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盛之道

2016-10-21石伟

证券市场周刊 2016年39期
关键词:高盛集团高盛华尔街

石伟

高盛集团(Goldman Sachs)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投资银行,主要为客户提供全面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其客户遍布于各个行业,不但有民营企业、金融企业,甚至包括政府机构。

根据年报,截至2015年年底,高盛共有员工36800人,分布于全球23个国家的41个办事处,除了纽约总部之外,公司在全球设立有东京、伦敦和中国香港分部。

在高盛集团、花旗集团、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贷和德意志银行5家大型投行中,以2015年的营业总收入计,高盛以338.20亿美元排名第四,不及摩根士丹利的351.55亿美元、花旗集团的684.41亿美元以及德意志银行的436.10亿美元,仅高于瑞士信贷的234.61亿美元;2015年,上述5家投行的净利润分别为60.83亿美元、172.42亿美元、61.27亿美元、-29.02亿美元和-67.94亿美元,高盛集团排名第三。

然而,若以人均创收计,高盛集团在上述5家投行中却拔得头筹,2015年上述5家投行的员工总数分别为36800人、231000人、56218人、48200人、101104人,平均每名员工创造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1.90万美元、29.63万美元、62.53万美元、48.67万美元和43.13万美元。

主要业务:四大板块

根据Wind资讯,高盛集团的主要业务可以分为四大板块,即投资银行业务、机构客户服务业务、投资及借贷服务、投资管理。

其中,投资银行业务主要是服务于全球企业、机构和政府等客户,包括财务顾问服务和承销服务。虽然高盛为外界所知的是其投资银行属性,但其实该业务的收入占比并不大,作为华尔街的一家银行类控股型公司,高盛集团主要是将该业务作为与全球企业、机构和政府建立长远关系的一种渠道,这一点也适用于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花旗等华尔街综合性控股集团。与其他大型投行一样,高盛的投资银行业务收入主要包括财务顾问费用和承销(包括股票承销和债券承销)佣金收入,2015年这部分收入的占比约为15%。

机构客户服务是大型投行的重中之重,该业务主要是帮助客户买入和卖出各类金融产品,以及为机构客户提供所需的短期资金拆借、证券融资、风险管理等服务。在履行这一功能时,大型投行其实充当了做市商的角色,即向市场提供更大的流动性,充分发现金融产品的价值,其收入体现为交易佣金、服务费用、做市买卖差价的资本利得等。根据历年年报中的数据,高盛集团机构客户服务的收入占比稳定在50%左右,最高的2009年一度达到72.41%。

在高盛集团,投资和借贷服务通常是作为其他服务的附加功能提供,并且通常是一种长期行为,包括投资和关系型贷款,因此,投资收益和借贷利息就构成这块业务的收入来源。由于是一种附加业务,因此该业务的收入占比一直不是非常稳定,2013年曾经高达20.52%,而2009年也一度降低至6.3%。

高盛集团的投资管理业务主要是向企业、机构及高净值投资者提供投资和财富管理建议,包括为特殊需求投资者所量身定做的解决方案。高盛集团的投资管理方式可以是由公司本身管理,也可能是委托给专业的第三方资产管理人进行管理(占比在10%左右),收入主要表现为管理费及其他收费、激励费用和交易收入。2015年,投资管理服务的收入占比在高盛集团为17.35%。

从家族型企业到现代组织机构

19世纪40年代末,欧洲盛行反犹太人风潮,拥有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血统的马库斯·戈德曼(Marcus Goldman)被迫从德国的巴伐利亚迁移至美国新泽西州,从事马夫这一较为低端的生计,直至于1869年迁徙至纽约并创立以自己命名的公司,从事票据经纪业务。1882年,马库斯·戈德曼的女婿萨缪尔·萨克斯(Samuel Sachs)加入公司,公司更名为“戈德曼·萨克斯公司”,即两个家族姓氏的结合,1885年,公司更名为高盛,此后将近50年,高盛一直都是一家家族型企业。

1929年的金融危机导致全球大萧条,高盛的原始投资几乎损失殆尽,其声誉也一落千丈,成为华尔街的反面典型,甚至一度濒临倒闭。当时高盛虽然已经持续运营45年,但仍然位于华尔街金融食物链的末端,主要经营商业本票。创始家族此时显现出了无以伦比的智慧,他们认为家族成员已经享受安逸生活的时间太久,已经没有能力带领公司走出低谷,因此决定让路给更富有创业精神的人。1930年,西德尼·温伯格被任命为高盛总裁,而温伯格也是无奈才走马上任,因为高盛同意免除其因为经营交易公司失败而亏损的100万美元债务。

即便是经营管理层大换血,但从1929年的大萧条开始,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高盛一直挣扎在垂死边缘,只有一半的年份是盈利的,很多合伙人都欠着公司的钱,因为他们从合伙制中得到的收入还不足以抵消为维持生活而支取的资金。

转机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福特汽车的IPO承销,这是一项规模庞大、操作复杂的交易,高盛为此制定了56套不尽相同但都相当复杂的方案,为了保密,温伯格在整个过程中从未让人代写过任何信件、纪要或者备忘录,全部由其独立完成。福特的股票发行工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华尔街最重要的一次承销业务,在之后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福特一直都是高盛最重要的投资银行业务客户;更重要的是,通过此次承销,高盛一跃成为华尔街的一流投行。

需要指出的是,业务重点从股票交易转向投资银行也是在温伯格的力推下完成的。

同一时代,高盛还开展了地方政府或城市的市政债券发行业务,并且最先采用了与今天对冲基金相类似的风险管理措施。

1976年,高盛集团的高级合伙人古斯塔夫·雷曼·里维去世,西德尼·温伯格之子怀特·温伯格及怀特·黑德被共同任命为高盛掌舵人;由此,高盛的双寡头治理格局肇始。

当时资本市场流行恶意收购,这一行为的出现打破了投资行业的传统格局并产生了新的行业秩序,而此前如果一家公司意向收购另外一家公司,一般会尽量诱导或者说服对方同意,而不是强行兼并。彼时,高盛率先提出并践行了反收购的宗旨,帮助那些被恶意收购的公司狙击恶意收购者,使得高盛成为中小企业的救星。

1974年7月,加拿大的国际镍铬公司(INCO)企图恶意收购当时全球最大的电池制造商电储电池公司(ESB),而INCO的代理人是体量远大于高盛的重量级投行摩根士丹利,给出的收购价格是每股20美元,较最近交易日收盘价溢价9美元。当时,高盛集团兼并收购部门的负责人弗里德曼建议ESB寻找一些“白衣骑士”参与竞价以提高收购价格;虽然INCO最终如愿以偿地收购了ESB,但其收购价格却翻番至每股41美元。

由此开始,美国资本市场出现了大量的收购与反收购活动,摩根士丹利和第一波士顿都曾经充当恶意收购者的顾问,但高盛集团则成为反恶意收购的中流砥柱,同时也给高盛带来了不菲的剩余和可观的收入,其并购部门的收入从1966年的60万美元提高至1980年的9000万美元,及至1989年已经高达3.5亿美元,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更是突破10亿美元。

上市风波

虽然高盛早在1896年就已经成为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会员,但其本身却一直没有公开上市,而是采用合伙人制度。

时间到了1998年的6月份,高盛的189名合伙人一致表决同意进行首次公开发行,但不幸的是,东南亚金融风暴的影响不断外溢,高盛在9月份决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正式撤回公开发行申请。根据此前的预计,高盛的发行价格为账面价值的4倍,总估值为280亿美元,而股市大跌使得其估值仅70亿美元。合伙人会议认为,这一定价已经不足以向合伙人、有限合伙人及一般员工分配财富。

公开发行搁浅对高盛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并曝光了高盛的资本结构及业务组合,引起了公司一般合伙人和有限合伙人之间的争斗。

根据披露的信息,截至1998年6月底,高盛的股本基础只有66亿美元,远低于摩根士丹利的138亿美元和美林的117亿美元;更重要的是,高盛的资本结构并不稳定,其大量合伙人为有限合伙人,这些合伙人可以在盈利已经下滑或者盈利前景不好时撤回资本,正如1994年高盛所发生的情况。

此外,高盛的资本成本高企。根据披露,日本住友银行和夏威夷毕设普地产公司持有高盛23%的股份,投资额为15亿美元,导致高盛大部分利润被分配给这些外部股东,很难通过未分配利润扩大资本。

最终,高盛于1999年5月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标志着华尔街不再存在合伙制的投资银行。

猜你喜欢

高盛集团高盛华尔街
高盛集团投行业务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盛权力帮
高盛累计套现工行86亿美元
华尔街“海盗”
华尔街铜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