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心理学视角下

2016-10-18李朝辉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摘 要: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为了自由》小说人物形象体系的构建以及主要特征和意义。《为了自由》人物结构模式打破了以往阿拉伯小说单线连环的单元平面式结构,代之以纵横交织的立体网络状结构。小说以埃及人民反英斗争的大背景为经,以塔希尔一家及两个儿子的感情发展经历为纬,构建情节,安排人物。形成了一个以易卜拉辛和穆赫辛为核心的立体交叉而又自成体系的多重人物形象系列,主要包括清闲派、间谍派、军官派和市井派。

关键词:文学心理;人物形象体系;结构模式

作者简介:李朝辉(1986-),男,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大学东语学院阿拉伯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阿拉伯语语言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1

本文的理论视角是文化心理学,小说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纳赛尔总统的一篇故事梗概,以英国入侵埃及失败为大背景,以拉希德小镇的反英事迹为缩影,结构层层铺设,情节扑朔迷离。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上至军官帕夏,下至市井游民,无不以其鲜明的个性活现于读者面前。前人在分析作品人物时,多侧重于单一的艺术形象分析或多文本比较分析,未能予一于众形成整个人物体系从宏观上进行把握,本文运用文化心理学原理,将《为了自由》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分成清闲派、间谍派、军官派和市井派四大体系加以研究,对作者的文化心理进行探索,尝试分析其形成因素,并揭示其个人文化心理在文本创作过程中起到的操控作用。

一、清闲派

《为了自由》主要以塔希尔家庭为中心,以两个儿子的感情发展为主线,“清闲派”构成了作品形象体系的核心层。在这个层圈里,聚集了以易卜拉欣为代表的直线救国派,以穆赫辛为代表的曲线救国派,以谢赫阿里为代表的文艺救国派和以努尔丁为代表的贵族不作为派。这是一个以忠、勇、奸、佞为性格主体的青年团体,所谓“清闲派”只是当地人对贵族子弟作风的一种误解,因为恰恰是这些人中的部分人带动了当地反英起义的思潮。作者重点刻画了两大派系:

直线救国派 易卜拉欣。作为曾参加过反法战争的年轻一代,作者从明面直写其英勇善战、爱憎分明,从小在战争混乱的环境中长大,使其心理对殖民统治者的残忍恨之入骨,思想也渐次觉醒。

曲线救国派 穆赫辛。穆赫辛(蒙面侠)作为小说的主要人物首先登场,父亲眼中的他“太孩子气”,哥哥眼中的他“玩世不恭”,但是作者却在小说的最后才向我们摊牌,这个看上去孩子气的人却是救民于水火的侠客。小说中蒙面侠的几次出场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从暗面描写了一个足智多谋,勇敢无畏的年轻人,在敌人面前奋勇杀敌,赶走麦马利可分子,拦截关键性的间谍情报,在爱情面前,大胆的追求自己的爱情。

二、间谍派

《为了自由》里的人物世界,尽管纷繁复杂,但作者所刻画的反面人物大都是外族人,异教徒。头号间谍人物格坦帕夏不但是个亚美尼亚人,而且还是个奴仆,这种低水准的出身决定了其行为模式的低姿态。弑主夺妻,为财不惜隐姓埋名多年,勾结英军,甚至把自己养育多年的养女作为间谍筹码嫁给易卜拉辛。现实的外族人和奴仆地位所构成的人格体系,形成了其思想性格的扭曲性,视财如命,唯利是图。同时我们发现小说另一个反面人物穆萨·马拉提是一个以色列人,守城卫队将领拉金·埃加是土耳其人,这些人作为勾结外敌的间谍,出卖情报,收受贿赂,他们希望战争越久越好,以便从中牟利,可见他们眼里只有利益,没有对这片土地的一丝爱恋,也无法体会外敌入侵,祖国遭受践踏的耻辱感。

人类学家希维德尔认为,文化心理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研究目的是寻求包括在文化价值、文化观念、理论观念里的心理。作者对这一排人物可谓憎恶至极,对你描写自然毫不留情,将其丑恶贪婪的嘴脸刻画的深刻逼真,为其安排的结局也使人大快朵颐。

三、军官派和市井派

《为了自由》真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拉金·埃加领导的土耳其禁卫军在受到了英军的贿赂之后不但不战而逃,而且还打算在英军遇到麻烦的时候,为你打开城堡的通路,以便英军可以长驱直入。与之相反市井群众的反映确是尽管手无寸铁,也必须守护自己的家园,他们已不甘忍受屈辱和压迫,自由意识已经觉醒,在易卜拉辛的带领下,守卫拉希德城。

作者在作品中对当时的政治环境也予以抨击,表现了其崇尚自由和反抗外悔的精神,这无疑和他性格中敢于批判的特点相吻合。作品也从侧面激起了对埃及社会和人民意识深刻的探讨和思考。作者的文化心理分析其实就是其对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接受心理分析,作品中大多反面角色都赋予了外族形象,对他们的抨击和批判也是毫不留情、深刻尖锐的,但这不代表他是彻底反对异域文化的,他对异域文化应该说是批判性的接受,主张通过斗争和反抗,努力探索民众独立解放的道路。

四、结语

本文从清闲派、间谍派、军官派和市井派四个方面,以文学心理学为视角粗略地分析了《为了自由》人物形象体系的构造,小说中许许多多的个性人物构成了一个极其复杂、立体交叉的社会关系网络,作者通过从以明暗两面塑造两个主人公为核心的人物形象体系,相当全面深刻的描写了人民群众抗击英军的豪情壮举,揭露批判了反战派和内奸的卑劣行径以及其必自食恶果,真实地再现了那一时期埃及社会的形形色色。作者的文化心理反映在创作语言上,通过对作品主人公的描写和故事的叙述表现出来,文化心理融合了结构主义的观点,即承认成分分析法对意义分析的作用,又要对文本语言进行以心理语言为轴心和主导的语义、逻辑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