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若不撇开终是苦

2016-10-24周二中

清风 2016年1期
关键词:李光耀法师陈云

文_周二中

若不撇开终是苦

文_周二中

微信圈中有人转来这样一副对联:若不撇开终是苦,各能捺住就成名。还加了个横批:撇捺人生。对联不难理解,形义具佳。“若”字如果不撇开,那就是“苦”;“各”字若能捺住,就是一个“名”字。人生就是在这一撇一捺之间走完的,有的人走得潇潇洒洒,有的人却碰得头破血流。

一个故事是这样说的。一个在生活中屡屡受挫的人要去寺里请教大法师点拨人生。路上他看到一只羊被拴着在桩边打转,见到老法师后他就问“为何团团转”,老法师随口回答他“皆因绳未断”。其人大惊,问老法师怎么知道路上有羊在团团转。老法师说:“你说的是事,我说的是理。”此人大悟,原来自己之所以整天忧形于色寝食不安,就是因为自己心中的“绳”未断啊。

我们心中有哪些“绳”未断呢,或者说有什么东西还没有撇开?

一是贪。柳宗元写过一篇杂文《蝜蝂传》,蝜蝂是一种贪得无厌的小虫,见东西则取,最后不堪重压而死。其实人也是这样,贪是人的一种本性,“终日奔波只为饥,方才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俱足,又思娇娥美貌妻”。从正面说,这本没有错,只要你是正当的追求,用合法的手段去挣去赚,没人说你闲话。谁不想吃得好点穿得精致点房子住大点呢?

怕就怕你逾了矩,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是谬误,越了线过了度,就是害人害己了。和珅当年在狱中感叹,“百年原是梦,廿载枉劳神”。此时已经迟了,既知有今日,何不早早将贪欲撇开?

徐才厚可曾知道地下室里到底有多少钱?他自己都不知道。他需要这些钱?恐怕对他来说并不需要。但他依旧“来者不拒”,这其中“贪”字便是根源,贪得无厌、贪腐成性,“贪”的潜意识怕是早已深入骨髓,“一朝盛名冠京华,却被贪字毁终生”。

二是好。“好”这根绳与贪有联系,但不全然是。人活世上,哪能没有一两样爱好。明朝人张岱说“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这里的癖其实就是一个人的爱好。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其实人的爱好也是各如其面。有人爱玉石,有人好收藏,当然也有人好附庸风雅吟诗作画,这些拿来陶冶情操未尝不可,但如果作为一个处在一定位置的党员干部,别人投你所好,结果往往不妙。曾经有一位文物鉴定专家堪称业界大佬,在别人看来,此人家中肯定有不少真宝贝,谁知事实恰恰相反,这位专家声称自己不搞收藏,他说如果自己也搞收藏,那么在鉴定工作中就难以持有一颗公心。专家的话发人深思,细细嚼嚼此言,我们的一些党政干部是不是也要对自己的爱好保持一点敬畏?别让这种爱好成了套在自己头上的一根绳索。

秦玉海、倪发科,就是反面典型,以私好,废公事。当年赖昌星有过一句“名言”:“不怕领导讲原则,就怕领导没爱好。”剖析很多落马官员的案例,领导干部的“爱好”往往最容易成为被攻陷的阵地。

领导干部要守住自己的“阵地”,首先就需要管好自己的“贪”和“好”。中共元老陈云在这方面就堪称楷模,据说有一次他的老下属去看他,给他带了两盒葡萄,他考虑到老部下的一片真情,吃了十颗,其他的让全部带回。陈云一生清廉,自然有其原因。

而作为新加坡国父的李光耀,也有着极为传奇的故事。当年新加坡推行全国禁烟,有着几十年烟龄的李光耀带头戒了烟,他认为那是他的责任。在爱好和责任之间,他选择了后者。

对于我们的广大党员干部而言,爱好、欲望、责任、担当,该如何选择呢?人生的那一撇一捺,是否能撇开呢?

还是那句话,若不撇开终是苦,脱得名缰利索,才会获得一个幸福的撇捺人生。

猜你喜欢

李光耀法师陈云
基于大数据分析与审计的关系研究
国服法师Davie Wang,物理暴击100%
My plan for new term
论如何成为一名法师
法师削皮
陈云贵:你是泥土你是光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新加坡呼吁正确纪念李光耀
不见悲则喜
李光耀生病住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