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建人的信仰很奇特

2016-10-24林梅琴

福建人 2016年9期
关键词:福建信仰

本刊记者 林梅琴

福建人的信仰很奇特

本刊记者林梅琴

在福建人眼里,万物皆有灵,一个人、一只狗、一棵树、一口井,都可以成为顶礼膜拜的对象。他们信仰为民除害的普通百姓,信仰廉政为民的好官,信仰孝亲敬老的女子,也信仰恶鬼瘟神、蛇蛙猴虎。千万别觉得福建人迷信,了解了情况再下结论。

八闽井神各不同

在福建民间信仰中,有许多人类“创造”的神灵。他们或是真实人物,或是传说,在人们长时间的口耳相传中,有了浓重的神秘色彩,继而成为信仰。可以说,这些神灵,是一代代先人创造的。

古人祭“五祀”,分门、户、井、灶、中(中室),认为房屋的每一部分都有相应的神灵。福建人的门神、灶神和各地差不多,不过井神就比较有地方特色了。

福州人的井神名叫拿公。据《闽都别记》记载,拿公姓卜名福(一说名偃),他是邵武拿口人,生于宋朝末年。传说当时有恶鬼准备投毒到当地的200口井中,传播瘟疫。拿公发现了,为了救人,马上抢了毒丸吞下,当场便死了。他的妻子赶到,抱着尸体痛哭,想不到也被毒气熏死了。为了纪念他们,当地人把他们称为“拿公”“拿婆”,并建庙祭拜,每年农历五月十六祭祀巡游。一些船民也信仰拿公,把他当做水神。

泉州的井神名叫五府王爷,故事也差不多,只是变成了五个人,所以称“五府”。

在闽江流域,有许多拿公庙,闽南一带也有信奉拿公者。清代一些出海的船员将拿公像供奉在船里,往返于福建、琉球群岛,故而琉球群岛也有拿公庙。拿公信仰和“尚书公”陈文龙有些类似,都是发展到后期,后人附会传说故事。这也是民间信仰的一大特色。

陈文龙作为抗元名将,爱民如子,在百姓心中有很高的地位。他死后,历代皇帝追封他为“水部尚书”“镇海王”,这和他在传说故事中营救渔民分不开。而官方的“认定”,也使得更多的传说附会到他身上。

拿公也是这样。据《闽都别记》记载,明洪武初,朱元璋的部将汤和自海路攻打福州,到了五虎门,不能入。汤和很生气,出了榜文说,破城之日,便是他大开杀戒之时,要让福州“不留一人”。这时候,有个名叫卜福的渔民,带着他的妻子,驾着小船来献计了,不过他有个要求——改榜文中的一个字。汤和笑道:“如果能不动干戈直抵福州,莫说改榜文一字,即两字亦无妨。”于是卜福就带着汤和的战船从后路粗芦港进了福州。事成之后,他将榜文中不“留”一人改为不“杀”一人。汤和无奈,只好答应。这就是“拿公一字救万民”的故事。

三明一带的井神名叫太保公,据说原来是个磨豆腐的。他的故事和拿公差不多,不过他是喝光了有毒的井水,追杀并砍死了恶鬼后中毒身亡。

过去三明几乎所有的乡镇都有太保公的庙宇,每年的三月初三太保公遇难日,家家户户还会挂艾草和碎鱼草避邪,吃烙巴纪念他,并到供奉他的庙里去烧香,祈求井水水源充足、清甜无毒。

古代版“万圣节”被叫停

每年万圣节,西方国家的人们就穿上各种奇装异服,装扮成鬼怪,上街游行。如今咱们中国人也过起了万圣节,扮僵尸、扮红衣女鬼、扮吊死鬼……玩得不亦乐乎。不过你知道吗,古代的福建人,也有属于他们的“万圣节”呢。

《榕城纪闻》中就有这么一段记载,说的是福州人扮鬼游行的事。那是明崇祯十五年(1642年)二月,福州发生瘟疫,按照惯例,要祭祀土神。说来也是愚昧,因为卫生条件落后,生了病,他们就想着求助于神灵。而且这神,还多半是“人造”的。

就说这发生瘟疫时祭祀的神灵,名叫五帝——五福大帝,也被称为五方瘟神、五毒大神或五灵官。关于他们的来历,说法不一。一个是传说五人夜游,撞见瘟鬼往井里投放疫毒,于是他们以身投井,留下警示,后人为了感念他们舍身救人,建庙祀之。另一个是说这五个人本来想把这事告诉别人,又怕别人不信,加上各自参加科考落第,便决定投井。还有一个则说这五人是小孩子,以身试毒,被玉皇大帝封为五毒大神。

不仅这神的来历说法多,连祭祀的花样也是繁缛多样。先是“各社居民鸠集金钱,设醮大傩”,然后迎请排宴,还要按照官府的规格设置衙役,有模有样地收投词状、批驳文书。而五帝更是被当做活人一样,一天三餐,更衣晏寝。还有一些杀猪卖酒的底层人民和没事干的闲人,“或妆扮鬼脸,或充当皂隶,沿街迎赛,互相夸耀”。这还没完,还要在良辰吉时做一些精致的绸绉彩舟,器用杂物,举行“出水”的活动。

“出水”也叫“出海”,就是让五帝把瘟疫送出海去的意思。到了这一天,杀羊宰猪,向舟而祭,“百十为群,鸣锣伐鼓;锣数十面,鼓亦如之。与执事者,或摇旗,或扶舟,喊呐喧闹,震心动魄”。这场面相当壮观,光是执香的随从就数以千计,“一乡甫毕,一乡又起,甚而三四乡,六七乡同日行者。自二月至八月,市镇乡村日成鬼国”。

有信仰,未必是坏事,不过信仰发展成了迷信,那就不得了了。闹成这样,实在太不像话,当时的福建巡抚张肯堂专门发了公文叫停,这才算完。

对于福建人祭祀瘟神这事,历代都有人抨击。明代谢肇淛在《五杂俎》里就提到:“闽俗最可恨者,瘟疫之疾一起,即请邪神,香火奉事于庭,惴惴然朝夕拜礼许赛不已。”最可恨的是他们不去看病吃药,反而日夜关起门来,烧高香点灯烛,搞得乌烟瘴气,“病者十人九死”。有走运病好了的,就请巫师做法事,“以纸糊船,送之水际”。

《乌石山志》也有类似的记载:“闽中乡社,多奉五帝。五、六月间,昼夜喧呼,奉神出游,所谓‘请相出海’。”

这种现象,在福建相当普遍。清代施鸿保在《闽杂记》中记载,漳州一带用绫纸糊船,而厦门人则用真船,并且船里的每一样东西,都是真的。他们并不把这些东西烧了,而是任其漂浮海上,“计一船所费,或逾中人之产”。大量钱物就这么浪费在这种事上,真是可惜。并且这样的活动,每三年就举行一次,“祭典极隆重,称之为‘王醮’”。

清道光十九年修的《厦门志》也记载:“有所谓‘王醮’者,穷其奢华,震鍧炫耀,游山游海,举国若狂。扮演凡百鬼怪,驰辇攒刀,剽疾争先,易生事也;禁口插背,过刀桥,上刀梯,掷刺球,易伤人也;赁女妓,饰稚童,肖古画图曰台阁,坏风俗也;造木舟,用真器,浮海任其所之,或火化,暴天物也。”

为什么会有这么荒唐的事呢?

一来是人们对瘟疫恐惧,二来巫师们把瘟神的形象弄得很可怕,让人敬而远之。五帝“狰狞可畏,殿宇焕俨,过其前者,屏息不敢谛视”。在做禳解仪式的时候,很多妇孺都不敢去看,生怕冲犯了瘟神,带来灾祸。在泉州,送“王爷船”时沿路敲锣打鼓,警示众人,小孩严禁观看,否则魂魄会被“王爷”带上船去。这些在清末泉州人吴增的《泉俗激刺篇》里都有记录。

莆田湄洲岛妈祖雕像

2016年6月13日,第八届海峡论坛 · 陈靖姑文化节在宁德古田临水宫举办

福建“三大女神”

封建社会女性社会地位低下,不过福建的“女神”却很多。妈祖、陈靖姑、马仙并称为福建三大女神,在很多地方,都有“三妃宫”“三后宫”“三妈宫”“三娘娘宫”“三女庙”。在男权至上的古代,她们都是因为有大功德、大贡献,才获得人们的尊重,进而建立宫庙,奉为信仰。

妈祖林默娘在海上抢救遇险渔民,因风浪太大,被台风卷去。人们感念她,认为她羽化成神,尊称她为“妈祖”。传说她死后,海上每有风高浪急、樯桅摧折的险况,她就化身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不仅在福建,中国沿海乃至东南亚、日本、美国、巴西、加拿大等地,都存在妈祖信仰现象。

和妈祖并肩的另一大女神,便是陈靖姑。民间称她为临水夫人、娘奶、奶娘、陈奶夫人、顺天圣母等,把她当做闽东及闽江流域的第一保护神。历代帝王也多次对她加封敕赐。

传说唐僖宗年间,由观音菩萨滴血转世的陈靖姑出生于福州上渡,后嫁到古田。她会法术,能降妖伏魔,24岁时施法祈雨抗旱,为民除害并为之献身于古田临水。因为她生前曾为民众救产、保胎,人们便尊称她为“大娘奶”,在闽方言中,这是“大母亲”的意思。她的庙宇名叫“临水宫”,遍布福建、浙江、台湾等省以及东南亚各国,信众达8000多万。

和妈祖不同的是,陈靖姑的信徒多为女性,这和两位女神的“职责”不同有关。妈祖是保海上平安的,陈靖姑则是护佑妇幼的。

而三大女神中的另一位——马仙,传说她出嫁不久夫婿便去世,此后数十年和婆婆相依为命,奉姑终老。她的孝行感动天地,死后被祀为神,在闽东北、浙东南地区广受崇拜。唐肃宗敕封她为“马氏护国夫人”,刘伯温、冯梦龙都撰文赞颂她。这也反映了古代对女子孝德的重视。

三大女神的说法并不统一,也有人认为第三位是“吴圣天妃”吴媛。传说她于唐贞观年间出生于江苏,后逃婚入闽,一路流浪行医,悬壶济世,为百姓除瘟疫、治疫病,人们都称她为“吴仙姑”。其后她和哥哥在兴化开荒治水,将荒地变成良田。她死后,受到了百姓的奉祀。宋徽宗封她为“慈感夫人”,宋高宗封她为“顺应夫人”。

纵观这些女子成神的经历,有个很大的共同点——都是先被民众奉祀,后得到朝廷的封敕,影响力随之加大。而对掌权者来说,这些信仰说到底不过是让百姓听话的工具罢了。他们选取符合礼教规范的民间信仰,通过官方的力量加大影响力,进而达到驯化百姓的目的。这也解释了上面提到的瘟神祭祀为什么被禁止。

《闽杂记》记载:“闽俗妇女多善扶紫姑神。”

老百姓的想法则简单得多,他们只是在面对一些超出自己理解和掌控的事物时,希望借神佛的力量达成愿望。也正是因为仰赖神佛,神佛在他们心中就有了特殊的力量,甚至无所不能。观音就是这其中的一个典型。

比起佛教其他的神佛来说,观音明显更亲民些,而且在民间多被认为是女性。在福建,从古至今许多家庭都供奉观音。男人们认为观音无所不能,女人们还把观音当做可以倾诉的“知心大姐”。

福建人信仰观音的历史很悠久,晋江安海龙山寺是最早的观音寺,建于隋代。里面有一尊千手千眼观音像,被信徒们认为“最灵验”。光是台湾,就有490多座从安海龙山寺分香出去的龙山寺。

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女神,福建也有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女神信仰。比如紫姑,福建人多称之为“姑姑”“东施娘”。相传她是山东莱阳人,姓何名媚,小名丽卿,改嫁给寿阳刺史李景后,受到正妻虐待,于元宵节那天死于厕所。天帝见怜,封为厕神。

有意思的是,虽是厕神,紫姑却不管厕事,而是代卜人事吉凶,受到许多文人奉祀。南宋洪迈《夷坚志》记载:“莆田方翥次云,绍兴丁已秋,将赴乡举,常曰能邀至紫姑神,于是以题目为问。”

明清以后,紫姑的信众范围从文人士大夫,扩大到了妇女。《闽杂记》中记载:“闽俗妇女多善扶紫姑神。上诸府则在七月七日,称为姑姑;下诸府则在上元夜,称为东施娘。”她们一般是问婚嫁。至于紫姑为何会成为代卜人事的神,就不得而知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神

古代城邑护墙为城,护城河为隍,故称守护城池之神为“城隍”。福建最早的城隍庙,是建于晋太康三年(282年)的福州城隍庙。到了宋代,长乐、连江、福清、古田、罗源、建安(今建瓯)、崇安(今武夷山)、永春、尤溪、建宁、莆田、仙游、宁德、霞浦、福安等地,便都有了各自的城隍庙。

宋代以后,城隍神成了秉人生死、立降祸福的父母官,而且被冠上了各地传说人物或有重大贡献官员的名字,开始具体化。他们或是乡贤,或是英烈,或是良吏,或是一方开基始祖。明代时,朝廷还明文规定州县官员祭祀城隍,使得城隍庙的数量进一步发展壮大。

各地城隍不同,祭典也各具特色。迎城隍神的仪式很隆重,前面马牌鸣鼓开道,后面紧跟着“肃静”“回避”开路牌,然后是手捧香炉、身佩香袋的香客队伍,他们心有所求,每行三步,便向城隍神跪拜一次。而香客队伍后面,便是坐着八抬大轿的城隍神了,轿前还有人扮执香童子、鬼判,最后是仪仗队和乐队。

不仅一方城池有一方城隍神,旧时每个村落、街道,也都有属于自己的保护神,俗称“境主”“社公”“大王”“铺神”等。这其中,要数泉州的最具特色。

过去泉州分36铺94境,每境都有小宫庙供奉“境主”,各路神仙应有尽有,如关帝关羽、岳王岳飞、妈祖林默娘、吴真人吴夲、萧阿爷公萧望之、田都元帅雷海清、广泽尊王郭忠、苏夫人姑苏六娘等。各铺各境的信仰者在举行出游仪式时,不能越过地界,否则便会有纠纷,甚至引发械斗。

不是人,真的不是人

说起福建人的信仰,真是十分奇特,他们不仅崇拜人,还崇拜动物。这和福建山林多有关,毕竟“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不仅蛇、猴、鸡、犬、青蛙、虎、狐狸等被当做神秘的精灵,建祠庙奉祀,连那些上了年岁的榕树、樟树、花榈木、红豆杉,都可以挂上红布条,点几支香,祈求祝愿。

福建之所以简称“闽”,是因为两千多年前这里远离政治中心,毒蛇很多。当地人敬畏蛇,把它当成部落的图腾,而蛇在古语中又被称为长虫,就以虫为义,这才有了闽的称号。《闽杂记》记载,福州农妇“多带银簪,长五寸许,作蛇昂首之状,插于髻中间,俗称蛇簪”,可见对蛇的崇拜由来已久。

福建有许多蛇神庙,或大或小,或新或旧,其中以南平樟湖坂的福庆堂最为著名。福庆堂坐落在闽江边上,又称连公庙、蛇王庙,始建年代不详,现在的庙是明代建的。1992年,樟湖坂人因建水口电站迁建新镇,福庆堂也按原样迁到现址。

而就在与这座蛇神庙仅一江之隔的樟湖镇溪口村,还有一座蛙神庙。根据《闽杂记》记载,过去闽江上游建州、延平、邵武、汀州四府的百姓,“祀(蛙)甚谨,延平府城东且有庙”。每年农历七月廿一日,当地都会举行迎蛙神的活动,人们精心挑选十几只大青蛙放在神像肩上,一同巡游。

当地人之所以崇拜蛙,是因为秦汉以前生活在福建的先民发现,蛙的叫声能够预示雷雨的到来,昭示水稻丰收。他们以为蛙可以呼风唤雨,便加以崇拜。

相似的还有对猴的崇拜。农耕社会,猴子破坏人类的生产,人们有所畏惧,把猴子当做恶神来信仰。在许多传说故事中,猴子都是以负面形象出现的,比如《闽都别记》中的丹霞大圣。有学者认为,《西游记》中孙悟空的原型就是丹霞大圣。不过,随着《西游记》故事的出现,猴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也渐渐转变了。

过去福建山里有老虎,经常伤害人畜。不过福建人觉得,老虎伤害人是合理的,因为他们觉得老虎是土地公的坐骑,老虎的行为得到过土地公的允许。老虎威风八面,被寺庙庙祝用来驱逐疫病和镇护庙宇。还有一些信徒觉得老虎张着大口,能够叼财宝,把它看作财神。

福建还有一个很有特色的动物崇拜——认狗当祖先,信仰人群主要是畲族。唐宋以后,畲族迁入福建,他们的始祖盘瓠传说便是一只五色毛犬。畲族人崇拜狗,严禁杀狗,也不吃狗肉。

漳湖溪口的崇蛙节是对闽越族自然崇拜中崇蛙习俗的承袭,2005年10月,溪口的蛙崇拜民俗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福建人不仅对动物崇拜,对植物也崇拜,主要集中在树木方面。人们相信“千年古树会成精”,树有树神,会降灾,也会赐福。

福州别称榕城,这里榕树多,长势好。因东晋福州太守张伯玉号召福州人遍植榕树,从此这里“暑不张盖,绿荫满城”。人们相信历经千年的榕树会成精,还是神仙落脚的地方,故而在榕树边上设一小神龛,下盖一小庙,按时祭拜。茶亭邦边村有三棵古榕树,上面挂着100多幅黄幔,烧香祭拜者络绎不绝。

除了榕树,福建还盛产樟树。《闽杂记》记载,光泽县署大堂左右两侧各有一棵古樟树,被奉为“神树”,人称“樟公”。德化县美湖乡小湖村有一棵1300多年的古樟树,被称为“樟树王”,是目前世界上有记载的最大樟树,当地人经常在树下烧香祭拜。

福建人的信仰五花八门,数不胜数,以上仅选取部分现象,实在有限。如果您对此有兴趣,不妨在生活中多留意,一定会有不少有趣的发现。

猜你喜欢

福建信仰
中国这十年·福建封
福建党史上的今天(七月)
那个梦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福建老年大学之歌
福建每个村(居)将配备1名“儿童主任”
论信仰
信仰的“斜坡”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