那么一朵云

【卢辉评赏】读苏省的诗,其神秘感是不言而喻的。但是我要提醒的是,诗歌的神秘感并非是“世界的上方还盘桓着那么一朵云”那样遥不可及,对于苏省来说,诗歌的神秘感来自于大千世界生命与意志的“再发现”,这个再发现源自于“往来何如悲欢似,天地哪曾今古同”的那种不可颠覆的秩序。其实,神秘感不只是诗歌的“秘境”,更是诗意的“牵引”,比如诗中“从来路到归途,我都曾看到你们/摘取花朵,看到蜂群像你们一般遵守秩序/所以,世界从不计较你们摘去几朵花”。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千世界因“秩序”(意志)而神秘,因变动(生命)而神圣,这便是“世界的上方还盘桓着那么一朵云”给予我们的“实质性”的诱惑力。

纸团

孤城

纸团分过手

纸团里有背影,有作废的初衷

有将军令

有梦红楼

有失魂与体液

有一角别院

一记断弦

一个低泣的雨江南

有被星星蛀空的长夜

庙堂法器的冷硬

有堕掉的胚胎

有心绞痛

或许什么也没有。仅是笔墨不走动的一个穷亲戚

蛰居一隅,白白弄皱了光阴

纸团坦白不坦白

都是放弃了故事,退到废处

抱紧自己

天地大磨盘,极目行走的骨灰

多少奈何事

揉在里面

【卢辉评赏】诗歌的物象有时就像是个储藏器或是个大磁场,它可以存储或吸纳万千风物和世间百态之容量,孤城的《纸团》便是很好的诗歌案例。诗人从纸团“有背影,有作废的初衷”写起,使纸团立马有了“被决绝”的挽逆之势。接下来“纸团”曾几何时的“有”大至“将军令”,小到“堕掉的胚胎”……纸团充满了千丝万缕、繁复杂陈的自然与世相的“内存”,此时,诗意的厚度、高度和宽度陡然大增。不过,诗人笔锋一转,纸团所有的“有”仿佛又一下子“退到废处”“仅是笔墨不走动的一个穷亲戚”,这大相径庭的“有”与“无”哪个才是纸团的“真身”?一向以悲悯怀世,以温良度日的孤城,禁不住逆袭而上,以他“天地大磨盘”的俯仰之心,放眼:纸上春秋,沧海桑田,生死两忘之大境!

年夜饭

远人

妈妈在厨房待了很久

很多菜肴翻动的声音

密集地传来,如一种节奏

匀速地进入她的控制

一年年过去,妈妈不再年轻

回到心脏的血液

也越来越慢,唯独这些声音

始终没有减缓和衰老

该如何回应这漫长的奇迹——

在所有没改变的家具

和永远不肯变硬的光线中

一场持续几小时的声音

终于变成细细的雨

下在房间和干燥的脸上

【卢辉评赏】由“很多菜肴翻动的声音”来写年夜饭也许算不上什么特别之处。然而,诗人远人却将这个熟悉的声音纳入这样一个对比中去呈现:“一年年过去,妈妈不再年轻/回到心脏的血液/也越来越慢,唯独这些声音/始终没有减缓和衰老”。当妈妈的生命之声与节奏(回到心脏的血液/也越来越慢)与妈妈的伦理之声与节奏(很多菜肴翻动的声音/密集地传来,/如一种节奏/匀速地进入她的控制)交汇在一起的时候,这首诗的特别之处就显露出来。尤其在“变”与“不变”的纠集中,母爱的宽厚与儿子的感应交相映衬,一幅中国式的“年夜饭”之图景便跃然纸上。

月光

刘春

很多年了,我再次看到如此干净月光

在周末的郊区,黑夜亮出了名片

将我照成一尊雕塑

舍不得回房

几个老人在月色中闲聊

关于今年的收成和明春的打算

一个说:杂粮涨价了,明年改种红薯

一个说:橘子价贱,烂在了树上

月光敞亮,年轻人退回大树的阴影

他们低声呢喃,相互依偎

大地在变暖,隐秘的愿望

草一般在心底生长

而屋内,孩子已经熟睡

脸蛋纯洁而稚气

他的父母坐在床沿

其中一个说:过几年,他就该去广东了。

【卢辉评赏】众所周知,每当月亮朗照,每个人心目中的月光都不尽相同,亮度不一。那么,如何把“月光”调节到干净而纯洁的色泽,刘春的《月光》“亮出了名片”。这首诗有直接写月光的:“几个老人在月色中闲聊”“月光敞亮,年轻人退回大树的阴影”;有间接写月光的:“而屋内,孩子已经熟睡/脸蛋纯洁而稚气”;有写月光之下的:“一个说:杂粮涨价了,明年改种红薯/一个说:橘子价贱,烂在了树上”“其中一个说:过几年,他就该去广东了”。刘春的“月光”所亮出的名片,显然不只是对“黑夜”而言,当屋里屋外、芸芸众生“被月光”之后,诗人所呈现的何尝不是五味杂陈的生活,殊途同归的命运!

煤油灯

王国京

晚上

煤油灯的光

一边照着课本

一边照着墙

其他的在满屋里飞翔

多么奢侈啊

课本就需要那么一点点光

彼时

连这也舍不得铺张

【卢辉评赏】煤油灯,作为一个时代的生活元像和文化遗存有着其独特的历史意识、人伦光泽和政治标签,诗人正是看准了这个能够折射时代本相的“反光点”,有效截取灯与课本之间的“光影”,运用近乎白描的笔触还原了一段物质与精神的反制与逆袭的“光景”。是呀,煤油灯的光泽仿佛应和了既往年代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落差”:一边是心灵的渴求,一边是物质的贫乏,连“课本就需要那么一点点光/彼时/连这也舍不得铺张”。那时,读点书成了奢望和不易,为了使这个奢望和不易变得直观可感,诗人运用微光照彻下“其他的在满屋里飞翔/多么奢侈啊”加以生灵反衬,使《煤油灯》的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落差值”显露无遗。

一路向西

敬丹樱

风睁着智者的眼

目送牦牛找到甘泉,羔羊找到细皮鞭

秃鹫

找到天葬台

就像转经筒找到朝圣者

就像舍利子

找到佛陀。命数里,万物各求所得,各安其所

我把沉默楔进石头

任青稞酒打磨,酥油灯抛光

亲爱的牧马人。想起你

苍黄的歌声遗世孤悬,我看水不是水

看山

不是山

【卢辉评赏】生活的序列、因果的事象、自然的逻辑、宿命的纠集……初读敬丹樱的诗,上述一连串的感觉就会纷至沓来,就像“目送牦牛找到甘泉,羔羊找到细皮鞭/秃鹫/找到天葬台/就像转经筒找到朝圣者/就像舍利子/找到佛陀。命数里,万物各求所得,各安其所”这各求所得、各安其所里的序列、因果、宿命,不正是生活中的“结”与大千世界的“常”相安相生的“原态”吗?不难看出:敬丹樱的诗,不仅有地域上的“神秘”之境,还有灵域中“高悬”的一盏灯;不仅有生灵的命理与因果,还有自然序列的源流与渊深。

白发生长

符力

在路的转弯处,我回头望了又望那两棵树天黑了,我在旅店里想那两棵树

想他们生活在河的两岸,从落叶纷飞

到新芽疯长,伸长了枝叶,也越不过幽暗之河

水流花开,烟云飞渡

每棵树都很孤独,很无助

寂寞的时候,一棵树也想跟另一棵树说说话

生病的时候,一棵树也需要另一棵树来嘘寒问暖

那一夜,我感到好疲惫

感到白发在生长。我用手搔了搔头皮——

只是搔搔头皮而已

阻止白发生长,绝非我意

【卢辉评赏】符力的诗从来不以间或的一二行诗句来“挑动”诗意,他的诗注重诗歌整体的“气场”弥漫,就像是人们置身于天地之间:俯仰乾坤之色,吐纳阴阳之气!就《白发生长》而言,字面上看,你看不出一以贯之的白发——那一条起承转合之形脉,因为,诗人用三分之二的篇幅在写两棵若即若离的树:“从落叶纷飞/到新芽疯长,伸长了枝叶”,从“寂寞的时候,一棵树也想跟另一棵树说说话/生病的时候,一棵树也需要另一棵树来嘘寒问暖”。不过,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这首诗歌“形似”上的偏离。其实,诗人力主的整体诗歌“气场”在此发生效应,一种与白发“气韵”(神似)高度吻合的“物象”在散布流淌:“落叶纷飞”“新芽疯长”“水流花开,烟云飞渡”,真有一种沧桑白发三千丈之势。

模仿

青黄

草们

练习一年一度的死亡

今年的草

不是去年的草今年的死亡

不是去年的死亡模仿

多么容易

镜里的人模仿你

你有双倍的忧伤

【卢辉评赏】本来就个体生命而言是不可练习和模仿的,生命这一个的“一”,永远是这“一”个,而不可能是那“一”个。那么,在这样的真相、客观面前,青黄的《模仿》先以悖论的场景,悬置“模仿”的对象化:“草们/练习一年一度的死亡”。练习作为模仿的替代词,这首诗从一开头就把很宿命化的、很渺小的草们一下子“练习”到非宿命化的领地,尽管练习的是死亡。然而,受命于自然更替的草们,练习对它们而言,不管是生是死都是自主的、有意识的一次“存活”的过程,这就是虚幻与真实交织在一起的“圈”。草们的练习,尽管是“一年一度的死亡”,其“练习”一词所激发的存活度,仿佛一下子把草们从草堂领到了厅堂。不过,诗人笔锋一转,当练习的虚幻动作回到真相世界的时候,一切重新回到合乎自然的、常态的宿命中去:“今年的草/不是去年的草今年的死亡/不是去年的死亡模仿/多么容易/镜里的人模仿你/你有双倍的忧伤”。是的,从悖论出发,再从悖论折回,诗中的动词“练习”与“模仿”作为虚幻与真实的镜鉴,已成为“意义符号”被诗人演绎出“镜里的人模仿你/你有双倍的忧伤”的情态,这不得不让人怦然心动!

这个世界不可抗拒

刘川

世界上所有的孕妇

都到街上来集合

站成排、站成列

(就像阅兵式一样)

我看见了

并不惊奇

我只惊奇于

她们体内的婴儿

都是头朝下

集体倒立着的

新一代人

与我们的方向

截然相反

看来他们

要与我们势不两立

决不苟同

但我并不恐慌

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

这个旧世界

就能立即把他们

正过来

【卢辉评赏】诗人刘川以“这个世界不可抗拒”的“规律性”命题激活了一个很多人熟视无睹的“常态性”的存在,这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在诗人看来,“规律性”的命题往往是隐形的范畴,而“常态性”的存在则是显形的范畴,诗人正是通过这个常态与规律之间的“微观”联络之处,折射出“这个世界不可抗拒”的事实。这首诗,虽然看似一种假定:“世界上所有的孕妇/都到街上来集合/站成排、站成列”,但诗人的“假定”俨然与历史、与社会、与人类、与自然息息相关,这不得不让读者一下子“真实”起来,“惊奇”起来,而诗人却在“不惊奇”“不恐慌”中熟视“有”睹,带着读者以“常态”的视角来一次合乎历史、合乎自然、合乎人类规律性的“自我纠正”:“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这个旧世界/就能立即把他们/正过来”。不错,这一“正过来”,将规律性与常态性的东西全都归结到不可抗拒的“秩序”上。

好时光

荆溪

奇妙的震颤没有声响

一抬头,大朵大朵的玉兰,她的香

空气空了

我空了

奇妙的空无

黄昏填满了我

像填一首词,旧旧的

在夜晚,我浑身锈迹

事物变得更加清晰

【卢辉评赏】荆溪的诗总有一种神秘的“节奏”,她所主张的“节奏”,既是“奇妙的震颤没有声响”的“无”;也是“黄昏填满了我/像填一首词,旧旧的”的“有”。在她看来,有与无的转换,在于万物与心脉的互动,在这互动之际所产生的“切合”之声和“磨合”之光,就是她极力捕捉的一种神秘的“节奏”,也就是终极的“昭示”。当然,荆溪笔下的终极,少有玄学味,而更多的是“在夜晚,我浑身锈迹/事物变得更加清晰”的那种万物原发的生命节奏。

猜你喜欢

纸团诗人
新锐诗人
遇见一名诗人
晒娃还要看诗人
诗人猫
浸不湿的纸团
纸团作怪
热热闹闹排排坐
诗人与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