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大荔新型农民培训工作的调查与思考

2016-10-21党润叶

青年时代 2016年5期
关键词:新型农民农广校

党润叶

摘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至关重要。本文,浅析了开展培训的重要性,针对农民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应明确“一个目标”、着眼“两个关键”、把握“三实”原则、体现“四性”特点、搞好“五个结合”、注意“六个问题”,选准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模式,确保培训工作取得实效。

关键词:农广校;新型农民;科技培训

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做好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培养造就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的一项重要职责。为此,我们结合多年的工作体验,就如何充分发挥农广校主阵地作用,确保农民培训取得实效,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开展农民培训的重要性、必要性

大荔位于关中东部,辖1个街道办事处、15个镇,272个行政村,26个社区,总人口73万,耕地140万亩,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棉、果、菜、畜等特色农业发展一直位居全省前列,“1008”(黄花菜、红枣、西瓜、花生)驰誉全国,是“中国枣乡”、“陕西第一产棉大县”、“百万亩设施蔬菜基地县和示范县”。随着特色产业的不断发展,农民对学科技、用科技的愿望强烈,对了解农产品市场行情,掌握农产品营销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因而,广大农民迫切需要农技部门提供技术培训服务。

大荔农业人口比重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据统计,全县有农业人口63万人,占总人口的87.5%,农村劳动力32.4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1.4%,其中文盲半文盲占15%,小学文化程度占35%,初中文化占45%,高中文化占3.5%,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5%,受过职业技能培训的不足10%。据抽样调查,高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333.5元,高出1.6倍;初中户比小学户人均收入多249元,高出1.4倍;小学户比文盲半文盲户人均收入多73.9元,高出0.5倍,说明了农民现有知识量和技术能力对其收入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文化程度越高,其收入也必然越多。因此,加强农民科技培训,是全面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

二、农民培训的成效与问题

近年来,紧紧围绕“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充分发挥农广校在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努力创新和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思路,坚持面向农民、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认真组织实施了“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培训”、“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工程”等,2014年组织举办技术培训406场34600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000余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7000余人次,为加快当地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201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120元。

三、工作举措

3.1遵循“123456”要訣,确保培训取得实效

明确“一个目标”。就是将科学技术和操作技能传授给农民,让农民一学就会,一会就用,一用就灵。

着眼“二个关键”。就是针对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抓住关键环节的关键技术。在苹果产业化技术推广和培训上,原主管农业副省长王寿森同志将复杂的苹果技术总结为“大改型、强拉枝、巧施肥、无公害”四大关键技术,使复杂技术变得简单明了,抓住了要害,抓住了关键,很快在我省果区得到应用推广,收到实效。

把握“三实”原则。就是培训工作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如果在果区开展技术培训时,不错开群众施肥、疏花、疏果、采果农忙季节安排培训,那么参加培训的人就会寥寥无几。

体现“四性”特点。就是科技培训的内容必须体现科学性、先进性、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科技培训不同于基础教育,也不同于理论教学,重在传授技术,掌握技能,不求知识全面系统,面面俱到。

搞好“五个结合”。一是科技培训要与行政推动相结合。这样能够得到部门和乡镇领导的更大支持,有利于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培训要与更新观念相结合。部分农民群众受传统农业生产影响根深蒂固,思想保守,观念落后,接受新生事物的敏锐性和积极性不强。往往是教师讲得生动,群众听得激动,回家后不见行动,依然我行我素,原来怎么干,还怎么干。因此,在技术培训的同时,观念的更新不可忽视。一定要想方设法从深处触动思想,提高认识,使他们乐于培训,自觉行动,将科学技术应用农业生产。三是科技培训要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开展培训时要本着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作风,深入生产第一线,调查了解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特别是技术难题,了解群众渴望的技术需要,使培训工作具有针对性,做到有的放矢。四是科技培训要与科技示范相结合。群众看重现实,看重效益,只有在当地树立样板,用典型示范带动,使他们学有榜样。五是科技培训要与技能鉴定相结合。

注意“六个问题”。一是注意培训师的选拔。对选拔的培训师根据各人专长进行分类,建立专家信息库。开展培训时,有针对性的从专家库里选拔合适的培训师进行培训。二是注意培训教材和培训大纲编写。不同的地方,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不尽相同,每次培训都应编写不同的培训大纲或教材。切忌不管到那里,不分培训对象,用一个大纲培训到底。编写培训教材不求长篇大论,系统深刻,只求能将关键技术阐述清楚,达到短小精悍,言简意赅。三是注意培训方式方法。培训的方式方法很多,如以会代训式、课堂讲授式、现场讲解式、现场演示式、组织收看光盘录像式等等。大部分的培训多以会议式课堂讲授为主,培训师一人满堂贯,滔滔不绝。往往这种方式效果都不很理想。一般来讲,采取现场服务、现场演示、现场解答的方式效果都比较好。四是注意防止培训流于形式。组织技术培训要象经营产品那样,树立品牌战略,切忌形式主义,走过场,只求培训场次人数,不管培训效果。不注重效果的培训,既造成人、财、物的浪费,又不受群众欢迎。五是注意防止借培训之名搞广告宣传。如果将培训活动搞成产品推介会,搞成广告宣传,那么群众就会有上当受骗的感觉,就不会进行很好的配合,这样的活动就容易砸锅。六是注意建立培训评价机制。凡是开展技术培训,就要制定一套培训效果评价方法,形成评价机制。通过培训效果的反馈、评价,才能不断总结完善,提高培训效果。

3.2围绕主导产业,扎实开展培训

按照“围绕主导产业、培训专业农民、进村办班指导、发展一村一品”的总体要求,坚持“培训到村,落实到人”。培训过程中要明确培训主体,选准培训时间,丰富培训内容,创新培训形式。

3.2.1明确培训主体,实行“点”“面”结合

在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只有以各示范村的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科技带头人和专业合作组织领办人为培训对象,对他们进行系统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专项培训,充分发挥他们的辐射示范作用,才能达到“以点带面”的目的,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2.2选准培训时间,力求“忙”“闲”结合

培训时间上,只有抓住农事季节,选择在农民有空闲时间,重点加强作物栽培、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关键环节的培训,才能做到农民生产、学习两不误,做到“忙”与“闲”的有机结合。

3.2.3丰富培训内容,做到“供”“求”结合

培训内容上,一定要结合培训村的主导产业和农民的需求,针对农民在日常生产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和关键技术进行讲解,然后再留出时间由农民主动提问,专业教师——解答,改“填鸭式”教学为“菜单式”教学互动,切实满足农民需求。

3.2.4创新培训形式,力求“理論”与“实践”结合

培训方式上,按照“培训教师进村、媒体资源进村、培养人才进村”的要求,采取。集中教室讲理论、田间现场讲操作”的模式。即每次集中培训后,都要在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指导。现场指导形象、直观,可操作性强,因此显得尤为重要,“口头讲授十遍,不如示范一遍”,真正让农民一学就懂、一看就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2.5强化培训手段,开展远程培训

一是利用各村信息站的网络平台,积极开展数字化多媒体远程培训。二是根据目前农民拥有手机数量逐年提高的情况,把近年出现的一种新的远程培训模式移动学习引入农民科技培训工作中,使农民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利用手机的短信平台进行交互式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

3.3强化培训阵地,建设科技书屋

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到广大农民要求培训工作不能仅限一时一地,希望“学习有场所,咨询有专家”,农民迫切需要建立致富的“加油站”,留给农民“带不走”的课堂。

3.3.1建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

在培训所涉及的村,利用村小学、村办公室,建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学校,挂“农民科技培训学校”的牌子,为农民学科学、学技术提供阵地。

3.3.2在重点示范村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建好科技书屋,是培训工作的延伸、完善和补充,便于农民结合培训内容,巩固所学知识,在劳动之余,能看书、看报、查找资料,充分发挥科技书屋“学习阵地”、“政策宣讲阵地”的作用。

3.3.3建立专家咨询服务台

由于每次培训的内容和时间有限,很难解决完农民朋友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了更好地搞好培训后的技术服务,采取下发专家咨询卡,公布专家的职称和专长以及电话号码的方式,让农民朋友在遇到生产技术难题时有咨询的平台和为之服务的对象,进一步巩固培训内容,夯实培训效果。

猜你喜欢

新型农民农广校
科技示范推广?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大理州农广校组织参加中央校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试点推进工作视频会议
16名基层农广校教师和办学人员喜获2019年度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
基于地方政府视角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对策研究
刍议基于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型农民的内涵与需求
农民培训在县级农广校的组织工作
新型农民远程教育培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