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00例妇科检查者盆底脱垂患病状况分析

2016-10-21吴香云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年5期

吴香云

【摘要】目的:分析妇科检查者盆底脱垂患病状况。方法: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门诊部接诊的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分析对象,妇科医生对患者进行常规检查,分析盆底脱垂患病者的相关因素。结果:300例就诊者因盆底脱垂就诊有18例(6.00%);研究发现,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患病率增加与年龄相关,且肥胖、绝经是盆腔脏器脱垂患病率增加的主要因素。结论:在门诊就诊中,需通过常规检查确诊是否存在因盆底脱垂者,妇科医生应重视盆底脱垂的相关检查。

【关键词】妇科检查者;盆底脱垂;患病状况

本研究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门诊部接诊的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分析对象,主要分析妇科检查者盆底脱垂患病状况,从而为盆腔生殖健康指导提供有效依据。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从我院2013年3月至2014年3月期间门诊部接诊的患者中选取300例作为分析对象,记录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年龄、体重、身高、妊娠状况等。年龄19至70岁,平均年龄(39.7±3.8)岁;经产妇和初产妇分别是221例和79例。就诊原因为生殖器官炎症、疼痛、月经紊乱、不孕、计划生育、肿瘤、脱垂等。

1.2 诊断标准

以美国妇科泌尿妇科协会和妇科手术医师学会以及国际尿控协会的分度标准为依据(固定的解剖标志点是阴道横沟、处女膜)。阴道脱垂最低点(阴道前壁中点,尿道外口下方3cm近尿道膀胱颈的阴道横沟处)。1)0度:无脱垂;2)Ⅰ度:处女膜内>1cm[1];3)Ⅱ度:处女膜内外1cm之间;4)Ⅲ度:超过处女膜外>1cm;Ⅳ度:阴道全部脱出。

1.3 统计学处理

以软件SPSS 18.0对上述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用(% 、x2)进行表示和检验,以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年龄与盆底脱垂的关系

300例就诊者中,19~30岁,无脱垂112例(112/133),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依次为12例(12/133)、6例(6/133)、3例(3/133);30~50岁,无脱垂66例(66/98),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依次为20例(20/98)、9例(9/98)、3例(3/98);50~70岁,无脱垂42例(42/69),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依次为11例(11/69)、12例(12/69)、4例(4/69);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患病率增加与年龄相关。详见表1。

2.2 分娩方式、肥胖、绝经与盆底脱垂的关系

调查发现,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患病率增加与分娩方式、肥胖、绝经相关。经产者(221例)、未产妇(79例)患病率分别为33.03%(73/221)、8.86%(7/79),经产者患病率与未产妇患病率相比,明显较高(x2=17.387,P<0.05);体重正常者164例,肥胖者78例,瘦人58例,肥胖者Ⅰ度、Ⅱ度脱垂患病率33.33%(26/78)与体型正常者21.34%(35/164)相比,较高(x2=2.686,P<0.05),瘦人Ⅰ度、Ⅱ度脱垂患病率22.41%(13/58)与体型正常者相比,无显著性差异(x2=0.865,P<0.05),Ⅲ度脱垂由于因素影响,无法进行对比;已绝经者和未绝经者分别是31例、269例,已绝经者Ⅱ、Ⅲ度阴道脱垂患病率29.03%(9/31)與未绝经者7.81%(21/269)相比,明显较高(x2=13.915,P<0.05),但绝经对Ⅰ度脱垂无影响(P>0.05)。

3 讨论

在门诊接诊过程中,针对阴道脱垂检查的人群还需要更加全面[2]。除了对脱垂患者或围绝经期、绝经后人群进行检查,还需适当的针对一般人群进行检查,才能为一般人群的患病分析提供依据。对妇科门诊一般就诊人群进行脱垂检查,其目的在于反映普通妇科门诊中脱垂的发病和分布情况,以便于指导妇科门诊工作及生殖健康教育。有统计资料显示,在普通妇科门诊中,阴道脱垂发生较多[3]。一般情况下,因阴道脱垂就诊的患者并不多,但通过实际检查发现,事实患者比例较高,以本文研究的300例研究对象为例,仅有18例患者是因阴道脱垂就诊,而进行检查之后,不同程度患阴道脱垂者远远高于这些。但是,在门诊就诊中,阴道脱垂的就诊率不高[4]。

分析造成阴道脱垂的就诊率不高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就诊者对脱垂认识不清晰。具体原因:Ⅰ、Ⅱ度脱垂无特殊不适,且对生活质量无影响或影响小;认为是产后或衰老的必然现象。另一方面,无就诊意识,认为麻烦。因此,在妇科门诊中,不应忽视开展增强女性盆底健康意识的教育工作。阴道脱垂程度划分为盆腔支持良好(0~Ⅰ度)、支持中度(Ⅱ度)、支持差(Ⅲ、Ⅳ度)。有相关研究对脱垂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发现年龄、阴道分娩、体重指数和绝经与阴道脱垂有一定相关性。与本文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本文研究结果表明,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患病率增加与年龄相关,Ⅰ度、Ⅱ度及Ⅲ度脱垂患病率增加与分娩方式、肥胖、绝经相关。

综上所述,在妇科门诊就诊中,妇科医生应重视患者盆底脱垂方面的检查,以确保盆腔生殖健康指导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林忠,赵军玲.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12,15(02):9092.

[2]王艳,张泽莉,王倩倩,等.女性盆腔脏器脱垂的传统手术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11,09(05):790792.

[3]周蟾娟,蔡敏,顾莺.女性盆底器官脱垂相关因素及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学杂志,2011,26(20):9194.

[4]黎佩莹,冯珀霖,殷婉萍,等.产后妇女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影响因素的临床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12):16351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