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怀抱匠心,争当海事测绘的排头兵
——专访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高级设备工程师王华强

2016-10-21张建林图丨黄敬华

珠江水运 2016年17期
关键词:海事测绘测量

文|本刊记者 张建林 图丨黄敬华

怀抱匠心,争当海事测绘的排头兵
——专访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高级设备工程师王华强

文|本刊记者 张建林 图丨黄敬华

海事测绘是什么?简单来说,说不清楚,详细介绍,很多人又听不懂,这让不少海测人“憋屈”。每个海洋工程,每次救援行动,他们都没有落下,却很少人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王华强,作为一名海测老兵,由“门外汉”到行业的专家,他用了短短八年的时间。从他的履历,我们看到了海测人的艰辛,也看到了海测人的骄傲。他说,此生的追求,要怀抱匠心,争当海事测绘的排头兵。

王华强接受本刊记者的采访。

老实、稳重、逻辑清晰、做事认真……这是王华强给人的第一印象,经常漂泊在海上,他的皮肤晒得黝黑,但掩盖不住脸上的自豪,这是一种海测人独有的自豪。在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简称“测绘中心”)这个中国海测行业发源地的技术岗位上,他一待就是八年,由一个技术员做到高级设备工程师,王华强有足够的理由骄傲,但他却没有,反而选择了一条让自己时刻绷紧神经的路。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海测工作需要严谨再严谨,完成任务必须次次都精益求精,王华强满怀一颗“匠心”开创了属于自己的一番海测事业,在工作中一步一个脚印,在专业技术上不断突破,在理论基础上不断总结创新。2008年进入海测大队以来,他先后出色完成了马航MH370失联客机搜救、珠江口沉船应急扫测等任务,并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测绘保障任务,主持或参与南海海区多个重点工程项目测绘保障,斩获中国航海学会优秀测绘工程铜奖一个,中国航海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两次,三等奖一次,还为测绘中心引入GDCORS系统,大大提高了一线测量人员的工作效率。

“你和他们沟通时若不了解机器,他们就会觉得你没搞懂才来咨询,会瞧不起你,所以必须在设备的研究上比他们专业。”在做好日常工作之余,王华强积极去了解国外的设备,时刻关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发展,潜移默化下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

初探测绘,“门外汉”式的新兵

1983年出生的王华强已过而立之年,稚嫩褪去,处事老练。2000年至2008年期间,他本科和研究生在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学院就读,分别学习地理科学和海洋地质专业。海事测绘作为航运的保障服务部门,公众对其认知度并不高,当初王华强也并没想过自己会进入这个行业。据了解,海事测绘是通过开展海道测量,编绘出版各类航海图书,提供与船舶航行密切相关的海岸地形、海底地貌、水文气象、助航设施、航行障碍物等各种地理信息和航海信息,为海上运输安全和航运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没入职前,王华强对海事测绘有一定了解,但是并不熟悉,命运仿佛早已安排好,他工作的第一个八年,将由一个测绘“门外汉”,摇身一变成为这个领域的高级设备工程师。

据了解,目前我国有广东、天津、上海三个海事测绘中心,其中位于广州海珠区仑头村的广东海事局仑头基地于1955年成立,承担着华南沿海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航行图的周期性测量及相应160多幅海图数据处理工作,同时开展疏浚测量、扫海测量、海上定位、专题图制作等航海保障服务。2008年7月毕业后,王华强加入南海航海保障中心广州海事测绘中心,先后在测量四分队、三分队担任技术员,随后担任技术装备科高级设备工程师。在这支华南地区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海洋测绘队伍中锻炼,为王华强的海事测绘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并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入职初期,王华强由基础测绘学起,恰逢2009年1月份,港珠澳大桥筹备建设,需要做一些前期勘探性质作业,王华强被派遣到这个项目协助工作。“我对海洋地质方面比较了解,做完这个项目后,为我今后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据了解,港珠澳大桥桥区水域水下结构物扫测是一个大型专项服务项目。当时由15人组成的团队前后耗时40多天,测量面积达35.58平方公里。

大桥如何才能在海上搭建起来屹立不倒?这是一门技术活!说起这个问题,王华强滔滔不绝,他介绍,大桥桥墩只有打到海底的岩石层才会稳,所以当时他和团队主要的工作就是探测整个港珠澳大桥桥桩的最佳位置,由香港到珠海沿线35.58平方公里的水域全部都是做地质勘探,期间还要摸清楚海底有无淤埋的沉船、光缆、管道、锚、炸弹等,以免因施工时情况不清造成损失。“探测完成后,我们要告诉施工方,什么地方有危险物,什么地方有过海电缆,什么地方地层比较危险,这份资料的提出,也提高了我们单位在地球物理勘探行业内的影响力,算是一种业务的突破。”

匠心独运,技术创新的尖兵

海测是一门大事业,耐心、严谨、精益求精,工匠精神仿佛是海测人与生俱来的,这种精神在王华强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王华强主要负责测绘中心海事测绘技术方面的工作,包括多波束、单波束、测流、水下机器人、水下声学摄像、海底底质分类、海底物理勘探等。除了要熟悉日常的设备仪器使用方法、并用通俗易懂的方法教会单位基层技术员外,为进一步掌握设备的核心技术,他还经常要下大工夫、花大精力去研究设备,并与制作设备的国外厂家的技术人员进行交流学习。

“你和他们沟通时若不了解机器,他们就会觉得你没搞懂才来咨询,会瞧不起你,所以必须在设备的研究上比他们专业。”在做好日常工作之余,王华强积极去了解国外的设备,时刻关注国际上先进的技术发展,潜移默化下也成为了他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他说道,“做技术岗对学习的技术会消化得比较快,所以若没有孜孜不倦地追求,就会慢慢落伍,慢慢被淘汰,因此我对新技术求知若渴,我特别希望能够引进一些新的设备或技术来简化工作流程,提高大家的工作效率。”

据悉,海测行业以往全靠手工绘图,每一张地图都需要海测人用血汗去描绘。正是一代代如王华强般,拥有对技术孜孜不倦地追求、精益求精精神的海测人,才能一步步推动着海测行业从手工绘图时代跨越到高科技装备普遍应用的信息时代。2009年,王华强花了9个月在汕头榕江绘制一张航海图,七八月份的广东比较热,他背着两块大电池和一个仪器,去到人迹罕至的地方把水边和陆地的交界线测绘出来,这项工作需要两个人负责,其中一人要在山上布站留守接收信号,另一个人要背着仪器沿河岸步行操作,一天下来一组人最多能测量20公里。有感于一线测量人员的艰辛作业环境及繁重的工作流程,王华强致力研究新技术,希望可以减轻他们的工作量。2012年,王华强先后与广东省国土厅和南方测绘仪器有限公司的技术专家沟通联系,将网络化的GDCORS系统引入广州海事测绘中心,替代了原来耗时大、需要人留守的传统RTKGPS定位测量耗测量手段,并完成相关操作流程文档的编撰工作,使该领域实现了单兵作战的可能,极大地减轻了一线测量人员的工作量。

王华强在马来西亚东亚海道测量委员会培训结业。

应急扫测,海上的“排雷兵”

海事测绘中心对海事系统来讲,属于必备的一个部门,却又是幕后的 “无名英雄”。每当海上有突发事件发生,事发水域就成为一个雷区,而测绘中心就是“雷达”,需要做好前期扫测,负责定位和标示出沉船、集装箱位置,发挥眼睛和耳朵的作用,然后由打捞局去打捞,由于海水会流动,所以每次扫测难度都相当于“大海捞针”。

王华强就是这样的海上扫测“排雷兵”。由于海上风浪大,一旦发生突发事件就会造成很大影响,所以每次救援人员都要尽快出动,而测绘人员必须先行。“我负责设备仪器的准备工作,出发前要先判断应急规模,选择不同规格的侧扫声纳,同时要检测仪器,确保去到现场可以立刻使用。”王华强介绍,测绘中心负责的应急救援区域近至珠江口,远至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因晚上海况一般较差,所以很多突发情况都发生在深更半夜。据了解,每年珠江口都会发生集装箱掉落到海的事件,由于珠江口是主航道,但凡有突发事件发生,就会马上封航,这对港口经济的影响比较大,所以救援工作常常十万火急,争分夺秒。

“泥牛入海”的典故大家都听过,要想在海中找集装箱,绝非简单的事。每次赶到救援现场,王华强第一件事就是判断海水是涨潮还是落潮,同时根据水流,判断集装箱会被冲往上游或是下游。集装箱掉落海里,漂流范围较大,尤其是空箱会飘得更远,所以王华强还要根据当时流急速度决定扫测强度和宽度,然后评估整个工作量并做好计划线,一旦扫到可疑目标就要进行加密扫测。据了解,此前珠江口发生了13个集装箱掉落事件,王华强和他的队友们连续几波人忙碌了42个小时才最后找到。王华强表示,其实最难找的是在外海被撞翻的渔船,尤其是一些船身较轻的木头渔船,它们在外海会飘得更远。

漂洋过海,意志坚定的救援兵

从事应急救援这么多年,王华强的足迹遍布各地,其中走的最远的一次,就是2014年全世界都关注的马航MH370救援行动,这也是王华强第一次走出国门做应急扫侧。2014年3月8日,在接到上级关于马航失联航班应急搜救的任务命令后,王华强立即返回单位着手应急响应工作,他与同伴在当天晚上10点准备好仪器并装车后,次日早上六点立刻出发至机场乘坐航班前往三亚与海巡31轮汇合,下午随船奔赴搜救海域。整个搜寻工作先后辗转泰国湾、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等海域,历时54天,搜寻里程达1万多海里、水下搜寻面积近13万平方公里,王华强不断克服身体不适和调整心理适应,任劳任怨,全身心投入到搜救工作中。

“当时我们接到情报,说失联飞机是朝着东北方向,最可能掉落的区域是泰国湾,由于泰国湾只有30至40米水深,所以我们信心满满,相信绝对可以找到飞机。”王华强表示,一开始大家斗志昂扬,但是在泰国湾展开搜索后,虽然偶有发现疑似的金属碎片,但并非失联的马航MH370。后来随着情报变化,王华强和队友们先后奔赴马六甲海峡和印度洋搜索,任务难度不断增大。他介绍,印度洋非常宽广,水深达到3000~4000米,而当时他带去的设备检测范围只有200米左右,所以后期除了用机器搜索外,队员白天还要在驾驶台轮流用目力瞭望海面查找,同时用声呐探测仪搜索飞机黑匣子。

搜索工作开展的第一个月,船员积极性非常高,希望可以尽快找到失联飞机。而到了后半段,由于受马来西亚方面的多次错误情报影响,队员们进入疲倦期,而且整个搜索工作有漫无目的感,面对汪洋大海大家都比较无奈,仿佛一拳打到棉花,却有力使不出。王华强说道:“那段时间,大家一有消息就急着想去救人,但是每次都找不到,容易滋生失落和烦躁的情绪,这些情绪都要靠个人的意志去克服。”

王华强对四尺岩灯桩进行维修。

征战西沙,新征途的排头兵

在1~3年的时间去认识一个行业,了解行业基本情况,沉淀在行业3~5年后,大体熟悉这个行业,深入研究行业的运作思路,到了6~8年,能够充分摸透这个行业,储备足够的行业知识,成为这个行业的教师型人才。这是毕业前王华强的职业规划路线,无疑,他也正在自己设想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在肩负港珠澳大桥物理勘探、马航MH370搜救等一个个重任后,今年8月30日,王华强又踏上了新的征程。他和队员们积极响应南海航保中心“航保南进”战略,奔赴西沙去为当地测量岛礁环境,为当地一些岛屿设置港口和航道“出谋划策”,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海事测绘测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信息精要与海事扫描
浙江省第一测绘院
04 无人机测绘应用创新受青睐
无人机在地形测绘中的应用
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