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述评

2016-10-18王子介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张爱玲创作

摘 要:张爱玲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小说家,散文家,她冷淡聪明,知道人情世故,但还是忠于自我。在她的文笔下,文章真正的富有了生命,之深入人心。她从小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又接受过国外的西式教育,对中西文化有着充分的了解。中国传统与外国文学对她的创作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存在。

关键词:张爱玲、外国文学、创作

作者简介:王子介(1995.8-),女,四川省中江人,大学本科,吉林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前言:

她一个善于将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的乐观主义者,同时也是一个对生活充满悲剧感的人,他是名门之后,贵族小姐,却称自己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小市民。张爱玲与外国作家研究探讨的论文只有为数不多的几篇,张爱玲创作受到西方影响的认识是充分的。本文对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研究进行了确切的探讨。

一、张爱玲异国形象塑造的理论基础

(一)张爱玲的写作特色

张爱玲笔下有很多故事,异国形象研究是她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长期生活接受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她,阅读过大量的外国文学,能够熟练掌握俩国语言进行创作。但是她对外国文学的研究也只有两三篇。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写道:对于一个研究现代中国文学的人来说,张爱玲该是今日中国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家。”在美国生活的她曾发表过《赤地之恋》和《秧歌》等文章。她的作品既已中国古典小说为根底,又突出运用了西方现代派心理描写技巧,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个人风格。

(二)异国形象的描述

科学的交叉性和开放性是文学特征的基础表现,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被借鉴在理论体系的建构和发展的过程中,研究实践中密切贴近现实。玛丽首先倡导这门学科,后来又被其他人加以说明论证[1]。欧洲在形象学的研究中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一些学家也相继发表一些重要论文。在中国90年代形象学才被引进,而且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研究出大批成果。我国对于形象学有也不少的研究成果及运用。形象是通过对文化的描述表达了对自我的审视,对他者的想象、评论、认知。因此形象学研究自我与他人的了解是比较重要的一项内容。

(三)了解张爱玲的文学关系

90年代以后,对于张爱玲的论证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典型”成为一种显眼的文化现象[2]。一些作者对讨论张爱玲的文化研究的论文上虽然有着时间与内容切入点有差异,但大多角度都是对张爱玲的历程进行整体的研究勾勒,我们借此可以了解到张爱玲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张爱玲作品的出版学界对其进入了深刻的了解,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成果。学界对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研究并没足够的重视,需要我们很多论者想要深入去了解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创作,深刻细致的去研究层面上的语言片段。需要分期详细的了解她的具体创作的印痕。张爱玲对外国文学只有即兴发挥,真正的文章也只有两三篇,这就是张爱玲作品出版之前的特征。

二、张爱玲对于异国人的眼光

(一)外国文学理性旁观的叙述着各种角度

外国人一些冷漠的性格都与作家本人的取向有着关系。张爱玲在《公寓生活记》《红玫瑰与白玫瑰》中提到过一个外国人性格冷漠,在其他书中也提到过除非是必要的感情流露,其他的都是多余的。这说明张爱玲在性格这方面和外国一些人是有同样的特征的。

胡兰曾在书中回忆到“张爱玲是完全理性的,理性到得如同数学”她悲天怜人,时时洞见芸芸众生“可笑”背后的“可怜”,但实际生活中却显得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但她自己无论待人穿衣均是我行我素,独标孤高[3]。虽然她会在文中同读者拉家长里短,但始终保存着距离,不让人窥测她的内心。她在上海大红大紫,几十年后她在美国过着深居简出与世隔绝的生活。她什么都懂但还是忠于自我。比如她在解放后却仍在文艺座谈会穿了一身与其他人格格不入的旗袍。

张爱玲说自己不喜欢罗曼蒂克的传统,她一点也不感动其他国家的文学浪漫。

(二)张爱玲写作形式

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对她有一定的吸引力,大多数生活在都市中的场景。英国作家会以一些人的虚伪冷漠作为文章内容具有强烈的批判的意识,张爱玲却没有借鉴他们的写法。张爱玲写出了对世俗的认同,也写出了她心中的城市,写出了她日常生活的形式。

(三)张爱玲的写作

加入了精神、情感、文化的因素。通过他人的社会关系、个人经验才可以研究出作家笔下的外国文学。通过一些作品文章可以成为来源信息的重要因素。张爱玲的成才经历,家庭教育背景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条件。因为张爱玲出生于中西合璧的家庭中,所以她对中国传统文学,国外文学有着很深的了解,这些都与作家的本身有着密切的关系。张爱玲非常喜欢读书,无论是在她受访的过程还是在自己的书中她都有提到过不少的外国著名作家。在张爱玲的写作题材中都与她所喜爱的作家有着深刻影响。张爱玲也写了许多和她一样生活在中西夹缝中人物的故事,这对张爱玲了解人物心态很有帮助[4]。了解外国人如何看待中国文化的眼光,指出了各自优势与劣势,根据外国人的视角来关注中国。

结论:

通过上述内容可以分析出张爱玲对待不同人物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在中国的进化过程中张爱玲笔下的人物是期待与受挫的。中国与异国的人有好的也有坏的,总的来说他们在不同背景下形成的价值观是不一样的。体现了在一些观念的分歧。希望在中西交流的过程中持有一种谅解的态度。

参考文献:

[1]陈娟.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述评[J].理论月刊,2011,03:130-132.

[2]陈娟.张爱玲与英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1.

[3]张娟.论张爱玲笔下的异国形象[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甘路漫.王安忆与外国文学[D].湖南师范大学,2012.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张爱玲创作
九月雨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一墙之隔》创作谈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梦里梦外——评张爱玲《天才梦》
张爱玲在路上
创作随笔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