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命禁区十年护“天路”

2016-10-25王棕宝通讯员杨广臣

国企管理 2016年8期
关键词:天路多年冻土青藏铁路

文/本刊记者 王棕宝 通讯员/杨广臣 杨 斌

生命禁区十年护“天路”

文/本刊记者 王棕宝 通讯员/杨广臣 杨 斌

海拔高度从3641米攀升至4951米,青藏铁路拉萨到唐古拉南站路段是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主战场。十年间,这支铁路养护队伍创造出“运营10年无责任事故”的佳绩,被誉为天路贴心保姆。

2006年7月1日,在昔日文成公主进藏的长途路上,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正式通车,凭着“挑战极限,勇创一流”的青藏铁路精神,中国人创造了人类铁路建设史上的奇迹。2016年7月1日,世界上海拔最高、穿越冻土里程最长、气候条件最差的青藏铁路,已经开通运营十年了。

为保证这条“天路”的运行安全,中铁十二局集团铁路养护公司的900多名职工,自2006年1月1日起就扎根在铁路沿线,十年来,员工们在这条钢铁大道上精心养护,全力保证青藏铁路安全畅通。

海拔高标准更高

成立铁路养护公司,是中国铁建系统多元经营开辟的新天地。中铁十二局跻身青藏铁路养护行列,用创新护航铁路安全运行。

扎加藏布工区的温度监视记录显示,这里的最低温度达零下47摄氏度,昼夜温差超过30摄氏度。极低气温、极高温差意味着什么?

养护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林解释道:“多年冻土上修建的铁路,最担心就是外界温度变化使多年冻土融沉和冻胀。”融沉是指多年冻土融化后铁路路基下沉,冻胀是指路基在低温条件下冻结膨胀。融沉与冻胀都会导致线路出现水平差、三角坑等隐患,轻则列车运行不平稳,重则列车颠覆。

青藏铁路养护中使用的机具、工具,大多是常用的,作业流程也大多是“规定动作”。但是,中铁十二局养护公司的员工们却加快了创新的步伐。

多年冻土地段,受融沉和冻胀的影响,道岔极易造成尖轨悬空,经列车碾轧导致变形,对行车安全构成威胁。过去,主要靠更换尖轨解决这一问题,不仅耗费配件、材料和人工费近2万元,而且还得向铁路部门申请“天窗”,占用铁路运营资源。养护公司副总工程师何兴国介绍:“我们自行设计的‘道岔尖轨防跳器’,安装在尖轨上后,再也不用担心尖轨变形了。”

“青藏铁路建设与养护都是举世无双的,有许多新课题。” 养护公司副总工程师李林说:“治理多年冻土段融沉没有成熟的经验,只能依靠自主创新。”在融沉量大的地方,采取填补道砟、增设挡砟墙、开辟盲沟等措施。在青藏铁路上,他们又增设了“热棒”,用潜孔钻机将一种像钢管一样的材料埋到路基中,起到散热的作用,阻止冻土融化。

如今,中铁十二局已经攻克了青藏铁路冻害、水害、沙害的整治难题,创造了“天路”运营10年无责任事故的佳绩,获得“全国工人先锋号”“全国模范职工之家”等荣誉。今年4月10日,到任不久的养护公司总经理陈卫雄表示:“要用创新精神树立铁路养护品牌,用专业化优势跻身高精尖行列。”

缺氧不缺精神

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负责养护的青藏铁路唐古拉南站至拉萨站区间525公里正线、22个车站、296组道岔,平均海拔4513米,有73公里的多年冻土区、75公里的无人区,空气的含氧量不足50%,常常遭遇狂风暴雪、“一日四季”等极端天气,大部分地段是“生命禁区”。

严重缺氧,造成人体出现失眠、脱发、记忆力减退、流鼻血、心脏增大等一系列高原症状。养护公司的员工们在人类生存极限环境中战斗,很多人凌晨两点前难以入睡,整天昏昏沉沉,但是无人退却,养护公司成立10年来,只有正常工作调动的,没有临阵脱逃的。

在海拔4611米的不冻泉参加青藏铁路施工的吴军,后来转入养护公司。2009年7月至9月,桥面上更换护轮轨,由于远离驻地,只能携带帐篷、炊具过“移动式生活”。吴军回想起来至今还心有余悸。他说:“帐篷时常被大风吹跑,还有狼、熊出没,非常害怕。”

八九级大风从秋刮到春,尤其是上午11点到下午5点,漫天飞沙走石,呼啸不停。养护公司副总工程师何兴国说:“这种天气多生于寒冷的季节,铁路线上作业必须保持耳朵无遮挡,即使是零下30多摄氏度的天气,也只能露在严寒中。”

养护工作中,为了及时发现和修复安全隐患,每隔3天至5天就巡查一遍,每人每月携带仪器在海拔近5000米的高原上步行300公里。狂风中,单人难以站稳和行走,有的半蹲着走,有的互相搀扶着走,或到路基底下稍避一下,喘口气,蓄点力,再艰难地行走、检查、维修。

严寒时节,大雪天气就是出征的号角。拉萨车间主任刘祥滨说:“雪越大,我们就越要上道检修,万一道岔上的融雪装置不能把雪完全融化,积雪就会阻隔尖轨和基本轨的密贴,导致道岔不能正常转换,后果不堪设想。”

除积雪、清沙土,一般都是在零星的道岔上和角落里,用不了机械,只得人工作业。不管是零下30多摄氏度的严寒天气,还是风天、雪天,他们都及时清除,不给铁路运输留下任何隐患。

中铁十二局的铁路养护员工,就是在这样复杂和艰苦的环境中,用实际行动诠释出缺氧不缺斗志的精神。

要奋斗不要有牺牲

“上了青藏线,就是做奉献”是长期奋战在条件异常艰苦的雪域高原的铁路人的信念。而“要奋斗,不要有牺牲。”“生存大于发展,生活先于生产。”则是养护公司历任领导对高原上生存、生命、生活的理解。

高原工作环境特殊,中铁十二局对员工在高原上如何生存和生活进行了创造性布局与实施,比如:引进人员时优先选择参加过青藏铁路施工并适应高原环境的人,招聘一直在高原工作的技术人员,录用高原地区的劳务人员。

“高原最令人害怕的是患病,哪怕是普通的感冒,内地可以不经治疗自愈,这里却能危及生命。”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张从凯说。

加大硬件投入则是他们预防“高原病”的关键一环。中铁十二局累计投入资金近亿元,在高原上建起了生活线、卫生线、文化线,保证员工的医、食、住、行、娱,10年来未发生重大疾病险情。

“医疗保障、劳动保护、生活保证,都做到见人、见物、见效果。”曾在养护公司担任董事长、党委书记的中铁十二局工会副主席张乐卿谈道:“企业先是投入1300多万元购买了制氧机、高原防护常用药品,并把氧气送到了员工床头。然后又派驻了9名专职医护人员,拉萨、当雄、那曲、安多4个线路车间和机械化项目部、检测车间与当地县以上医院签订就医合同,开辟绿色通道。”

他们为每位员工建立了健康档案。每年进行两次全面体检,全程监测员工的身体健康状况。10年间,员工们每个月都能得到“金维他”“丹参滴丸”等保健药品。在拉萨、那曲两个车间和安多车间的扎加藏布工区投入100多万元修建的3个蔬菜大棚,丰富了员工们的餐桌饮食。

从2006年到2016年的十年中,中铁十二局铁路养护公司的员工们在这条钢铁大道上创造了运营10年无责任事故的佳绩,被誉为天路上的“贴心保姆”。在他们的悉心守护中,这条神奇铁路的作用不断放大——10年间,运送进出西藏的旅客超1亿人、物资超5亿吨,推动西藏GDP突破1000亿元,有力地加快了西藏开放的步伐,促进了西藏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

责任编辑/秦海霞

猜你喜欢

天路多年冻土青藏铁路
神奇的天路
青藏铁路
天路无惧觉者攀
青藏铁路ITCS系统CMU移除方案设计
浅谈青藏铁路改造施工中的ITCS仿真试验
太阳能制冷在多年冻土热稳定维护中的传热效果研究
综合大学学报
青藏铁路ITCS通信信号设备应用研究
高原天路凝梦想
多年冻土区铁路路堤临界高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