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卡夫卡《城堡》中重生的K的斗争与绝望

2016-10-18付鹏飞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克拉姆马斯洛卡夫卡

作者简介:付鹏飞(1992-),男,汉族,河南舞钢人,郑州大学文学院2015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典文献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2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关于行为科学的一项重要理论成果,是世界著名心理学家美国人亚伯拉罕马斯洛在1943年发表的论文《人类激励理论》中提出的。他把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由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需求已可以看做人类的一种普遍追求,决定了人们对现实人生的满意程度。[1]

卡夫卡[2]有三部长篇小说,按写作的时间顺序分别是《美国》、《审判》、《城堡》,其中《美国》又翻译为《失踪者》,《审判》又翻译为《诉讼》。主人公分别为卡尔罗斯,约瑟夫K,土地测量员K,因其具有共同的特质特共取其名字的首字母,以大写K代称男主人公。以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定义K的人生追求的话,可以说他一项也未曾真正拥有过,他一生都处于不断的挣扎与斗争中,注定的悲剧使一种悲观的心态与绝望意识在其成长中不断闪现。《失踪者》、《审判》、《城堡》这三部小说是连续性、成长性的探索小说。其中渗透了主人公一生中与命运的斗争与挣扎及毫无希望的绝望,可看到其闪现与本文中的悲观心态。《城堡》中的K形象更加带有悲情色彩。

放弃一切远离故土重新起程对于K来说无疑是一次重生,此刻他终于发现了人生困境的根源,即来自于命运的城堡的重压。他发现人们根本无法对其进行反抗,只有寄希望于努力成为其中的一员。于是重生的K再次调动了他的所有潜能与智慧,不再是盲目的对抗,只是为了接近城堡直至成为其中的一员而奋斗。其实发现了命运奥秘的K本来是有机会成为城堡一员的,可是他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性情有追求的人,却难以像克拉姆一样尸位素餐,摆设一样坐享其成。这就注定了K难以成为城堡的一员,甚至永远找不到他所期待的城堡。

重生的K是理智的,他已看透了城堡的某些运行规则,于是他宣称自己是城堡所聘的土地测量员。他虽然没有城堡的聘书,也没有任何工具,但却使得城堡虽不想承认却也不能否认。从村长的回答可以看到城堡工作的漏洞。“像在伯爵大人这样一个庞大的政府机关里,可能偶尔发生这一个部门制定这件事,另一部门制定那件事,而互相不了解对方的情况,尽管最高统治当局是那么绝对地卓有成效,但是由于它的性质使然,处理事情往往为时过晚,因此就常常会出现一些细小的差错。”[3]因为城堡是高高在上的,它的具体事务根本不需要什么具体详尽的书面材料或证明,那些只是它的衍生物品,如村长所整理的文件与记录,与律师法官一样毫无价值。所以城堡不需要这些,它只要有绝对的权威与执行力即可。因此K所制造的矛盾,让城堡方面无法自圆其说,只得承认了K的存在并派了两个助手跟随。“这么说,城堡已经承认他是一个土地测量员啦。从这一方面来说,这样对他是不利的,因为这意味着,关于他的情况,城堡已经得到了详细的报告,估计到了一切可能发生的情况,因此,含着微笑接受了这样的挑衅。可是从另一方面说,这对他很有利,因为假使他的解释是对的,那么他们就是低估了他的力量,他也就可以有比之于自己所敢于想望的更多的行动自由。”[4]由此可见,K是决心要为进入城堡而抗争了。他知道城堡方面已知道他假冒土地测量员的事情了,他也知道这又是他们无法否认的。只要他们承认了,他便踏入了走向成功的第一步。而且从他们的对话,我们知道,对于K的两个助手,他们同样只是城堡的附属品。他们只是听从城堡的派遣来到了K的身边,由他指挥。而对于具体要会什么,要做什么,他们是毫不知情也毫不关心。同样,也从侧面说明他们并不是土地测量员的真正助手。再看下城堡方面的表态,城堡的人告诉助手们不懂得测量不是主要问题,假使需要的话,K会教他们。而他们主要的任务是要使K快活一些,让他不要把什么事情都看得太认真了。在这里,我们可以真正洞悉城堡方面的意图。它只是按照城堡的运行规则派出了两个助手,补上这个因为K的到来而出现的漏洞,只是为了维护城堡的规则与权威,而勉强赋予K一定的与城堡有关的身份地位而已。其实,此时的K已经等同于城堡的一员了。城堡内的代表官员克拉姆,身边有一个忠诚的信差巴西巴斯为其服务,他以传递克拉姆的信件为生,对其十分忠诚。同时弗利达作为克拉姆的情人更是众人皆知,克拉姆对此毫不避讳。甚至对于后来K的插足也毫不在意,可见克拉姆是麻木无情的。对于K,他的身边同样有两个忠诚的仆人,一个忠实的信差,甚至和克拉姆共有同一情人,同样地受人拥护令人敬畏。只是,相对于克拉姆的麻木机械无情,K则感觉在仆人身边失去了自由、隐私,不允许别人共享情人。他不能做到麻木无视一切,最后他赶走了仆人,离开了弗利达。于是,他也就逐渐偏离了城堡,越离越远。终于K再也难以成为城堡中的一员,在人世间陷入了不停的探索与迷茫之中。在这场对峙中,K完全处于弱势。日常生活被这孤立单薄的抗争所毁,而他的理想处境,如前所述,如果不被人过早发现举报的话(而这是不可能的),可以以一名手艺灵巧、诚实可靠的劳动者隐居乡间,作一名“隐身斗士”,“变形超人”。而这个巧妙的理想的实现的可能性又何其渺小呢?试问如何隐身,如何变形?示弱,装傻,佯败,作癜,作老好人,作孺子牛(只干活而不争取利益),一切招数只能是设法改造自身为奴隶、顺民而已。只是对比堕落的奴隶,不扭曲自己的内心良知罢了。所以,K的艰难斗争之路,也许是唯一的正道。代价是他自己的正常生活,特别是他的爱情从此失去安身之地。

在卡夫卡三部长篇小说中,卡夫卡化身为K对人生进行了一次完整推断与探索。他的人生中弥漫着浓重的悲观色彩,年少时,面对困境是无力挣扎只能被动承受,接受磨难的洗礼。长大后,面对复杂的不公平的社会制度与生存规律,一个人的反抗与挣扎又显得那样无力,充满了挫败感,他难以挑战这样的社会秩序。当他世事洞明之后,想要挑战命运或直接成为命运的掌控者与缔造者,却发现需要放弃一些在成长中所一直坚持和拥有的东西(而那恰恰又是他所珍惜的),直至成为规则与秩序的同化者或成为其一部分,而这却与其本性相冲突。可以看出自始至终在主人公K的人生追求上,在他身上都带着浓重的悲观心态。

注释:

[1](美)亚伯拉罕·马斯洛,人类激励理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43.

[2]弗朗茨·卡夫卡(Franz Kafka,1883-1924),20世纪奥地利德语小说家,犹太人。生于捷克首府布拉格,爱好文学、戏剧,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

[3]李忠敏.《超越巴别塔与虚己的启示——对卡夫卡〈审判〉的解析》.《河南师范大学学报》[M].201年第2期: 220-224.

[4]叶廷芳.《卡夫卡全集》[M].《书城》第三十二期 2009年1号.

[5]胡荣. 灵魂城堡的侦察和探险——评残雪解读卡夫卡和博尔赫斯[J]. 中国比较文学. 2002年第2期(总第47期).

[6]冯冰松.最近十年卡夫卡的长篇小说在中国的研究视角[J].Jin Tina. 2014年第8期.

[7]曾艳兵. 卡夫卡研究在中国[J].外国文学研究. 2003年第2期.

猜你喜欢

克拉姆马斯洛卡夫卡
自带遮阳伞的摩天大楼
《卡夫卡传》
自带遮阳伞的摩天大楼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我国冰雪体育旅游靶向营销策略研究
高温瑜伽风靡美国:有个印度大师在行骗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马斯洛:人丑就要多读书
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