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何以“积”“丰”

2016-10-20

科学生活 2016年9期
关键词:拐杖院士青年教师

他的名字让人联想起微积分,巧的是,他正是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的。但他与软件更有缘——他开创了软件理论的国际学派,他是程序统一理论的创立者,他是数据精化完备理论的奠基者,他还是可信软件设计理论与技术的开拓者。

作为著名计算机软件科学家,伺积丰是一个有着33 年党龄、51年教龄的老党员和老教师。年过七旬的他,至今仍奋斗在科研、教学第一线,他执著的科学精神,可信的人格力量,令人钦佩与鼓舞。

他总是说:“我这个人算不上聪明,唯一的决窍就是每天都不脱离专业工作。”

每天早上8:30,何院士都会准时来到他位于华东师大中北校区的研究室,一直工作到晚上6 点左右回家。大楼的门卫对这位院士印象很深,因为双休日他也经常来学校。即使大过年的,他也会打车来学校。 何院士身兼上海市科协副主席等多个职务,曾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等荣誉,两次荣获英国女王先进技术奖……说他各种荣誉等身丝毫不为过。

何院士在计算机软件理论与可信计算领域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2007 年,“可信软件基础研究”重大研究计划正式立项。何积丰作为首席科学家投身其中,领衔研发的可信软件成果已应用于航空、轨道交通等与安全攸关的领域。

在他看来,只有长期的“积”累,才能获得“丰”收的喜悦,正如他的名字一何积丰。

1965 年,何积丰从复旦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华东师范大学工作。

1972 年参与研制中国高校此前从未自主制造过国产计算机。上世纪80 年代,他被学校先后派往美国斯坦福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进修学习。

2001年,何积丰受命组建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 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十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软件学院由小变大,从成立时的5 人到目前百余人的规模;由弱变强,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已成为我国高校计算机领域名副其实的“领军团队”之一,列入上海市一流学科建设。目前已培养和汇聚了中国科学院院士2 名,千人计划教授3 名,国家杰青3 名,并且为社会培养软件工程高层次专业人才7000 余名。

何积丰阐释软件学院团队在短短15年里从零发展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团队的原因,“我们每个人每天工作8 小时,就算加班加点。能做的工作都是有限的。但是团队的力量是无限的。”“放假期间我们这里灯火通明。我们从来没有规定谁要加班,这种事情不需要明说。因为我们的教师认同这种文化,大家觉得,应该一起奋斗。”

积极探索和首创精神

华东师大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学院创造的“奇迹”,诠释着这个团队在学术共同体建设方面的积极探索和首创精神。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学院双管齐下,坚持既要把“大咖”请进来,也要全力培养团队的青年教师。除了将青年教师送出国培养,何积丰还利用教学研讨、项目讨论等形式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每当有青年教师入职,何积丰都会和他们沟通交流、一起制定发展规划。他还向学校提出了人才计划体制改革的设想,制订学院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方案和激励方案,为青年教师设立专门的帮扶基金,努力创造宽松、和谐的工作环境。

除了科研攻关、开拓创新,何积丰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教学生涯中,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强调教学与科研相长、科研反哺教学。他为全校本科生开设了第一门由院士独立主讲的通识教育课程 “计算机文化”。每次上课,教室里都是座无虚席,还时常挤满了其它专业前来旁听的学生;他给研究生上《程序统一理论》课,灵活且极具启发式的授课深受学生欢迎。“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何积丰经常思考的问题。

“创新实践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灵魂”。何积丰率先提出并实践软件人才的多元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并且在学院实行本科生导师制,让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人员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学院教师“白天进教室,晚上进实验室”,建立以学生自主管理为特点的实验室,教师实现核心工作时间坐班制,提供全方位指导。

正是这种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学院学生屡获佳绩,每年成功完成近200 多项创新项目。

心灵的“拐杖”

无论是对待事业还是家庭,在何积丰的身上,都体现出同一种有始有终、坚贞如一的执着。2005 年12 月,何积丰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他和失明妻子的爱情故事经媒体报道被众人知晓。他妻子已失明35 年。回顾长久的陪伴,妻子说,他是她的眼睛,更是她心灵的“拐杖”。

在科学和人生的道路上,何积丰的“执着”“可信”激励并温暖着后来者——他做出的非凡成绩,他执着的爱和勇气。其实,他不仅仅是他妻子心灵的“拐杖”,还是全体师生、全体党员的“拐杖”。

猜你喜欢

拐杖院士青年教师
追思本刊前主编茆智院士
院士寄语
院士寄语
如何指导青年教师上好一节数学达标课
青年教师如何做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院士速递
爷爷的多功能“拐杖”
不倒拐杖,让老人出行更方便
引导青年教师走专业化成长之路
多功能运动拐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