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纬线上织人生
——记第五代宫毯技艺传承人、北京市劳动模范王国英

2016-10-19李盛

工会博览 2016年27期
关键词:金箔王国编织

□本刊记者 李盛

经纬线上织人生
——记第五代宫毯技艺传承人、北京市劳动模范王国英

□本刊记者 李盛

北京流传着这样一个顺口溜:南北一条中轴线,四方对称布局严,外城内城加皇城,城城围着紫禁城。这个顺口溜说的是故宫,当然没错;然而,在北京地毯行业,大家都知道它指的是宫毯。

北六环外,顺义区仁和镇北环路上,有一处红色大门的园区,这里就是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进入园区,左手边的一座二层灰色小楼,便是宫毯的织造车间。在这里记者见到了第五代宫毯技艺传承人、北京市劳动模范王国英。

宫毯东方艺术的代表

“我们的前身是北京地毯五厂,前两年北京华方投资有限公司和北京地毯五厂在顺义区一起建立了北京华方地毯艺术有限公司,希望通过这样的生产性保护,北京宫毯这门手艺能代代相传。”王国英告诉记者,宫毯自元代起就成为皇宫的御用品,2008年被列入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又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手工织毯制作工艺考究,以工艺精细、样式美观、图案多彩、色调素雅而驰名世界,被西方人称为“东方艺术的代表”。

王国英说:“宫毯最早来自高寒地区国家的进贡。慢慢地,中国也学会了编织。”清朝败落后,这些宫毯手工艺者为了谋生便在北京开起了地毯店。据介绍,宫毯织造主要是三大工序:前期准备、织毯成型、美化整理。前期准备又分图案设计、放大样、选毛、纺纱、染色;织毯成型分为毛纱组色、上经、绽经、打底子、画样子、织等等。经线分为前后两层,编织者用毛线在前后两根经线上编织出八字扣,毛线留出一定长度割断,反复这个编织过程;而编织工作完成之后,还需要美化整理,分为平、片、洗、整、修等,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步骤就“平”。王国英称这个步骤叫“平活”,就是用剪子把毯子表面弄平,一些图案边缘的立体效果,也是通过这个步骤剪出来的。

在师傅康玉生的指导下织造宫毯

在织造车间,王国英指着正在织造的宫毯告诉记者:“你看,像这样一块儿5英尺乘8英尺的宫毯,仅仅织造的过程就需要两名工人织造一年多的时间。我们用的这些线团并不是平日织毛衣用的羊毛线,而是羊毛纱。宫毯和“盘金毯”的主要原料都是羊毛纱,而“盘金毯”是宫毯中的极品,织造时需要在地毯的正面盘金,背面盘金丝,金镶丝缠,所以格外富丽堂皇,织造过程也更加耗时。”据王国英介绍,“盘金毯”所用的金线是用金箔捻出来的,由于黄金较易折断,所以金线用黄色的线做芯用金箔包上外皮。织“盘金毯”,先要把一两的黄金捶打成将近一亩地那么大,再切割成韭菜叶那么宽的金箔,手工缠到毛线或丝线上,然后再进行手工织作。以“盛世九龙图”为例,粗算就要用约1万米的金线。

站在亲手复活的“盘金毯”前

首块研发成功的“盘金毯”试验品——夔龙

历时三年复活“盘金毯”

宫毯在流入民间之后,百姓在使用时也是有非常严格要求的。一些专属的花色、图案、用料,仍然是皇家专属使用的,因此也导致一些精细的编织技艺很难广泛流传开来,比如,“盘金毯”的编制技术。由于盘金丝毯工艺复杂,用料昂贵,曾经一度失传。

2003年,在专家带领下,北京地毯五厂成立了“盘金毯”抢救小组,王国英和她的师傅康玉生就是小组成员。她骄傲地说:“恢复后的第一块儿‘盘金毯’——‘盛世九龙图’,就是我织出来的。”

据王国英介绍,“盘金毯”多出自新疆的维吾尔族工匠之手。他们善于用丝线编织出密度很高的地毯,而且还用金银线与丝线合织出华丽的“盘金毯”。“盘金毯”用金为98库金,纯度相当高,金的颜色饱满柔和,能够完美衬托纹样。外边用金为74大赤金,色浅且亮,在毯面周围形成亮点,使整幅地毯显得很精神。

在得知故宫里有保存完整的“盘金毯”后,抢救小组的部分成员来到故宫,“当时我们在地库里,看到了国宝真容,是两件馆藏珍品——乾隆年间的‘莲花牡丹纹盘金毯’、‘栽绒盘金银线玉堂富贵壁毯’。由于是国宝,我们不能带回来,只能在那里研究。就为了看它到底是怎么织的,他们还给我们把高倍显微镜都拿出来了。我们反复考量,看它的工艺、编织技法、制作方式,然后一起商量、讨论。”王国英说,“经过反复试验,耗时近三年,终于将第一块‘盘金毯’制作出来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并不简单。在试织阶段,王国英发现盘金地毯图案细腻、编织手法复杂、转翻的次数比较多,织造过程中存在很大困难。为了破解技术难题和降低编织难度以及不影响工作进度,她除了白天在单位机梁上研究“盘金毯”织造技艺,下班后还要把图案和点头纸拿回家,在家细细研究图案及点头,第二天再将点好头的图案拿到单位继续织造。由于长时间坐着工作,没有及时活动和得不到休息,王国英患上严重的腰椎劳损疾病。当腰椎劳损疼痛难忍时,她就把热水袋绑在腰间后继续带病工作。

天有不测风云。就在“盘金毯”织造技艺研发到一半的时候,王国英的老父亲病重住进了医院。尽忠还是尽孝?两难择一的难题摆在她的面前,但她深刻地意识到,两者缺一不可。于是,晚上她和姊妹们换班陪伴在打着点滴的父亲身边,累了就趴在老父亲的床边睡一会,一早又出现在岗位上继续研发工作。遗憾的是,经过她和家人的努力老父亲还是故去了,安葬了老人,她便马上投入到拯救“盘金毯”织造技艺工作中。

为了能按时完成抢救“盘金毯”织造技艺这项任务,王国英付出了超常劳动。在研制过程中,她没有完整休息过一个假期,经常加班加点连续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儿子临近中考她也无暇顾及,终于完成了抢救“盘金毯”织造技艺的任务。

值得一提的是,地毯五厂在拯救“盘金毯”的过程中,还救活了另外一个非遗项目,那就是金箔线制作技艺。王国英透露:“因为盘金丝毯需要纯度很高的金箔线,但因为没有人编织盘金丝毯,所以金箔线也渐渐少了。我们找到南京金箔厂,他们专门把厂里的老师傅请回来做的。现在他们那个技艺也单独是个非遗项目了。”

在博览会上为观众讲解宫毯织造技艺

见证地毯行业的兴衰

由于生产周期长、用料珍贵,而且受到技艺限制无法实现大规模生产,宫毯并不适合走大众路线,“目前我们的产品基本都是参加国内外的各类展会,期望由收藏家收藏。”王国英说,“每次展会,各国的收藏家都是大加赞赏,赞赏这项来自中国北京的传统技艺。”

49岁的王国英可以说是见证了地毯行业的兴衰。1980年,她进入技校学习织造地毯。那个时候,正是北京地毯行业的全盛时期。当时成立的北京地毯公司下设11个加工厂,职工多达五千人。但也就在这一时期,机织地毯开始大量出现,全手工制作的宫毯受到很大影响。之后,北京原有的8家国营地毯厂纷纷倒闭,只剩一家老厂——北京地毯五厂,还苦苦坚守。能够编织手工地毯的技师大量流失,当年同一级的100多个同学中,如今坚守在地毯行业的,算上王国英在内仅有4人。“制作周期长,制作工艺复杂、制作过程枯燥……真正能踏实下来学习织造的年轻人寥寥无几。”

谈及当下经常提到的工匠精神,王国英表示,“工匠精神”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作为一名还奋斗在一线的手艺人,她备受鼓舞。在她看来,工匠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一个人默默地去耕耘着自己最擅长的领域的一件事儿,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必定会有回报。如今,王国英除了不断在作品上创新,她还打算多带一些徒弟,让真正爱这门手艺的人未来能接过接力棒。

猜你喜欢

金箔王国编织
体验编织的乐趣
地下王国
逃离鼠王国
竹自清高,编织美好
铁镍合金箔在碳纤维复合材料中的应用
建立新王国
蓝靛金箔,历久弥珍(中国画)
度假吧!带上你的编织鞋包
金眼睛
快乐是用来编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