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求上进的时代已经到了?

2016-10-18曾于里

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16年30期
关键词:懒癌局外人葛优

曾于里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懒癌”“拖延症”“瘫坐”等词变成了褒义词。

每次打开朋友圈或豆瓣,都有不少人在说自己是拖延症患者晚期求治疗云云,实际上,他也许从来就没想过要被治疗。拖延症固然带有自嘲意味,但它的使用者“无意”中在透露自己一种懒散、随性、自在、可爱的个性。

随后是“葛优瘫”的流行,葛大爷一张瘫坐在沙发上、表情生无可恋的老剧照迅速火起来,“别理我,我就是个废柴”——社交网络上无数人成了“葛优瘫”的拥趸。接着,就是彩虹室内合唱团《感觉身体被掏空》的大热,其封面配图就是一张“葛优瘫”,这首神曲延续着《张士超你到底把我家钥匙放哪里了》的风格,高大上的配乐屌丝味十足的歌词,反复唱着:不要加班、不要加班……这林林总总的现象透露出了一个本质问题:一个歌颂拖延、懒散、晃悠、不求上进的时代,已经到来了。

有部小清新的日本电影《不求上进的玉子》,被不少文艺青年奉为圭臬。电影女主角玉子可谓是将“葛优瘫”发挥得淋漓尽致。大学毕业后她返回故乡,不着急找工作,整日宅在家里,吃了睡、睡了吃,吃了再睡、睡了再吃,懒散度日百无聊赖,春夏秋冬四季流转,玉子就这样日复一日什么正事也不干地宅着、懒着。

有人如是形容,玉子的生活就是:人生“无可奈何”,角色“无名小卒”,命运“无所适从”,改变“无济于事”,挫败“无处不在”,成功“无人问津”,状态“无精打采”,情绪“无所顾忌”,灰暗“无孔不入”。

但玉子这样的超级大懒人竟然能赢得无数人的喜欢,正在于,她是以“无”来对抗“有”。现实生活中实在有太多令人焦虑的东西了,经济不景气,饭碗朝不保夕;工作压力大,每天各种加班各种应酬;房价太贵买不起;此外还有婚姻、医疗、育儿、社会保障等难题,以及更隐形的阶层固化、社会不公等……现代人心力交瘁,疲于奔命。既然焦虑也不一定有好结果,那么我干脆“终止焦虑”,我什么都不要,我无所欲求,那么我就不会有焦虑。

就像美国《大西洋月刊》曾刊文指出的,“对于大部分的中国青年而言,在高速增长、急速前进的中国,成功的公式仍然未变:刻苦学习,努力赚钱,成为‘房奴,尽早结婚,最后生养子女。然后看着这个循环重复。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些目标难以实现,接受局外人的身份可能是最好的——也许是唯一的——生活下去的办法。”

是的,让自己成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不再以成功为唯一目的,不那么在乎外在的社会标准,不再事事与人比较,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拖延症、懒癌、葛优瘫、不追求成功等,都是这种心态下的变种。某种意义上,这样的心态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是弱势者的一种自我保护,“我什么都不要,你还能拿我咋地”,是对那种以成功为鹄的的急躁社会氛围的一种有力的拨乱反正;与此同时,诚如法国学者安德烈·劳克在《懒惰的历史》所指出的,在劳资双方权利不对等、弱势群体不断受剥削的语境下,懒惰是对权利的争取,是反抗的精神,是对自由的呐喊,也是一种自我的实现,懒惰代表了对时间、对自我的完全主宰。

只是,主观上的终止焦虑,真的可以一劳永逸地让焦虑消失吗?

并不会。你不在意那些问题,并不意味着那些问题就会消失,你成为自己生活的局外人,不代表着你就可以对自己生活中的困境置身事外。你可以凡事拖延懒散,那么你很可能由此失去竞争力;你可以嚷嚷着不加班,那你可能失去工作,连自己都养活不了;你不去在意房子的事情,你却可能得面临租房以及户口等带来的其他问题;你可以不在意社会医疗和保障,可一旦意外发生,你将无所依恃……懒惰的权利应该争取并值得拥有,但美化懒惰是危险的,因为它的代价往往比焦虑的代价更大更沉重。

诚如前文所言,美化懒惰、终止焦虑是应对不合理现实秩序的一种方法,但这种处理方式是偏向斯多葛学派的处理方式,“以深思熟虑的理解为名要求我们改变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试图改变现实的秩序”。也就是说,面对现实的不合理,我们采取的是自我压抑、欲望的自我治理,是在焦虑和重压之下的屈从和自我安慰,并最终丧失了远景想象以及塑造历史意志与行动能力。这样一来,问题永远不会有改善的可能,不合理的秩序将始终存在,你的美化懒惰、不想加班的撒娇,都只是一种精神胜利法。

(编辑:彭宇)

猜你喜欢

懒癌局外人葛优
琴(外一首)
石头记(外一首)
『葛优躺』其实很伤身
拯救“懒癌”患者大作战
局外人
葛优两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