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术期刊可视化研究
——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为例

2016-10-20

科技传播 2016年18期
关键词:学术论文可视化学报

董 茜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学术期刊可视化研究
——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为例

董 茜

西南民族大学,四川成都 610041

随着人们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各级政府、官方和民间学术团体的广泛宣传,热爱和乐于接受知识的民众数量不断攀升,利用可视化手段将以文字叙述为主的学术论文进行改编与加工,挖掘论文的数据与核心论点,参考现阶段数据新闻的表现手段,设计出具有视觉美感的数据信息图,最大可能地消除学术论文的抽象化、枯燥化和高度专业化的弊端,提高学术期刊的传播范围与传播效果。

学术期刊;论文改编;信息图;可视化传播

学术期刊是学术成果展示的重要平台,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社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向导。然而学术期刊论文的专业性与抽象性使得学术论文的受众面仅限于学术圈内,其中一些优秀的学术论文会因为作者知名度较低、篇幅长、发表成本高,得不到有效的传播。受众面狭窄、晦涩难懂、传播成本高,极大地影响了学术期刊社会价值的发挥。

1 研究背景

信息可视化是“使用计算机支撑的、交互性的、对抽象数据的可视表示法,以增强人们对抽象信息的认知”。在中国知网搜索“可视化传播”关键字,截至2015年10月,在新闻传播学科领域共有相关论文3923篇,这些论文绝大多数集中在新闻报道手段和数据新闻的研究,其中一小 部分则是对研究成果的可视化分析,而对于学术期刊本身的传播少有学者关注。

有少数论文提出利用信息图提高期刊论文的传播力。学者郭柏寿《论科技论文的可视化发表与科技期刊的可视化出版》一文专门针对科技领域论文的可视化传播做了分析,提出了科技期刊论文应借鉴信息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进行期刊的出版与发表。但是内容局限于理工科科技类论文,媒介局限于传统印刷媒介和电子版期刊的发表与出版,需要更多的期刊版面来容纳信息图,会增加印刷与出版的成本,可操作性较差。

国外数据新闻的有效传播,为学术期刊可视化传播提供了参考基础。数据新闻中动态图表应用,就是将抽象的数据含义用丰富的可视化图表形式表现得更加具象,并通过动态的形式来反映这些数据发展变化的趋势。2012年5月,全球最大社交网站Facebook登陆纳斯达克,《纽约时代》数据可视化团队用作品“The Facebook offering: How It Compares”梳理出科技公司的一般发展规律,来理解Facebook IPO的前景,这个作品是一篇优秀的数据新闻报道,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项成功的社会科学研究,让人们对近几十年美国科技企业的发展情况一目了然。在新媒介环境下,对于学术期刊的可视化传播,仍然存在学术空白。随着中国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通过各级政府、官方和民间学术团体的广泛宣传,热爱和乐于接受知识的民众数量不断攀升,学术期刊的有效传播急需提上日程。

利用可视化手段将以文字叙述为主的学术论文进行改编与加工,挖掘论文的数据与核心论点,参考现阶段数据新闻的表现手段,设计出具有视觉美感的数据信息图,最大可 能地消除学术论文的抽象化、枯燥化和高度专业化的弊端,让无专业背景或专业背景不足的受众也能看得懂学术成果。

2 期刊论文的可视化传播

2.1利用数据信息图改编与呈现学术论文

利用数据信息图对期刊论文进行改编,需要选取适合可视化传播的学术论文,在宏观与微观上都能够实现较好的可视化改编。另外,不适合利用信息图改编的期刊论文需要进行一定的图片处理和重点提炼。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微信公众订阅号中,主要的传播形式是每月4次的精选论文推送和通过页面功能实现的全文浏览。在文章推送中,可以将数据信息图以长图形式进行传播;而页面功能中,可以对一整期的期刊进行全面的传播,用户既可以通过推送个别文章浏览,也可以通过页面模板对整月期刊进行浏览。

数据信息图的改编首先需要将论文的主要观点和数据进行提炼,其次是将这些关键点通过信息图的形式进行呈现,最终将关键点和论文的宏观进行结合,呈现出一幅完整的信息图。在纯文字的论文中,除了配图的普遍做法外,还需要将每段的中心论点进行字号和颜色上的区别处理,帮助用户进行重点阅读。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微信公众订阅号2015年12月4号推送的论文为例,在本期推送中,有1篇信息图改编呈现的可视化论文和另外3篇图文形式的论文。

好的信息图首先应该是能让读者一眼就能抓住核心信 息,并且印象深刻。而让核心信息突出方式就是不让无用的冗余信息干扰核心信息。如图1所示,《图说云南少数民族如何防灾减灾》改编自李永祥在该刊2015年10月发表的《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防灾减灾功能探讨》,改编的信息图中涵盖了论文中提到的所有民族传统知识与防灾减灾功能,并对这些民族传统知识配以地图上的分布示例和具体知识的图示。受众在读图时,可以宏观把握这些民族的分布和当地的地势特征,又能在这些地势特征上把握不同民族在不同地理环境上创造出的防灾减灾知识。

图1 《图说云南少数民族如何防灾减灾》部分内容截图

而在单纯为图文形式中,除了配以相关图片提高受众的阅读兴趣,还需要对文章具体内容进行观点提炼和字体、字号的区别处理。 在同期推送文章中,《道教服食食材与修仙层级关系探析》(图2、图3)先配以民族学人类学相关的图片,同时进行字体处理引导阅读,减轻读者在阅读长篇论文时的压力和乏味感。

图2 《道教服食食材与修仙层级关系探析》推送 内容截图

图3 《道教服食食材与修仙层级关系探析》引导阅读截图

2.2以社交媒体为传播渠道降低传播成本

信息图的改变是实现可视化的第一步,第二步则是将这些信息图有效地传递给受众。已有的研究中,科技期刊论文可借鉴信息图、知识图谱作为一种传播手段进行期刊的出版与发表,但是在内容和媒介上都有一定局限性,传统印刷媒介和电子 版期刊的发表与出版,需要更多的期刊版面来容纳信息图,部分信息图只能通过彩印才能达到预期的可视化效果,成本高且可操作性差。社交媒体中微信公众平台的推送功能和页面模板正好克服了这一局限性。

以《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微信公众订阅号为例,利用这一平台实现了学术期刊的快速传播。首先,微信公众平台的每一 期论文克服了纸质版时间周期长的局限,每一个月的期刊比纸质期刊提前一周左右推送至用户。其次,页面模板功能可以清晰地呈现每一期的目录和板块内容分类,并且实现了较好的交互性,如图4所示。信息图的改变是实现可视化的第一步,最终需要将这些效果图有效地传递给受众。

图4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全文阅读交互界面

在微信公众平台上,不需要纸质期刊出版的印刷费用,也不受纸质期刊的排版限制。长图的浏览形式更符合用户通过手机阅读的习惯,彩色的信息图可达到现较好的用户视觉效果,同时又不受纸质期刊的印刷限制,数据信息图的数量和色彩都可以自由地呈现给用户,有利于可视化期刊论文的传播。

2.3使用社交媒体提高用户反馈效果

在微信订阅号中,用户可以直接在每篇文章下的留言功能中对文章进行评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的用户多为学习阅读者和论文的作者,这一功能可以及时的将留言版下的评论反馈给作者,实现了作者与受众的互动,在交流互动中作者可以从留言中汲取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用户在公众订阅号上的留言对于学报的新媒体平台建设也具有重要作用。用户可以通过直接留言,对平台的功能设置,文章编排进行评价,后台编辑人员可以直接查看并通过受众的反馈及时地对平台进行调整和改进,对于新媒体时代下学术期刊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 结论

本研究通过在《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面)》的微信公众平台上与官方微博进行可视化传播具体实践,通过参考数据新闻的制作流程,对学术论文进行归纳、整理、改编,设计出可视化作品进行推广传播,为学术期刊的可视化传播提供一种实践参考。在新媒体技术支撑下的读图时代,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将学术论文所提炼改编而来的可视化信息图推广传播,可以极大地降低学术期刊可视化传播的成本。同时,高度互动性的社交媒体还能促成精英知识分子与普通知识分子的交流共享,学术界与社会民众的有效沟通,充分发挥学术成果的社会价值。本研究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可视化的改编作品由于人员有限其成果较少,有待进一步提高。

[1]覃爱媚.国内数据新闻可视化实践和发展趋势——以财新网“数字 说”为例[J].青年记者,2014,35:90-91.

[2]郭柏寿.论科技论文的可视化发表与科技期刊的可视化出版[J].编辑学报,2015(1):67-70.

[3]孔菁华.媒介融合下的“新闻可视化”——看数据新闻的应用与发展趋势[J].东南传播,2015(4):28-30.

[4]王秀丽,王天定.数据新闻可视化设计的反思与创新路径——以2014“数据新闻奖”作品为例[J].新闻界,2015(9):55-60.

[5]宋绍成,毕强,杨达.信息可视化的基本过程与主要研究领域[J].情报科学,2004(1):13-18.

[6]郎劲松,杨海.数据新闻:大数据时代新闻可视化传播的创新路径[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3):32-36.

G2

A

1674-6708(2016)171-0036-02

项目名称:西南民族大学2016年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6SP123。

董茜,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民族文化与新闻传播。

猜你喜欢

学术论文可视化学报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学术论文征集启示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学术论文征集启事
基于Power BI的油田注水运行动态分析与可视化展示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致敬学报40年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
学报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