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尧波:专一,你就对了

2016-10-21陈姬姬

大学生 2016年15期
关键词:宜兴陶艺创作

陈姬姬

"

"

“我觉得毕业设计,就是同学们进入陶艺世界的一个起点,这一次创作,每个人进入了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6月3日,四川美术学院陶瓷专业的毕业作品开始陆续展出。看着同学们从一个模糊的方案到渐渐将其呈现为完整的作品,作为指导老师的尧波,感慨良多。

双手做你所思所想

今年,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作品以“原话语”为设计主题,鼓励学生到西南各地挖掘当地广袤的民族文化宝藏,进行在地设计,将传统以当代时尚的方式进行创作。为了契合这一主题,去年十月份,尧波老师带着陶瓷专业的毕业生们,到宜兴、雅安等地进行了一个半月的外出考察。“这个考察只是让他们去看、去思、去想、去找灵感,去充实自己。”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在作品设计过程中,就要求指导老师尽可能地了解学生们的个人特色,尽量启发他们进行多元化创作。“其实我觉得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你才能启发他。”去年10月份开题时,尧波就提醒学生,“你真正想做什么,你对什么敏感,那你就去做什么,可能你喜欢布的柔软感,那么你可以用陶瓷做布的柔软感。”了解学生启发他们,让作品呈现出一种多样化的效果,其实就是尧波想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元素,展现物质的消逝感,但是她只有个模糊的概念,并不知道如何用骨头呈现历史感和时间感。在这个过程中,尧波的做法是慢慢引导她,给她一些场景照片,启发她的灵感。有一次,正在外地考察的尧波看到了一组象征权威的古代桌椅组合,很有历史感,于是她就把这个场景拍照发给那位学生,希望能够给她一点灵感。恰好,这位同学也考虑过用陶土做出的骨头形状,组合呈现一些有年代感的物品,只是一直没有信心,而尧波发来的照片,给了她一颗定心丸。“其实,我觉得做老师的尽量不要去教导学生应该怎么样,和学生慢慢沟通,去引导,也许她就契合到那个点上去了,这比你直接告诉她要怎么做,有效得多。”教学十几年,尧波感慨,做老师一定要有耐心,最重要的是自己能跟学生碰撞出有意义的东西。

从二三年级开始,尧波已经基本掌握了每个学生的状态。在毕业作品方面,她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要有自己的想法,以及能力要足以支撑自己的想法。“以学生作为主体,尽量启发学生他想做的东西是什么,他想表达什么,老师只是去肯定他,帮助他完成他的想法,追求多元化。”整个毕业创作过程,尧波都是以诱导式教学式为主,前期启发学生拿出自己的想法,后期帮助他们解决工艺问题。“有些学生,其实对于艺术很敏感,想到的一些点也很赞,但是没有自信,也总遇到一些工艺问题,这个时候你鼓励一下,就会好很多。”

作品完成过程中,一名学生遇到了问题,她希望把垃圾放在火中“进化”成煤,但是重复实验了很多次,就是找不到最合适的燃料,沮丧的她找到尧波希望能够获得一些帮助。在尧波看来,这位同学的作品设计理念本身很有意思,不断失败只是因为没有找到正确的方向。看着苦苦找不到门道的同学,尧波建议她,可以收集一些宿舍中废弃的日常用品作为自己的易燃剂,并且在色彩和烧制温度上,多试验几次。“最后她这个作品很漂亮,用多少色彩,烧多少温度,其实都是一个不断试验的过程。”尧波说,作为老师就是要鼓励学生们放手去做,不要想太多,双手做你所思所想,“不要一个标准,你想做什么不要怕,尽量地从材料这个角度多尝试。”

失败以后才能真正开始

“其实制陶就是不断实验的过程,你就像是个炼金术士一样,总是在失败之中,这个失败的过程很有意思。”虽然在商业社会里不允许失败,但是,尧波认为,陶艺就是一个失败者的乐园。她也常常跟学生说,如果你一做就很漂亮,每个人都很认同,那么你就不会想去完善它了,“只有作品让你不满,你才会不断地去尝试,就像一个发动机一样,发动起来了就停不下来。”

在作品指导过程中,尧波告诫同学们,不要着急,要停下来,要慢下来。创作中,有一位同学选择在宜兴做在地设计,用当地的陶土做工业零件翻模零件等无用之器。对于这个想法,尧波非常赞同。“我一直告诉他们别着急画图,一定要到当地,你做出的东西才有感觉,才是有当地特色的东西。”然而在去宜兴考察前,这位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作品设计图。对于这种情况,尧波的选择是放任自由,“我觉得还是要冒险,不要太注重一个效果,学生想做,你就让他去做,老师多说也没有用。”

在尧波看来,做设计就是一个流线的过程,即便同学们已经定完主题,她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材料的不断实验慢慢发现变化,从而对设计图进行相应的调整。“我想着,她去了宜兴生活后,她想象中的那种器皿绝对会发生变化。”但是这位做无用之器的同学到了宜兴以后,固守自己的方案,完全忽略了当地的特色。由于未能根据当地的制陶特色对作品方案进行及时地调整,在作品制作时,她所使用的当地材料无法跟自己设计的器形相契合,试验了很多次不是失败就是作品达不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这是个在地设计的实在案例,你不可能完全放弃当地特色,你需要考虑当地的陶艺成型,其实和它的土是有很大关系的。”

但当学生遇到问题时,身为老师不能绕过它,必须解决了这个问题。在尧波看来,学生只有用自己的意识去经历了这一段弯弯绕绕之后,自己才会真正意识到之前经历了些什么,才会尊重这些限制,然后陶艺之路才可能真正开始,“本来她可能很自信,会盲目地去否定一些有意义的东西,只有经历了失败以后才可能真正开始。”

在作品完成过程中,经常有学生告诉尧波,说自己一直处在毕业很纠结的状态,“我觉得那就对了,你老觉得有困难,你一个个去解决困难,两三个月之后,你就能做出好的作品。如果,一个作品你做得很顺,不需要解决任何问题,那它绝对不是一个好作品。”

陶艺的特性就是充满偶然性,一会儿温度高了,一会儿又降温,反反复复经过两三次以后,才能知道这个坯器适合用什么温度,是否需要加别的材料,只能一边做一边调整,不断解决问题。这个过程,不仅有失败,也会跳出很多惊喜。在尧波指导的 18名学生中,有一位女生只身一人在雅安待了两个半月做砂器,期间风里雨里吃了不少苦头。但是在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的一次实验中,她发现自己烧出的作品表面出现了一些很细小的闪烁点,就像宇宙中细小的星辰一样,这种效果恰恰暗和了自己作品的主题,而这完全超出了她的预期。

猜你喜欢

宜兴陶艺创作
宜兴釉陶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陶”醉心田 点赞新宜兴
《一墙之隔》创作谈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创作随笔
圆桌
对现代陶艺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