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毛泽东的河南黄河之行

2016-10-25

时代青年·视点 2016年9期
关键词:毛泽东黄河

黄河这条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赋予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以太多的政治、军事灵感,也吸引着毛泽东关注的目光。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放下手边繁忙的工作,专程考察黄河。他的黄河之行,既展现了他作为一个伟人治理黄河的气魄,更展现了他作为人民领袖热爱人民的赤子情怀。

水患使毛泽东更关注黄河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中,养育了中华民族的黄河也发生过无数次的水患,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数不清的灾难。远的不说,单说在新中国成立之前的十几年时间里,黄河就数度决口,给沿岸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其中,最有名的一次,是蒋介石在抗日战争期间,为了阻止日军进攻,在黄河花园口炸坝,造成黄河水大泛滥,河南、河北、山东等数省人民受灾深重。仅仅河南一省,由于黄河泛滥而被淹死者,就有百万之数,饿死、病死者众多。小说《大河奔流》,就对此作了全景式的记述。毛泽东是了解这段历史的。蒋介石炸坝时,中共中央对此举作过否定性评论。毛泽东则对蒋介石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表示了极大愤慨。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即下决心,要治理黄河水患。但是,新中国建立之初,黄河并没有发生水患。这种情况,并没有使毛泽东放松对黄河的关注。淮河水灾,使毛泽东很自然地联想到黄河。他特别关心黄河的情况。如果黄河泛滥,其水灾就远非淮河可比,其程度将会数倍于淮河,那将给中国人民遭受更大的苦难。因此,毛泽东要求中央水利部门和黄河沿岸各省一定要密切监视黄河水情,要及时把有关情况报到他那里。毛泽东每天休息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看黄河情况的报告。当他确信黄河水有惊无险时,才稍稍放下一点儿心。

决计亲自考察黄河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亲自督促了治理淮河工程、荆江分洪工程、官厅水库工程,与此同时,他也把很大精力投放到治理黄河之上。而他构思的治理黄河的重大工程,是引黄灌溉济卫工程。在考虑这一方案时,毛泽东决心亲自去考察黄河。

1952年10月,中央政治局考虑毛泽东日夜操劳,身体和精力过分透支,建议毛泽东休假。可是,出人意料的是,毛泽东提出,要利用休假这段时间,去考察黄河。

毛泽东首先亲自确定考察黄河的路线。他决定:从黄河下游考察起,溯黄河而上,考察完历史上有过黄河水灾的流域。具体的路线为:先到山东境内,从济南黄河段考察起,然后到江苏的徐州,再进入河南省境内,到兰封县(当年的河南省所设的县,后与考城县合并,合称兰考县),考察过去黄河决口的地段,然后到古都开封,再到郑州、安阳。毛泽东确定的这条路线,覆盖了历史上黄河水患频繁的黄河下游地区。

考察的时间,毛泽东初步确定为1952年10月25日到11月1日。

“要把大堤、大坝切实修好,修牢固”

毛泽东离开徐州后,直奔河南省。他到河南省的第一站,是兰封县。10月29日,毛泽东的专列由徐州转道陇海线西上,到达兰封县。毛泽东事先知道兰封县是个很贫困的县。为了不给该县带来接待方面的麻烦,待专列到达兰封县后,毛泽东决定就住在车上。他在车上接见了县和地区闻讯赶来的干部,向他们询问的主要问题,就是治理黄河灾害问题。毛泽东提出许多问题,也帮助地方干部分析这些问题,并且帮助他们拿出治理黄河灾害的办法。

30日上午,毛泽东在黄河水利委员会主任王化云、副主任赵明甫及河南省黄河河务局长袁隆等陪同下,前往1855年(清咸丰五年)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的地方,即今兰考县东坝头察看。在乘车向黄河边的东坝头行进途中,毛泽东问王化云治理黄河的情况,以及今后对治本有何打算。王化云汇报说:近期为了解决洪水对黄河下游亿万人民的威胁,正在制定修建邙山水库和三门峡水库的规划。毛泽东仔细地听了制定规划的汇报后,对在座的人们说:大水库修起来,解决黄河水患,还能灌溉、发电,是可以研究的。

毛泽东的专列驶抵东坝头。在这里,黄河正从这里转向东北奔腾而去。清晨,叶子龙早起,却发现毛泽东早已经下了专列,在路基上活动身体。毛泽东下专列,是为了实地了解修堤、修坝的情况和防洪能力。他们来到打谷场地,两位农民停下手里的活。叶子龙问这是什么地方,那位老农说这个村子叫许贡庄。毛泽东从粮堆上拿起一穗玉米,问:“老乡,今年的收成怎么样啊?” “不咋样,哪年不是这样,咱这盐碱地不打粮食!”老农回答。毛泽东接着问:“打的粮食够吃吗?日子过得好不好?”“比解放前强多了,托共产党的福啊!”老农答道。离开打谷场,毛泽东徒步登上了黄河大堤,感叹道:“好一个黄河之水天上来!”他察看了历史上黄河决口改道的地方,向王化云了解治理黄河的规划。

30日下午,河南省地方干部带毛泽东来到柳园口大堤。他站在黄河大堤顶上向北眺望,黄河在高高的河床里奔流,回头南望堤外村庄,好像坐落在凹地里。他问:这里的河面比开封城里高不高?王化云回答说:这里黄河水面比开封城地面高三四米,洪水时更高。毛泽东听后深有感触地说:“这真是悬河啊!” 毛泽东问身边的河南省主要领导:“如果河水涨到天上去怎么办?” 那位领导同志回答:“请主席放心,我们河南人民决心在主席的领导下,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水涨一寸,坝高一尺,确保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毛泽东微笑不语。他走下黄河大堤向河边走去。在一片滩地上,他探下身去抓了一把泥沙,细细地看,问泥沙是从什么地方来的,有多少?王化云回答说:这些泥沙都是西北黄土高原冲下来的。据陕县水文站测验,年平均有十几亿吨泥沙送到下游。大量泥沙在下游河道淤积,是黄河不断决口改道泛滥的一个原因。毛泽东看着大堤内外的悬差和坐落在低洼处的村落,望着远处开封城中隐隐绰绰的铁塔和龙亭,陷入了沉思。毛泽东站在大堤上,边向四周观看边说,你们看,这真是“悬河”。这里的河水比村子里的树梢还要高。他嘱咐说:要把大堤、大坝切实修好,修牢固。发大水时,有危险,党政军民要一齐上,万万不能出事。毛泽东返回专列,嘱咐送行的当地领导:“你们不要送了,把黄河的事情办好,我们都能睡个好觉。”

“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毛泽东回到专列上。专列继续驶往开封。他很有兴致地向王化云询问起今后治理黄河的规划。毛泽东特别关心治理黄河的长远打算,在谈话中,毛泽东谈了他的一个设想:南水北调,用长江的水来补充黄河。他说: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果有可能,借点来是可以的。

其实,毛泽东早就有从长江“借水”到黄河的打算。他这个打算,是受到了孙中山和其他一些著名人士观点的启发。20世纪初,孙中山在规划中华民国的蓝图中,就曾在他的《建国大纲》里提出了“引洪济旱”“引江济河”的主张。1935年的一天,率红军长征到达四川的毛泽东,为了红军的团结,亲自去找驻扎在阿坝的张国焘。途中经过一个叫麦尔玛的村子,在村头的一个山丘上,他看到了山脚下的两条河流,一条往南,一条往北,就问熟悉当地情况的干部:这是什么回事?有人告诉他,南面的流入长江,北面的则流入黄河。毛泽东突发奇想地说:“从山中打个洞,长江的水就流到黄河了。”这是毛泽东产生引长江水到黄河的第一次调水设想。

今天,毛泽东又一次提出这一设想。他说:隋炀帝一辈子挨骂,但大运河这件事他做对了……今天,我们可以考虑从长江借点水到黄河来。

30日晚上,毛泽东住在河南省开封的河南军区。大家都休息了,可是毛泽东房间的灯光还亮着,毛泽东在灯下兴致很高地阅读《河南通志》《汴京志》《龙门二十品》碑帖。毛泽东有个习惯,每到一地,都要找当地的方志阅读,了解当地的历史变迁和风土人情。

31日,毛泽东要到河南省新乡去看引黄灌溉工程。当年,这里还是平原省。要进入平原省了,毛泽东就坚持不要河南省的负责同志陪同了。在离开开封北上的时候,毛泽东对前来送行的王化云及河南省委书记张玺、省政府主席吴芝圃、省军区司令员陈再道等再次说了那句话:“一定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

这句话后来广泛流传,成为一代人治理黄河的口号。

陪同毛泽东考察黄河的叶子龙晚年回忆道:“许多回忆文章都谈到,毛泽东视察黄河时心情很好,并与随行人员和当地领导谈古论今。但据我的亲身体验,在这段时间里特别是在视察黄河的过程中,他的表情是颇为凝重的。他对我说过:‘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也害苦了成千上万的中国老百姓。他始终在想一个问题,怎么样化害为利,让黄河造福于人民。在他的心目中,黄河是与人民连在一起的。他深深地爱着黄河,爱着人民。对人民的疾苦他充满了同情。”

亲手摇开了引黄灌溉大闸

原来毛泽东没有准备到郑州,但当专列到达郑州境内时,毛泽东提出在这里下车到邙山去看一看,目的是看一看新建成的引黄灌溉大闸。毛泽东登上邙山,察看了邙山水库坝址和黄河形势。过黄河到北岸后,毛泽东来到引黄灌溉济卫工程———人民胜利渠工程渠首闸,向陪同的黄河水利委员会副主任赵明甫详细询问了工程建设情况和灌溉效果。当听到赵明甫汇报说人民胜利渠能引黄40个流量,灌溉40多万亩,发展可达70多万亩时,毛泽东很高兴并说:是否下游各县都搞上一个闸?

毛泽东临时决定,到黄渠去看一看。毛泽东率一行人到了引黄灌溉大闸管理处,听完管理人员的汇报和介绍。毛泽东问了许多问题,也提出了许多建议。最后,毛泽东带商量的口气对管理人员说:把闸门打开,看一看进水可以吗?陪同人员告诉毛泽东,现在这里还没有通电,开闸都是人摇。毛泽东提议:那我们一起去摇开大闸好吗?说完,毛泽东脱去大衣,和大家一起摇引黄灌溉大闸。闸被毛泽东等人摇开了,黄河水流进水渠。毛泽东非常高兴。他坐下来,点燃一支烟,边吸烟边看着流进水渠的黄河水,说:沿黄河一线,如果每个县都能建一座引黄河水的大闸就好了。在回列车的路上,他又说:“变害为利,这是最好的办法。”毛泽东上了专列,向北驶去。在专列上,毛泽东说:从黄河到卫河,这条人民开发的新渠,改变了过去黄河下游只决口遭灾、不受益的情况,起到了造福人民的作用。

11月1日,毛泽东来到安阳,参观了著名的殷墟。

结束了为期一周的考察之后,毛泽东于11月2日乘专列北上,11月3日凌晨1时回到北京。

晚年仍然惦记着第二次考察黄河

自从第一次考察黄河后,毛泽东一直惦记着第二次考察黄河,同时也考察长江。他设想,第二次考察黄河,不要坐火车了,一定要骑马考察。

1961年3月,毛泽东在广州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到,他要视察黄河、长江。他说:“我很想恢复骑马的制度,不坐火车,不坐汽车,想跑两条线。从黄河的河口,涡江而上,到她的发源地,然后跨过喜马拉雅山,沿长江的发源地,顺流而下。不要多少时间,有三年时间就可以了,顶多五年计划。”

1961年8月,毛泽东在庐山与他的卫士长张仙朋聊天时说了他的志向:“我有三大志愿,一是要下放去搞一年工业,搞一年农业,搞半年商业,这样使我多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不当官僚主义,对全国干部也是一个推动;二是要骑马到黄河、长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我对地质方面缺少知识,要请一位地质学家,还要请一位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一起去;三是最后写一部书,把我的一生写进去,把我的缺点、错误统统写进去,让全世界人民去评论我究竟是好人,还是坏人。”

1962年4月,毛泽东和即将调到西安工作的机要秘书高智告别时,他要高智为他去陕北考察黄河做好准备。他说:“我们东渡黄河的事,你还记得吗?我的老青马被挤下黄河,它拼命游上了岸。”略加思索后,毛泽东又说:“转战陕北时,你经常打前站、号房子。这一次,你还打前站,我随后就来。我到陕西后,要骑马沿黄河走一趟……”

1964年,年逾古稀的毛泽东开始准备将第二次考察黄河的计划付诸实施。他指示身边工作人员要练习骑马,要学会查资料,做好各方面的准备。他还准备组织一个智囊团随行,吸收一些科学家参加,其中有搞天文的,有搞地理的,搞历史的。中央警卫局还秘密组织了一支骑兵大队,以便在需要时,随毛泽东考察黄河。这支部队已经在北京郊区的西山训练好几年了。1964年夏天,还把毛泽东驯养的马运到北戴河,让毛泽东骑上走了几圈。当时还有人拍摄了毛泽东骑马的照片。

毛泽东自己也没有料到,这是他最后一次骑马。这一年夏天,北部湾事件发生,美国扩大了侵略越南的战争,中国南部边疆直接受到战争威胁,中央高层考虑直接出兵或怎么样间接援助越南之事。毛泽东在这一年的8月6日,在一份文件上批示:“要打仗了,我的行动要重新考虑。”这里说的“行动”,就是准备好了的考察黄河的行动。这个行动自然被取消了。

但是,高智没有忘记毛泽东的任务。他于1965年在出国去印尼之前,乘车从西安到北京,沿路对黄河进行了调查,还做了详细的记录。哪个地方有什么山,有什么沟,有什么洞,最长的洞有多少公里。哪段路好走,哪段路不好走,哪里可以歇脚等,都有详细记载。到北京后,高智立即去见毛泽东,毛泽东高兴地问了西安到北京黄河的情况。他说:“我有些好高骛远,我要骑马沿黄河走一趟,可是脱不开身,一直不能如愿……我对陕北是有感情的,我在江西呆的时间短,在延安呆的时间长,我还要回去看看,吃陕北的小米,沿黄河走一趟。”

可惜,由于种种历史原因,毛泽东最终没有实现第二次考察黄河的心愿。但是,他对黄河的情感和关注,一直伴随他终生。

猜你喜欢

毛泽东黄河
黄河娃
多彩黄河
黄河宁,天下平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黄河黄河,我爱你
『黄河』
1949,毛泽东点将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