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婚旧礼,小城夫妻上央视

2016-10-25陈旖旎

福建人 2016年3期
关键词:新郎新娘旮旯韩家

本刊记者 陈旖旎

新婚旧礼,小城夫妻上央视

本刊记者陈旖旎

新郎新娘在送嫁婆的引导下祭拜神明。

“韩中元的儿子、媳妇上央视啦!”这无疑是2016年年初,漳州芗城区天宝镇街头巷尾传得最热火的一则新闻。

姓被写错也无所谓了

不久前,韩惠军、余淑芬夫妻俩举行传统婚礼的画面,在央视纪录片《传家》第一集《囍事》中播出了。

视频中,新娘余淑芬一身大红嫁衣,头覆盖头,在送嫁婆的牵引下,跨进了韩家的大门。

“新娘官踏旮旯旁,出丁兼发财,踏旮旯底新娘快快做娘累,踏旮旯框新娘头胎生男儿,新郎官来接米筛,新郎新娘吃到老。”在整个仪式中,送嫁婆全程陪在新娘身边,她是最为熟知漳州传统婚嫁习俗的人,各个环节缺她不可。

“拜天公、三界公、庵内佛祖、将军公……众神明,今日十月十九好日子,新郎新娘结婚。备猪头、发粿、甜茶、果品来敬拜……”在很多人的印象中,传统婚礼好像就是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然而现实往往要繁复许多。从家里到各庵祠,新人一行一路祭拜。

“说实在的,我不知道在拜谁。人家说拜什么就拜什么。”尽管这些仪式繁琐复杂,把小两口折腾得够呛,但它们都蕴含着美好的寓意与祈愿,所以余淑芬还是按照送嫁婆的指引完成了各个步骤,“本身这个习俗你就不能抛弃,所以必须要按照这个,人家才会认为你们结婚了。”

当然,从头到尾盯紧了新娘的可不止送嫁婆一人,旁的不提,央视的2名记者也是全程跟拍。

“别看在电视上只有短短6分多钟,其实拍了很多遍,耗时挺长。”看完纪录片,余淑芬很是感慨,上回电视可一点儿也不容易。

一开始她还担心,婚礼现场吵吵嚷嚷的,拍出来的片子会太嘈杂,结果成品出来后还是令她觉得新奇且满意。因而就连视频中,她的姓被错写成了“于”,余淑芬也觉得无所谓了。

做代表,还不错

相信不少人会有这个疑问,这对夫妻怎么上了央视纪录片呢?要说还真是,运气来了挡也挡不住。

“真的很凑巧,央视摄制组问起我朋友,漳州有哪家正在办传统婚礼,我们家正好要操办。”韩惠军的父亲韩中元说,韩家会上央视,全靠隔壁村朋友柯进德的介绍。

柯进德是搞摄影的,专门给村里人摄录结婚影像。2014年底,韩家办婚礼的前一天,他偶然得知央视正在物色合适的新婚家庭,就推荐了韩家。

乍一听说央视要来拍摄,韩家人非常兴奋,但很快他们就犹豫了,主要是担心结婚当天时间比较赶,到时手忙脚乱的。然而再一想,能够上回央视,那真是可遇而不可求,他们就高兴地应了下来。

事实上,央视并不是只拍了韩家,当时还有两三个当地的新婚家庭同时被摄录了影像,只不过最终就韩家的镜头出现在了成片中。“可能是因为我比较会说话吧。”余淑芬笑着说。

“作为记录漳州天宝镇的结婚风俗的代表,感觉还不错。”韩中元说。

猜你喜欢

新郎新娘旮旯韩家
互联网使用对大学生学习的影响研究
赤峰市敖汉旗韩家窝铺辽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旮旯里的“田野式”拍摄——一位第一书记的镜头与镜头中的百姓
八仙的手持
不用摄影师的婚纱照
泥叫叫
东北这疙瘩
韩家礼书法
你像领导
各国有趣的婚礼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