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海洋文化价值挖掘的实践经验与相关建议

2016-10-24文/李

军工文化 2016年9期
关键词:海洋人才建设

文/李 斌 樊 威

我国海洋文化价值挖掘的实践经验与相关建议

文/李斌 樊威

开展海洋文化价值挖掘,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起点,也是其提高海洋实力的基石。

人类活动及其伴随的军事战略、经济战略、科技战略正由近海向深海拓展,海洋文化,乃至深海文化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发展方向。当前,我国经济已发展成为高度依赖海洋的外向型经济,对海洋资源、空间的依赖程度大幅提高,在管辖海域外的海洋权益也需要不断加以维护和拓展。开展海洋文化价值挖掘,提高全民族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起点,也是其提高海洋实力的基石。随着海洋在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认识的程度逐步提升,全国上下已逐步形成了认识海洋、关注海洋、保护海洋、开发海洋的良好氛围。因此,有必要系统开展海洋文化价值挖掘,建设先进的海洋文化,提高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和海洋战略意识,从而更好地开发海洋、利用海洋。

中国在维护海洋权益的过程中应该遵循何种原则、采取何种手段、达到何种程度等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挖掘和构建海洋文化价值,提升深化文化软实力,从而促进海洋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海洋经济增长,建设海洋强国。

我国海洋文化价值挖掘的现状

海洋文化一直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从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5世纪,中国古代的航海业和航海技术一直处于世界领先水平,海洋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文化的渊源和重要组成部分。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壮举,历史性地开辟了亚非海上航路,传播了中华物产和中华文明,代表了中华民族发展和平共处、睦邻友好关系的精神实质,是相互尊重、和平友好的伟大实践,不仅完美地展示了中华民族对外交往的优良传统,也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杰出典范和成果。

海洋文化日益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中华文化发展到今天,文化氛围更加融洽和谐,文化创新更加积极活跃,文化产品日益丰富。文化建设与政治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对外文化交流、非物质遗产保护、舞台艺术、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呈现出勃勃生机。海洋发展在国史上长期处于非主流地位,海洋文化在社会各界的宣传不够,民众的海洋意识还不够强等问题正在逐步改善,海洋文化逐步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关注点。近年来,国务院相继批准山东、浙江、广东、福建四个试点省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加大了对于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有关的海洋院校、海洋论坛、海洋博览会、海洋文化节等的作用日益彰显。

海洋文化价值研究能力正在逐步形成。建设“海洋强国”就必然要有一个系统的思想理论指导,需要海洋文化价值体系的支撑。我国海洋文化理论研究起步较晚,加之人们认识上和地域上的差异,各自的研究依然依据各自的视角与方法,还没有形成主题学科领域和完整的理论体系,缺乏脉络的梳理。目前,还存在研究力量分散,研究角度单一(多偏于实用性和地域性)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海洋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但是,随着我们对海洋文化的研究和探索日渐深入,如对海岛文化、航海文化、海洋文学、海洋旅游文化、海洋经济文化、海洋环保文化、海洋军事文化、海洋科普的研究和海洋文化历史遗产保护等研究成果逐步增多,研究水平也在逐步提升。

海洋文化价值挖掘政策环境逐步优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自此,“建设海洋强国”概念进入十八大报告。2014年4月,中共中央宣传部印发《关于提升全民海洋意识宣传教育方案》,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海洋知识进学校、进教材、进课堂”,“建立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定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就近接待大中小学生参观,促进海洋知识普及,传播海洋文化。”2015年,《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发布,拓展蓝色经济空间、推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等,成为“十三五”时期海洋事业发展的亮点。根据《建议》,“十三五”期间,我国将大力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制造体系,促进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等产业发展壮大。在海洋、太空、网络空间等领域推出一批重大项目和举措,积极拓展蓝色经济空间,坚持陆海统筹,壮大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维护我国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进一步推动海洋文化价值挖掘的有实建议

推动海洋文化科技创新平台的建立。通过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等多个途径,扶持建立一批海洋文化科研院所、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心以及产业创新联盟等。一方面,推动现有海洋科学研究尤其是海洋文化研究的相关科研机构的改革,将海洋文化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另一方面,引导具有一定基础的产学研机构设置专门性海洋文化科研创新团队、研究中心以及研究机构,围绕海洋文化主题开展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工作。

推动海洋文化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积极落实《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相关政策措施,突出人才第一资源的作用,尊重海洋文化人才成长规律,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阵地,推进学校教育与海洋社会实践相结合,提高国际化水平,着力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海洋文化人才,特别是懂科技善管理的复合型人才。积极引进文化科技领军人才、文化产业领军人才和具有国际文化影响的创新团队。建立完善海洋文化人才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提高人才积极性和创造性。优化海洋人才流动政策,实现涉海单位之间、人才之间、单位与人才之间双向优化选择,使人才与单位免受手续和体制的阻碍,以合作参与、成果分享、项目联合等多种灵活方式实现海洋人才的横向流动。鼓励海洋文化企业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开展人才专业培训。

推动海洋文化产学研协同创新。综合利用政策、资金、项目和人才等手段,推进海洋文化领域的产学研创新,通过共建技术创新联盟、联合实验室、创办共同经济体、联合培养人才、共享海洋文化资源等多种方式提升海洋文化创新产出效率。通过研究机构主导、企业参与的模式,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促进海洋文化和精神的宣传推广。

构建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平台。针对不同目标群体、宣传主题、文化类型等,搭建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平台。依托各类已有平台,尤其是在既有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平台基础之上,建设、改进以及发展一批国家级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平台。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政府建设本级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平台。鼓励民营资本参与海洋文化宣传推广平台的建设和运作,提升海洋文化推广平台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军民融合与国防动员发展研究中心)

猜你喜欢

海洋人才建设
人才云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爱的海洋
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