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速铁路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

2016-10-25北京交通大学裴洪雪

中国商论 2016年26期
关键词:旅游业高铁旅游

北京交通大学 裴洪雪

高速铁路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

北京交通大学 裴洪雪

随着高速铁路陆续建成投入运营,我国高速铁路的路网密度持续提高,客运专线的覆盖面进一步扩大。高铁加快了沿线城市的人口、物资、资金、信息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了沿线城市的经济发展。随着高铁时代的到来,沿线城市的旅游发展也发生了相应变化。本文结合武广高铁沿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利用区位熵指数对武广高铁沿线地区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通过分析得出:武广高铁沿线地区旅游产业存在集聚现象,但集聚程度不均衡。

高铁 旅游空间结构 产业集聚

截止到2015年底,我国高铁运营里程达到1.9万公里,占世界高铁总里程的60%以上,居世界第一。旅游六大组成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的交通这一组成要素,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非常明显,不容忽视。从国外的经验来看,1972年山阳新干线通车后,日本东海道、山阳新干线所经过的网山站到访的旅游观光游客总人数每年呈现约1%左右的增长率;高铁也拉近了里昂和巴黎的距离,促进了里昂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发展,1997年法国旅游总收入的五分之一源自于法国高铁南线,里昂接待商务客旅游收入是普通游客旅游收入的4倍。本文以武广高铁为例,试图定量研究高速铁路对沿线区域旅游空间格局的影响。

1 文献综述

Sophie Masson(2009)验证了高铁对城市旅游业发展具有“过滤效应”。张辉(2010)定性分析了城际高铁对南昌九江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有利影响;王衍用等(2011)认为,高铁的开通使得沿线旅游城市的市场结构和旅游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变化,旅游城市的层次得以区分,沿线旅游城市间的区域合作也因此加强;殷平(2012)从高速铁路提高可达性、降低旅行成本以及促进旅游产业要素流动等三个方面,建立了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空间重构的理论框架;万文平(2013)利用“有无比较法”发现对于旅游基础状况不同的高铁沿线枢纽城市来说,高铁对其推动和阻碍作用不同;崔保健、张辉、黄雪莹(2014)分析发现京沪高铁、城际快速客运系统开通后各地旅游空间功能将从总体上转型成“旅游客源地——区际交通连接——旅游集散地——区内网络交通连接多个旅游目的地”网状空间格局;张宇(2015)采用控制变量法得出在武广高铁的推动作用下,沿线区域旅游空间结构已经从点状模式向链状模式演变,未来将继续向网络状的旅游空间结构演变;汪德根等(2015)以京沪高铁线为例研究发现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的高铁效应表现为马太效应、过滤效应、扩散效应和叠加效应等特征。

通过阅读国内高铁旅游文献,笔者发现研究的文献多以宏观战略层面、定性分析为主,而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高铁旅游的理论研究不扎实等原因,定量实证研究显得较为困难。

2 研究方法与对象介绍

2.1区位熵指数法

在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的定量评价指标中,区域熵指数能够从地理空间上多角度地衡量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集聚水平,反映区域旅游产业空间整体的集中特性,本文选取区位熵指数指标,利用2005~2014年10年间的数据来测定武广高铁沿线旅游城市的旅游产业空间集聚程度。

旅游资源的空间集中是旅游产业集聚的条件。没有旅游目的地空间聚集最基本的条件即旅游核心吸引物的存在,无法形成旅游业集群。旅游要素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大量的聚集是旅游产业集聚的核心,既包括“食、住、行、游、购、娱”的直接与旅游业相关的六大要素,也包括旅游业辅助要素如旅游业发展规划咨询机构、旅游院校、旅游市场促销等中介机构的空间集中,这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还有旅游集聚效应,如旅游收入对经济的贡献、旅游就业贡献等。根据集聚条件、要素集聚度和聚集效果这三个方面,构建区位熵综合指标体系。

表1 旅游区位熵指标计算表

其中,区位熵越大,该产业的集中程度越高,区位熵越小,该产业的集中程度越低。

2.2武广高铁及其沿线旅游城市

2.2.1武广高铁基本情况

武广高铁客运专线是京广高速铁路最主要的部分,也是最先开通的一段,2009年12月26日开始运营,途径湖北、湖南、广东三省,在各省的路线分别为173公里、518公里和298公里(如图1所示)。

2.2.2武广高铁沿线区域旅游城市情况

为研究武广高铁沿线区域的旅游发展情况,笔者主要选取了沿线的10个地级城市。按照行政划区分标准,分别是广东省3个:广州、韶关、清远;湖北省2个:武汉和咸宁;湖南省境内的路线较长,沿线站点最多,则选取了长沙、岳阳、株洲、衡阳和柳州这5个城市。笔者关于选取的研究区域有两点说明,一是沿线的非旅游城市不考虑,因为它们不是本文的研究范围;二是由于考虑到研究数据和资料的可获得性,县级城市也没有被纳入研究范围。

(1)广东省:广州、清远、韶关三市概况

国际化大城市广州,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虎门炮台、鸦片战争博物馆、黄埔军校、孙中山纪念堂”等丰富的历史人文景观;清远市是广东省较为发达的地级市之一,有一些旅游资源和名胜古迹,武广高铁通车后,武广客运专线成为清远市重要的交通枢纽;韶关是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韶关市为大力开发旅游业,全力打造了“大丹霞、大南华、大南岭、大珠巩”旅游综合体。

(2)湖南省:长沙、岳阳、株洲、衡阳、郴州五市概况

长沙市是湖南省的省会,既有岳麓山、橘子洲、石燕湖等自然风光,也有历史文化景观。长沙市政府大力打造了旅游节会品牌;岳阳是湖南唯一的临江口岸城市,古称巴陵,是文化厚重的现代旅游城市,以“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著称;株洲城市规模不大,形成了以“古、红、绿”为特色的旅游品牌;衡阳地处南岳衡山之南,素有“五岳独秀”之称的南岳衡山是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山中举办的“寿文化节”获得国内外强烈反响;郴州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全市共有国家等级旅游区16家,其中4A级及以上旅游区(点)8家。

(3)湖北省:武汉、咸宁两市概况

武汉,全市有名胜古迹339处、革命纪念地103处,有178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黄鹤楼入选国家首批“5A”级景区点;咸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拥有商周青铜文化、三国文化、革命文化、生态文化,同时也是一座著名的温泉之城。咸宁共有个50景点,其中国家级旅游景区19个。

3 数据处理与研究结果

本文利用《城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渠道收集并整理了2005~2014年10年湖北、湖南和武汉10个地级市的原始数据。将搜集到得数据代入旅游区位熵的计算公式中,计算出各地区旅游区位熵,分别做出广东、湖南、湖北三省各市的区位熵变化趋势图,如图2—图4所示。

2009年年底武广高铁的开通对广东省的节点城市韶关、清远的旅游产业发展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由于两地旅游资源丰富,且韶关是广东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市,清远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清远政府重视发展旅游业,在武广高铁开通运营后相继产生了旅游产业聚集现象;而处于武广高铁端点的广州市旅游区位熵自2009年以后并未产生较大的变化,武广高铁的开通并没有对广州市的产业聚集起到推动作用。

图1 武广高铁区位图

图2 广东省2005~2014年旅游区位熵变化趋势

图3 湖南省2005~2014年旅游区位熵变化趋势

2009年底武广高铁运营之后,衡阳凭借其独特享有“五岳独秀”之称的南岳衡山旅游资源吸引了更多游客到此旅游,该地旅游产业迅速集聚;而郴州市在高铁开通之前还可以凭借其距离优势吸引附近地区的游客,但在高铁开通后由于该地旅游特色性不强、吸引力不够,逐渐被淘汰,游客数量反而迅速下降;由于岳阳、株洲分别位于湖南省会长沙的两侧且距离长沙较近,该地政府在高铁开通后并未对本地旅游重新定位,两地的产业聚集程度相对较低;长沙是湖南省的省会,高铁开通前长沙的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急剧下降,在武广高铁开通后长沙市的旅游开始出现回缓,该地旅游业发展正在转型,旅游产业聚集度增加。

图4 湖北省2005~2014年旅游区位熵变化趋势

武广高铁开通后对湖北省的旅游收入影响相对较小,2011年、2014年武汉及咸宁的旅游产业聚集度还出现了下降趋势。武广高铁开通后,在密切了湖北省同沿线城市联系的同时,也加剧了各城市之间的竞争,各城市存在着被虹吸和边缘化的风险。相对其他沿线城市拥有更优越的区位条件并处于武广段起点的武汉,由于地域之间自然文化的趋同性,同时与高铁沿线湖南省的一些城市在旅游环境、资源禀赋、发展模式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共性,游客对武汉沿线旅游产品选择时,可能会过滤掉许多同质化旅游产品,出现游客过而不入的现象。另外,广州作为国际性都市,综合优势优于武汉,将会对沿线武汉的旅游发展形成虹吸效应,客观上加剧武汉与邻近城市的竞争,极易使武汉在区域旅游竞争格局中沦为过境地。

4 结语

结合武广高铁沿线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特点,利用区位熵指数对2005~2014年武广高铁沿线地区旅游产业空间的集聚程度进行了测定。计算结果表明:(1)在武广高铁沿线地区旅游产业存在集聚现象;(2)武广高铁沿线地区内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并不均衡。高铁开通后,资源丰富的旅游节点,由于可达性提高,旅游业发展速度快;而资源匮乏的旅游节点,由于受到经济发展速度、资源丰富程度的制约,先前具有的距离优势消失,在高铁开通后逐渐被过滤,旅游发展速度缓慢。鉴于广东省作为沿海的发达地区,历来都是我国旅游业的第一重镇,商务、文化旅游都比较成熟发达,而湖南则拥有浓厚的自然与民族旅游资源特色,旅游产业正处于飞速发展阶段。广东省和湖南省的旅游产业聚集度在武广高铁开通后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而武广高铁的开通运营对湖北省的旅游发展影响不明显。

针对武广高铁的开通所带来的影响,沿线各旅游城市应加强区域旅游合作,根据日渐个性化的旅游需求,推出系列深度游新品,增加旅游产品特色体验和互动元素,延长游客在该地逗留的时间,同时要加快旅游产业转型升级,进而实现高铁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目标。

[1] 黄爱莲.高速铁路对区域旅游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武广高铁为例[J].华东经济管理,2011(10).

[2] 尹贻梅,刘志高.旅游产业集群存在的条件及效应探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6(11).

[3] Bruce Prideaux.The Role of the Transport System in Destination Development [J].Tourism Management,2000(1).

[4] Connell J,Page S J.Exploring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car based tourist travel in Loch Lomond[J].Tourism Management,2008(29).

[5] Reg Harman.High speed trains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generation of cities[J].London: Green gauge 21,2006(6).

[6] Sean Randolph.California high speed rail economic benefits and impacts in the San Francisco Bay Area[R]. San Francisco:Bay Area Council Economic Institute,2008(10).

[7] 李松柏.高铁对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2(4).

[8] 周杨.高速铁路沿线旅游目的地协同发展及其实现路径研究[J].经济管理,2013(3).

[9] 殷平.高速铁路与区域旅游新格局构建——以郑西高铁为例[J].旅游学刊,2012(12).

[10] 梁雪松.基于双重区位空间的湖南旅游业发展机遇探讨——“武广高铁”开通视阈[J].经济地理,2010(5).

[11] 伍业春.武广高速铁路对沿线城市体系发展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

[12] 陈燕萍.中国高铁对沿线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空间结构影响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5(31).

[13] 高楠,马耀峰,等.旅游产业空间集聚识别方法分析及实证研究——以环渤海地区为例[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3).

F592.7

A

2096-0298(2016)09(b)-093-03

猜你喜欢

旅游业高铁旅游
云南出台20条措施,加快旅游业恢复
重庆武隆:贫困人口依托旅游业脱贫
高铁会飞吗
对烟台市旅游业发展的探析与思考
中国旅游业2017的风往哪吹?
人地百米建高铁
旅游
第一次坐高铁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