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走于传染病世界的巾帼英雄
——记“最美医生”、解放军第302医院专家组组长陈菊梅教授

2016-10-19许方霄黄显斌洪建国

首都食品与医药 2016年11期
关键词:灾区传染病病人

●许方霄 黄显斌 洪建国/文

从风华正茂到耄耋之年,她挽救了无数位传染病患者,完成了多项疫情防治任务,扶植了多名传染病学专家,创造了我国传染病防治史上的多项奇迹。她是享誉国内外的传染病学专家,被原解放军总后勤部评为“一代名师”。为了表彰她半个多世纪以来在重肝临床第一线作出的突出贡献,在1500 多名知名肝病专家的联名推荐下,第三届全国重型肝病及人工肝血液净化学术年会授予她“特别贡献奖”。如今,91 岁高龄的她虽然身患帕金森病,却仍坚持出诊。她就是我国著名传染病专家、解放军第302 医院专家组组长、“最美医生”陈菊梅教授。

扎根于“病毒窝子”

1950 年,陈菊梅以优异的成绩从浙江医学院毕业,并被分配到上海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科工作,很快成为国内传染病领域的后起之秀。1954 年9 月,作为我国第一批传染病学留学生,陈菊梅赴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攻读传染病专业博士。留学期间,陈菊梅的理论学习、课题研究和临床工作都很出色,学习成绩全都是满分5 分。她的导师库斯科列娃曾风趣地说:“要是有6 分的话,我们可以给她都打6 分。” 凭着自己的刻苦努力和顽强拼搏,陈菊梅提前一年完成了留学任务。

精神和信仰才是可以穿透时空的力量,而这种穿透力也表现为那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的情结——要把国外最先进的知识和技术献给百废待兴的新中国。陈菊梅说:“一个人只有把自己的事业和祖国的事业联系起来才能有所进步,才能有所作为。”1958 年,陈菊梅从莫斯科毕业返回祖国,同时还带回了几百公斤的图书资料。1958 年12 月,陈菊梅调入解放军第302 医院。那时的302 医院周边是一片菜地,进了医院大门,只有几栋筒子楼,黑漆漆的走廊望不到头。

因为302 医院是传染病医院,这里的医护人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传染病患者,接触大量的传染性物品,随时都有可能被感染。这里常被人称作是“病毒窝子”,很多人路过医院都绕着走,如果没有敢于献身的果敢精神,很难在这里工作。然而,陈菊梅却毅然决然地将自己的人生坐标定格在了这里,而且决心在这里扎下根,一直坚持下去。

南方姑娘的“汉子”性格

陈菊梅出生于浙江天台,自幼受过良好的教育,早在孩提时代就以聪慧好学闻名乡里。在大多数人印象中,江南女子都柔情似水,温顺、娇弱。在陈菊梅身上,虽然能看到南方姑娘的性情温和,但也能看到令很多男人都自叹不如的坚毅。

1969 年,陈菊梅随医疗队去陕北黄龙县农村巡诊,由于当地条件简陋、没有麻醉师,为减轻病人手术时的痛苦,医疗队决定采用“硬膜外麻醉法”。但为确保病人安全,在采用新方法之前必须得有人先试一试。就在医疗队为试验人选而纠结的时候,陈菊梅抢着说:“你们还年轻,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我有家有子女的,没啥牵挂了,让我来吧!”为了确保试验顺利进行,试验前,陈菊梅鼓励操作者不用担心,大胆试验,但即便如此,在初次试验时,操作者仍由于紧张而出现失误,穿透了“硬膜”,致使陈菊梅晕倒。令所有人意外的是,在稍微清醒后,陈菊梅又跑来和大家一起总结经验,直到医疗队成功掌握了这种麻醉方法。

从黄龙县返回后,陈菊梅就患了扁桃体炎,随后又因抢救乙脑患儿而不幸被乙型链球菌感染,全身浮肿,“下巴肿到脖子下面”。屋漏偏逢连阴雨,因积劳成疾,陈菊梅又患了肾小球肾炎。按道理讲,此时陈菊梅理所应当可以请假在家好好休养,但此时正是陈菊梅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的关键时刻。一边是如山的使命,一边是“革命的本钱”,孰轻孰重?经过再三考虑和反复权衡,陈菊梅便开始打起自己身体的主意。“只有去除可能引发炎症的病灶,疾病才能不再发作。扁桃体炎好办,摘掉扁桃体之后就好了,但肾炎很麻烦,一累就犯。”陈菊梅说,为了避免肾炎给自己“找麻烦”,她索性割掉了阑尾。但好景不长,几个月之后,陈菊梅肾炎又犯了。陈菊梅眉头一皱,仔细思考着:“还有什么病灶可能引起肾炎呢?对了,牙齿!”于是,当时年仅47 岁的陈菊梅硬是忍着痛,分三次把满口洁白的牙齿一颗不剩地全拔光了。

“该休息就得休息,光这样不要命地干工作,你得摘掉多少器官啊?”家人心疼地说。“如果能摘掉我国‘肝炎大国’的帽子,即使摘掉我身上的全部器官也值得!”陈菊梅斩钉截铁地说。对于陈菊梅的个性,老伴陈国仕评价说:“她这个人啊,比男同志还男同志。”

登上肝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峰

20 世纪70 年代,为攻克“乙肝病人转氨酶居高不下”这一临床难题,陈菊梅苦苦寻找着降酶药物。她先从上千份病历中筛选出特殊病历搞研究,无奈这条路却走不通;接着陈菊梅又对出院患者进行信件随访,结果也杳无音信;后来又辗转多家医院咨询办法,但效果仍不理想。直到一次偶然的对话才使陈菊梅打开了困局。

一位先后7 次住院的老人引起了陈菊梅的注意。“以前您的转氨酶多次升高,都是吃什么药降下来的?”陈菊梅问这位老人。“每次转氨酶波动时,睡眠都不好,我只能靠安眠药入睡。”这句看起来平常到不能再平常话却使陈菊梅眼前一亮,她立刻意识到,安眠药中可能含有降酶成分。随后,陈菊梅便一刻不停地对这种安眠药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结果令陈菊梅欣喜若狂。她发现,安眠药中起到降酶作用的成分竟是五味子。经过8 年的艰苦探索,陈菊梅终于研究确定了五味子降转氨酶的有效部位,成为我国发现并应用五味子成功降酶的第一人。随后,在陈菊梅的主持下,302 医院分别研制了“肝得安”1 号蜜丸至9 号滴丸,并在此基础上相继衍生出“六味五灵片”等50 多种国家级降酶药物,研制出国内第一个抗肝纤维化新药“复方鳖甲软肝片”等10 余种国家级传染病治疗新药,在肝病临床救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造福了无数肝病患者。

“七五”期间,我国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死率高达85%以上,为了降低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国家把这一重大课题交给了302 医院。面对这个烫手的山芋,大家面面相觑,没人敢牵这个头。“人生中能担此重任是莫大的光荣,我来!”听到陈菊梅坚定的话语,院领导总算松了口气,说:“那就把降低10%的病死率作为目标吧,大家看怎么样?”10%!大家的心又提了起来,这意味着每年要让近万名重型病毒性肝炎病人活下来啊!“我们力争把病死率降低20%~30%!”陈菊梅的话让大家震惊了,许多人认为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说实话,陈菊梅心里比谁都清楚,要兑现自己立下的“军令状”,其难度可想而知,但她相信这个目标一定可以实现,因为她的心间时刻充盈着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为了攻克这个“堡垒”,陈菊梅带领协作组在国内首先提出了各型重型肝炎三级临床诊断标准和临床分期标准。随后,她又带领攻关协作组,对中医治疗“慢重肝”的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率先提出了中西医结合治疗“慢重肝”的崭新模式,确立了早期诊断、中西医辨证施治、用药加减和及时处理、预防合并症等方法体系,并在临床实践中形成了一套中西医结合诊断、治疗的方案。仅仅几年后,陈菊梅科研团队创造了一个奇迹——我国“慢重肝”患者的病死率由过去的85%降到38%,整整降低了47 个百分点!

面对各方赞誉,陈菊梅并没有放慢前进的脚步,而是一次又一次爆发出创新的活力。她提出用乙肝抗病毒疗法治疗“慢重肝”、肝衰竭病人等方法,使患者的生存率提高了20%;她主导引进人工肝技术,使肝衰竭患者的死亡率降低了20%……这些成就使陈菊梅当之无愧地站在了国内传染病、肝病防治领域的最高峰!

患者就是自己的亲人

在陈菊梅的诊室里,经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幕:当传染病病人有意愿同陈菊梅握手时,陈菊梅都会主动站起来与病人热情握手。陈菊梅说,对自己而言,这是个简单的动作,但对病人来说,这个动作传递的却是鼓励和信心。但问题是,陈菊梅面对的病人不是普通病人,面对可能发生的危险,难道她不怕吗?“对病人我从来没有怕的感觉。如果连我们都怕,那么病人就更怕了。换位思考,如果躺在病床上的人是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你会怎样?把他们当成自己的亲人,就什么都不怕了。”陈菊梅和蔼地说。

几年前,杜某被查出患有肝炎后,村里人怕被传染都和他疏远起来,连家人吃饭也实行了“分餐制”,这让杜某很伤心。来找陈菊梅就诊的那天,杜某看到慈祥的陈菊梅后,就很礼貌地想与陈菊梅握手,但可能突然意识到自己是个传染病病人,又迅速将手缩了回去。就在这时,杜某发现陈菊梅正冲他点点头,笑了笑,一双伸出的手已经等在那里……一股暖流从杜某心底翻滚开来,他激动地再次伸出双手,紧紧握住了眼前那一双温暖的手。

▲陈菊梅教授(左一)带领医护人员查房

▲2008 年汶川抗震救灾时,陈菊梅教授(左一)来到灾区一线

▲患者给陈菊梅教授(中)赠送锦旗

我也是一名战士

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灾区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陈菊梅的心。危难时刻,哪怕是九死一生的绝境,为了灾区群众的生命,陈菊梅义无返顾地向前挺进;关键时刻,即便是极度危险的任务,为了救灾部队的健康,陈菊梅也会依然无所畏惧地冲锋在前。“防疫情就是保生命,防疫力就是战斗力”,陈菊梅深知这一点,所以,即便当时已经83 岁高龄,陈菊梅仍然向医院党委提出申请,要到抗震救灾一线。面对亲人和同事的劝阻,她执意说:“我同传染病打了一辈子交道,有着丰富的防疫工作经验。我身体还行,必须到前线去,到灾区群众和救灾部队中去!”

陈菊梅的到来,令灾区群众和救灾官兵非常感动。“我和你们一样,都是来战斗的,虽然83 岁了,但我也是一名战士!”望着灾区的废墟,陈菊梅痛心不已。那些日子里,她顶着高温酷暑,冒着余震频发的危险,拄着木棍,一路查看,一路商讨,一路指导,走遍了北川、什邡、绵竹等重灾区,出现在北川县城、擂鼓镇、汉旺镇等废墟现场,查看部队营区、灾民安置点和消杀作业现场,对水源卫生监督、环境卫生监测、卫生防疫机制和环境消毒等进行了全面评估,为防疫工作“把脉问诊”。此外,陈菊梅还对灾后可能发生的疫病进行科学预测和客观分析,提出了“完善监测体系、突出防疫重点、实施科学防疫”三项重要的防控建议,并主持编写了《地震灾区医院院内感染预防指南》、《地震灾后传染病防治手册》等书籍,下发到灾区医疗队、救灾官兵和受灾群众手中,为指导灾区疫病防治发挥了重要作用。

生活中的贤妻良母

工作中的陈菊梅有“铁人”般的坚毅和刚强,但生活中的她却具备了我国女性的传统美德——温柔贤淑。陈菊梅的丈夫陈国仕是我国著名的蜱媒病自然疫源学专家,他与陈菊梅在苏联留学时相识相爱,至今已共同走过了近60 个春秋。

陈国仕也是个“工作狂”,年轻时,每年出差都在半年以上。于是,照顾家庭的担子就落到了陈菊梅的肩上。她白天不知疲倦地忙工作,稍微有点空闲,就抓紧看看业务书籍,回到家就尽好做母亲的义务,照看好两个孩子。每次到病房值夜班前,陈菊梅就在家定好闹钟,以便第二天准时叫醒孩子。不管多忙,陈菊梅都坚持给陈国仕写信。为了让丈夫安心工作,陈菊梅在信中向来只报喜不报忧:抢救病人时不幸被感染,全身浮肿,没有告诉他;受到“文革”冲击,忍辱负重,也没有告诉他。“这辈子,我最亏欠的就是她。”陈国仕用手指指老伴说:“我过去常年在外工作,家里也没怎么帮上忙,对我在家务工作方面的失职,她给了我太多的谅解和包容,因此我们家总是温馨和谐的。”突然,陈国仕冒出一句:“我跟你们说,娶个好医生当媳妇,老好了!”原来陈国仕在2006 年患上了国内罕见的冷球蛋白血液病,当时已经81 岁的陈菊梅就天天坐在电脑前浏览国外文献索引,终于发现了一种特效药物。“现在我全好了,是老伴救了我的命。”陈国仕乐呵呵地说。

两位老人的晚年生活美满幸福。工作之余,陈菊梅喜欢听京剧,也爱看《神探狄仁杰》等侦探推理或武侠动作片。为了不影响陈菊梅看电视,让她在工作之余得到放松,陈国仕都会贴心地悄悄躲进卧室听收音机。2009 年,陈菊梅患上了帕金森病,走路不大稳当,于是,陈国仕养成了一个习惯,只要陈菊梅回到家,她走到哪儿,自己就跟到哪儿。陈国仕说:“她性格向来独立,自己能做的就不会麻烦别人,即使现在身体不好,也从来不会主动叫我。但我得跟着她,这样她就不会摔跤了。”

67 年前,陈菊梅走进了传染病世界,到今天也没有离开这个不见硝烟的战场。她如同秋天的菊花,任凭西风飒飒,依然散发幽幽清香;宛若冬日的梅花,尽管霜雪肆虐,依然开出美丽花朵。67 年,她忘记了时间,但时间却留下了她的痕迹,她如同秋菊冬梅,惊艳了岁月,渲染了年华……

猜你喜欢

灾区传染病病人
《传染病信息》简介
传染病的预防
谁是病人
50万升汽柴油保供河南灾区
安庆石化:驰援灾区显担当
3种传染病出没 春天要格外提防
呼吸道传染病为何冬春多发
病人膏育
我帮病人“走后门”
医生,你怎样面对生命垂危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