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影响的研究进展

2016-10-19刘洋窦仁刚王业贵

文化产业 2016年6期
关键词:智力游戏幼儿

刘洋 窦仁刚 王业贵

摘 要:游戏是幼儿生活的主旋律,因此,游戏活动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对游戏研究的众多结果表明:游戏是幼儿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促进幼儿身体、心理、情感、智力等方面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游戏;幼儿;智力

一、相关概念界定

对于“游戏”一词的界说一向没有同一的标准,至今没有一个能够让大家所普遍认同的概念。

《现代汉语词典》将游戏定义为:①名词:娱乐活动,如溜冰,老鹰捉小鸡等。有些不是正式竞赛项目的体育活动也叫游戏。②动词:玩耍[1]。《体育大辞典》对游戏的解释为:游戏是体育游戏的一个分支,也属于一种文化娱乐活动。将游戏分为两类:一是智力游戏,二是体力游戏。前者包括看图填字游戏、数字游戏等,多数属于文化娱乐;后者是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可以分为活动性游戏和竞赛性游戏[2]。《辞海》中将游戏理解为:体育的重要手段之一,文化娱乐的一种,有智力的游戏,如剪纸、搭积木、玩拼图、填字等;有活动性游戏,如跳绳、拔河等;有竞技性游戏,如篮球、羽毛球、排球、网球等。游戏都是在有一定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开展的,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

从以上的解释来看,游戏的内在涵义非常丰富,相当一部分文体娱乐活动和体育竞赛活动都属于游戏活动。游戏的进行都是从各自的需求出发,并对游戏进行广泛的分类,通过自发组织和参与各种游戏,以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

有关幼儿的定义,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在幼儿年龄的界定上,对此也有分歧。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文学将幼儿的年龄界定为3-6岁,拐卖儿童的儿童年龄问题说将幼儿的年龄界定为1-6岁,我国国内立法《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幼儿是0-6岁的儿童。

关于智力的具体含义,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問题,至今没有形成一个能够让大家所广泛认同的统一标准。例如,在《心理学大词典》中,智力的定义为:智力也称智能[4]。在美国,斯腾伯格认为:智力的概念是一个非常难以捉摸的概念[5]。默菲等人也认为:“很难有一个人们共同认可的智力定义(即准确又实用)。因为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心理学家们从来没有提出一个公认的定义”[6]。

大多数外国专家认为,智力是一种特殊的能力,斯滕伯格认为智力是信息加工的能力;推孟认为智力是人脑对抽象思维的能力,一个人的智慧和他的抽象思维能力成正比;伯金汉和科尔文认为智力是一种学习的能力;桑代克提出“智力三因论”认为智力是由抽象智力、特定智力和社会智力组成的;平特纳和皮亚杰从生物学角度认为智力是适应生活和新的环境的能力,智力的本质是适应;迪尔本与亨曼认为智力是一种学习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获取和储存知识;吉尔福特认为智力结构应当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思考,而不是单纯的从一个或两个维度去思考。这些学者都是从外部行为的智慧中理解智力的涵义,只是停留在智力的构成因素、研究的结构来界定智力的概念,他们认为智力是一种具体的特殊的能力[7]。

国内众多的专家、学者对智力的理解定义也是不同的。朱智贤教授认为,智力是一种综合性的心理特征的认识[8]。吴福元教授将智力分为三个子结构,即遗传素质亚结构、动力亚结构和认知亚结构 [9]。想象力、感知力、记忆力、思维力、言语和操作能力组成智力,这是林学德关于智力的观点。燕国材认为智力是在人们接触并了解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所形成的关于某些方面稳定不变的心理特征的综合,这些稳定的心理特征综合在一起,能够有效地保证人们了解活动,这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观察、记忆、想象、思考和关注等五个成分[10]。

综上所述,针对中外心理学家关于智力的不同定义与争论,如何定义“智力”这一概念,将是一个无法回避并将长期探索的问题。正是由于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大局面的存在,才为探索“智力”这一概念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游戏研究现状

游戏是人类生存和生活的基本方式之一,游戏的更是儿童主要的生活方式。关于游戏的研究国内外都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一)国外游戏相关研究

经典游戏理论代表人物之一英国心理学家斯宾塞提出,生物都有维护自己生存的能力,身体健康的幼儿在维持正常生活外,尚有许多残剩的精力,剩余的精力就必须想办法通过其它方式把它消耗出去,游戏此时成为了消耗剩余精力的最好形式,剩余精力越多就会产生越多的游戏[11]。

认知动力游戏理论代表人物皮亚杰从认知的角度看,游戏是一个智力或认知活动的一个领域。他将游戏分为三大阶段:练习游戏,象征游戏和规则游戏,分别对应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12]。皮亚杰强调儿童游戏内容的选择应随着儿童的不同发展阶段特征而做出改变。在儿童发展的不同阶段,以及有更多机会提供的情况下,让孩子体验和探索,使他们有更多的经验和能力分析解决问题 [13]。

精神分析学派游戏理论代表人物之一埃里克森提出了“掌握论”,当自我与外在环境相互抵触时,认为游戏能够实现自我与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和谐,即能够保证身体发育和社会性发展两过程同时进行。他将游戏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一,0-1.5岁,亲子游戏时期;阶段二,1.5-3岁,练习性游戏时期;阶段三,3-6岁,角色扮演游戏时期。游戏在帮助儿童从一个阶段迈向另一个阶段的过程中,游戏着的儿童不断进入掌握的新阶段,从而促进儿童身体、心理的健康发展 [14]。

伯莱恩,哈特与埃利斯是游戏的觉醒寻求理论的代表人物。游戏的觉醒寻求理论以探讨游戏发生的生理机制与环境的影响为特色。这一理论认为儿童通过游戏来调节外部环境对他的刺激从而达到最佳觉醒的状态,其目的在于寻求适当的刺激 [15]。认为游戏是由于内部动机引起的,是因为身体需要寻求刺激,以维持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水平。所以说儿童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环境刺激不可过高也不可过低,要保持适当的刺激,因此儿童环境游戏的设置,要注意儿童游戏的合理性。

贝特森提出游戏的元交际理论,认为游戏是一种元交际过程。他指出游戏将人类所从事的表面活动与游戏实际所代表着的深层含义相联系,能够让参与游戏的游戏者们在表面活动与深层含义二者的联系中增进认识。在游戏的过程中,儿童必须明白两个不同层面的含义:一是角色在游戏中的意义,二是角色在真实生活中的意义。儿童在游戏的交流和操作过程中,学到的不是角色过程而是创造和再创造角色的过程。因此,在元交际的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游戏性,对于儿童的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16]。

从以上观点来看,国外的专家学者主要从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角度对儿童游戏进行描述和解释,深刻阐述了幼儿游戏对幼儿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国内游戏相关研究

20世纪20至30年代,对于游戏的研究,陈鹤琴老先生认为“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儿童进行游戏的原因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方面与儿童游戏的实力和动作技能的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与儿童好动的个性和游戏能给孩子以快乐高兴的感觉有关。陈鹤琴先生的幼儿游戏理论奠定了我国幼儿游戏的基础,对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世纪中期,我国的儿童游戏理论和幼儿教育的教育模式采取了苏联的模式。幼儿教育性的研究中,主要出现:强调游戏的社会性本质;强调成人教育影响;强调通过运用想象,扮演某一主题角色游戏和规则游戏作为参考来制定幼儿教学游戏等几种倾向。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由于某些原因,我国儿童游戏的理论研究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学者一方面广泛翻译世界各国儿童游戏理论著作,另一方面也进行自己的理论研究与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游戏的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全国幼儿与游戏研讨会”充分肯定游戏分类、游戏评价、游戏指导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幼儿园工作规程》也提出“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命题。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进一步明确规定了“游戏作为幼儿园基本活动”的重要思想。2004年“全国幼儿园游戏与课程、教学并系研讨会”分析、反思了当前幼儿园教育中的游戏,以及游戏与课程、教学之间的关系问题。

纵观我国游戏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游戏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同与重视。第二,游戏理论的建构初具规模,并且越来越完善。第三,由单纯的翻译外文文献到注重游戏的本土化研究。

三、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影响的研究现状

关于幼儿益智游戏研究既有理论方面的又有相关实验研究。王丽艳在《游戏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文中强调幼儿游戏活动是促进幼儿身体机能发育和早期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在游戏中应注重幼儿的智力和体力的均衡发展,两者之间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19]。熊英在《游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作用》一文中主要從游戏过程中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提出了启发、激活、应用教学对幼儿智力产生影响[20]。钟娟在《体育游戏对学龄前儿童智力的影响》通过理论分析了游戏对幼儿感知觉、幼儿记忆力,幼儿观察力、幼儿注意力方面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关于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也不少,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阐述了具体游戏、具体智力的发展影响研究。例如,朱安洲的《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的影响》,通过少儿武术游戏的干预,得出幼儿武术游戏对幼儿的智力的感知觉、记忆力、观察力、注意力方面有促进作用,总测说明幼儿武术游戏能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詹志茹的《体育游戏对小学生身体智力影响的实验研究》,通过实验干预,得出体育游戏能够较大提高小学生身体的灵活性,促进身体智力的发展;沈旭的《体育游戏对三年级小学生智力影响的研究》,通过一学期体育游戏的干预,得出体育游戏对三年级小学生的学习成绩的提高有积极的影响,对智力发展有显著作用。

游戏对幼儿智力发展影响的研究无论是理论上的还是实践上的都为儿童制定科学的游戏模式提供了借鉴。在幼儿中开展游戏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幼儿早期身心的健康发展,而且在幼儿的社会化过程中同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参考文献:

[1]陈萌生.体育大词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2]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詹志茹.体育游戏对小学生身体智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天津体育学院研究生部,2013.4.

[4]朱智贤.有关儿童智力发展的几个问题[J].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2.

[5]李丹.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296-317.

[6]燕国材.智力与学习[J].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2.

[7]朱莉娅.贝里蔓等著,陈萍,王茜译.发展心理学与你[D].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第96页.

[8]秦丽.幼儿园游戏本质的再认知从皮亚杰活动理论谈游戏活动的指导[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5,(2):第94页.

[9]PeterK.Smith,HelenCowie,MarkBlades.UnderstandingChildren'sDevelopment[M].Posts&TeleeomPress,2006:265-26.

[10]车文博主编.弗洛伊德主义论评[M].吉林教育出版社,1992,第1021-1022页.

[11]刘焱.儿童游戏的当代理论与研究[M].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第8页.

[12]华爱华.幼儿游戏理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第34页.

[13]张翠琴.陈鹤琴的“活教育”思想及其对当今幼儿教育的启示[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

[14]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J].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第198-200页.

[15]王丽艳.游戏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重要途径[J].赤峰学院学报,2006,22(4):135-136.

[16]熊英,赵永伟.游戏对幼儿智力开发的作用[J].孝感学院学报,2007,6(18):107-108.

猜你喜欢

智力游戏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幼儿优秀作品欣赏
优秀幼儿园亲子活动展
智力闯关
智力闯关
数独游戏
疯狂的游戏
爆笑游戏
第八章直接逃出游戏
欢乐智力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