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张德彝:进入金字塔的第一个中国人

2016-10-18绿衣

看历史 2016年8期
关键词:同文馆巴黎公社金字塔

绿衣

1980年,钟叔河编辑《走向世界丛书》时,在北京柏林寺发现了一些稿本——《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其中描述了出国拜访所见所闻种种,有二百万余字。这些泛黄的书页属于一位在英语学校毕业的满族子弟——“铁岭奇人”的张德彝。

晚清是中国历史上最具悲剧性的时代,也是中国人最初睁眼看世界的时代。在此之前,中国虽有一二沿海商人去过欧洲, 但大都属“落魄商贾”,不知诗书,对中国思想界几乎不曾产生什么影响。中国的知识分子,包括林则徐、魏源等思想精英,对“域外”事物的了解还都处在雾里看花的状态;另一方面,西方大多数人是通过传教士只鳞片爪的报告来认识中国的,因此对他们来说,遥远的东方也是一片不可捉摸的神秘之地。许多莫名的恐惧和仇恨正是在互不了解的误会之中产生的。

中国晚晴时期出洋较早,又留下大量笔记以广传世人的,当称张德彝。

同文馆一少年

张德彝出生于北京柏林寺旁龙王庙胡同,因为家贫,读书学费常常要靠舅舅接济,因此十五岁那年(1862 年)同文馆开校,从满洲、蒙古、汉军中招收学生时,张德彝就考入了同文馆,在那里读书可以去“坐补马甲钱粮”和领一份“膏火银”,三年届满后,按考试成绩还会授予七、八、九品官职。

正是在同文馆的英文学习,将他引向一生的海外探游。首次是1866 年,他作为翻译随同斌椿使团出访,游历了法国、英国、比利时、荷兰、丹麦、瑞典、芬兰、俄国、普鲁士等十个国家。这次清政府派出访团的目的是为了对西方社会“探其利弊”,张德彝则把主要注意力集中到了对泰西(泛指西方国家)新奇文化的观察上。回国后, 他写出《航海述奇》,详细记载了他的观察见闻。

随同斌椿使团出访的1866 年,张德彝十八岁。此后,张德彝先后七次出国,同治七年,蒲安臣使团出使欧美时他任通事( 翻译),环游了欧美各国;同治九年,钦差大臣崇厚因天津教案一事专程赴法道歉,他任随员。光绪二年(1876 年),他出任中国驻英使馆译官,光绪十三年任秘书。后曾一度回国,任光绪皇帝的英语教师。光绪二十二年,任出使英、意、比大臣罗丰禄的参赞; 光绪二十七年,以记铭道二品卿衔出英、意、比大臣,光绪三十五年任满回国。他一生中八次出国, 在国外总共度过27 个年头。每次出国,他都写下一部日记体裁的闻见录,共计70 余卷,200 余万言,依次成辑《航海述奇》《再述奇》《三述奇》《四述奇》直至《八述奇》。其中《航海述奇》《四述奇》《八述奇》曾有人传抄印行,其余均未发表过。

目睹巴黎公社运动

作为最早出洋的中国人之一,他目睹了不少奇闻异事,尤其值得一提者——他曾目击巴黎公社革命。

1871 年巴黎公社革命时,中国还在清朝同治年间,中外交流极少,在中国国内几乎看不到任何关于巴黎公社的报道。但刚巧1870 年,清政府派崇厚出使法国,张德彝为随从英文翻译。就在巴黎公社革命爆发前一天,恰好张德彝先到巴黎洽租房屋,目击这场社会变革。他在《随使法国记(三述奇)》中,记述了凡尔赛军队攻入巴黎,有许多生动具体的细节,如所记巴黎街垒: “各巷口多筑土石墙,几案墙,又有木筐墙,系以荆柳编筐,内盛零碎什物,堆垒成台,炮子虽入,含而不出”。他又写到凡尔赛军队被俘战士疯狂镇压:“由楼下解判勇一千二百余人,中有女子二行,虽衣履残破,面带灰尘,其雄伟之气, 溢于眉宇”。尽管张德彝是当时东方古老封建国家官员,并不同情而且也根本不可能理解巴黎公社的革命,但他却留下了这些凛凛如生的记述。

环游西方记:

从美国白宫到埃及金字塔

张德彝与他同时代的外交大臣们相比,可能因为没有被赋予中外交涉的重任,他对西方的观察视角主要在生活方面,他的许多发现是中国人第一次对西方的细致观察所得。比如他第一个记录西餐:1866 年,张德彝随同使团出访,坐英国轮船由天津去上海,才第一次享用西餐。船上的伙食是“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餐……所食者, 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更有牛油、脊髓、黄薯、白饭等物”。

他还首次把美国白宫翻译成“白房”。在《欧美环游记》中他这样说:“朱温逊( 即约翰逊) 少有大志,隐于缝匠,所有天文地理、治国安民之书, 罔不精心功习,国人敬之。前任统领凌昆( 即林肯) 卒后,众遂推彼登位,故国人呼为‘缝匠统领。其府周围三里,系汉白玉石建造,外绕花园。土人呼曰‘白房,嘲语也,盖国中呼厕为白房。” 这还是头次听说,“白宫”一词在当地民俗中居然有嘲弄的含义。

在《欧美游记》中描述伦敦自行车:“前后各一轮,一大一小,大者二寸( 尺),小者寸( 尺) 半,上坐一人,弦上轮转,足动首摇,其手自按机轴, 而前推后曳,左右顾视,趣甚。”在《航海述奇》中他描述火车:“头等车厢分三间,每间左右各二门,门旁各二窗,有活玻璃可上可下。蓝绸小帘,自卷自舒,机关甚奇。四壁糊以洋棱,壁上有面镜、帽架,有丝络以便盛什物。前后两木床, 宽一尺五寸,分四幅,可坐八人。靠背坐褥厚皆三寸,面有回绒洋呢。地铺花毡,有唾盒。晚上, 燃玻璃灯于车顶,两床抽出可并为一坑。”

他还是第一个进入金字塔参观的中国人。1866 年,张德彝随观光团出国考察来到北非, 见到了金字塔。张德彝首先考查了金字塔( 即王陵) 的外貌,记录该王陵,一个大的,两个小的, 均呈“三尖形”。大型王陵“周一百八十丈,高四十九丈,皆巨石叠起……正面一洞,高约八丈, 上有埃及文一篇,字如鸟篆,风雨侵蚀,模糊不复辨识。”在墓前有“一大人头,高约四丈,宽三丈许,耳目晰。” 接着张德彝在土人的引导下, 他好奇地钻进了那座最大的金字塔。他是从破损的裂缝中进去的,进口又陡又窄,上下左右都是纵横累叠的大石头,一片漆黑,只能秉烛前行。开始如蛇爬,后再似猿攀,“一步一跌,时虞颠扑”又“石震有声”,令人“神魂失倚”。通道弯弯曲曲,“趋前失后,退后迷前”,走了好一阵方豁然开朗,原来进了墓室。其实里边并没有什么出奇的东西,只有“一石棺无盖,形如马槽, 击之铿然,放于壁角”。张德彝等在墓中盘桓, 往返达三小时之久。因过度疲劳,“出则一身冷汗矣”!张德彝回国后,将他亲游金字塔的见闻写了《航海述奇》中,这篇游记是我国第一次关于金字塔的记载。

他还描述所见的法国社会风情:“法国巴黎女皆袒胸露背,裙或红或白,或粉红或葱绿”; 见证法国开化的社会:“英国火车客货往来,火车尤利在运货,大国货物多,则生理(生意)必大, 生理大则利息必倍,利息倍则税理亦增,实为裕国富民之道”;记述英国发达的铁路运输业:“十七日丁酉阴,英国新创一种夜间照相法,其人用明于天文化学,由盐卤中查造一火,力与日同,光由喇叭型铜筒内玻璃圈数十者,射入照相处照毕, 即以灯光晒成,按日光照相须八九日方成,此法则须一时之工,即可脱稿,诚为神速矣……”。

他是面对面地以英语跟美国总统交谈的第一位中国人,他可能还是当时接受过瑞典国王敬烟的惟一一位中国人,他与之握手言欢的欧美政界要员不知凡几。尽管如此,张德彝对西方的观察, 仍然是站在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角度和立场。

在旧金山,他就记录了他同一个“美国化” 了的华人发生摩擦的情况。这个华人来到美国已经七年,剪掉辫子,学习基督教。张德彝就对他训斥道:“你已经剪了你的辫子,你又怎样有脸回到中国去呢?你学基督教吗?你已经忘记了自己的传统。在你死后,你还有脸去见你的祖宗吗?” 基于这种思想,尽管他学英语几十年,和外国人打交道许久,他始终并不为自己的经历自豪。即使他从海外归来,被派去和同文馆的另一校友沈铎一起做光绪帝的英文老师,光绪帝允许他们在王爷和大臣们跪见时仍然坐在自己身边,他仍然觉得这非正途,并教导他的子孙:“国家以读书能文为正途。……余不学无术,未人正途,愧与正途为伍;而正途亦间藐与为伍。人之子孙,或聪明,或愚鲁,必以读书为要务。”

但尽管如此,他逝世时,有人送一副挽联—— “环游东亚西欧,作宇宙大观,如此壮行能有几; 著述连篇累牍,阐古今奥秘,斯真名士不虚生”。的确,在民国以前,就全方位接触外部世界而论, 大概无人堪与张德彝相比肩。

猜你喜欢

同文馆巴黎公社金字塔
“金字塔”
A Study of the Pit-Aided Construction of Egyptian Pyramids
那年曲折探访巴黎公社墙
巴黎公社墙,150年鲜花未断
150周年
海上有座“金字塔”
抗争与超越
神秘金字塔
争于庙堂的道器与中西
晚清同文馆研究述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