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脑梗死患者行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价

2016-10-17田东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4期
关键词:脑梗死

田东

"

【摘要】 目的 分析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方法 50例脑梗死患者, 按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和观察组(采用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 各25例。观察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巴氏指数(BI)、治疗效果、血管数字减影的血管计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观察组治疗后2 h、24 h、7 d NIHSS评分更低, 血管数字减影的血管计数较多, BI指数≥60率高于对照组, 治疗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结论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起效更快、疗效更好、治疗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更强。

【关键词】 脑梗死;神经介入;动脉溶栓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4.124

目前溶栓主要有经动脉和经静脉两种治疗方式, 颈静脉是经典方法, 后者是经神经介入方法也可辅助机械取栓、碎栓, 辅以支架置入等, 是最具前景的方法[1]。作者将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用于脑梗死患者中, 效果显著,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月作者所在医院的脑梗死患者50例。均在发病6 h内行溶栓治疗。纳入标准[2]:核磁共振成像(MRI)或CT排除出血病灶, 确诊小脑梗死和椎动脉狭窄;3个月内无活动性出血倾向及重大手术史;治疗前纤维蛋白原定量、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正常;血压≤180/105 mm Hg(1 mm Hg=0.133 kPa);NIHSS>8分;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25例。观察组男12例, 女13例, 平均年龄(65.2±9.0)岁。对照组男14例, 女11例, 平均年龄(64.8±8.2)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使用尿激酶经静脉溶栓治疗, 将100~150万U溶栓药物混合到100 ml生理盐水中, 融合后30 min内经静脉滴注完毕。观察组行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溶栓治疗, 穿刺股动脉, 置入导管鞘, 动脉管置入至椎动脉或病灶侧颈内动脉, 造影确定血管闭塞位置。经导管缓慢注入60~80万U尿激酶与50 ml生理盐水混合物, 30~60 min完成。若血管未疏通则药量改为30~45万U, 再注入, 直至完全通常。溶栓结束后拔出导管及管鞘, 加压包扎。两组患者治疗24 h内均不使用抗凝治疗及抗血小板治疗, 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神经保护、改善循环等治疗。

1. 3 观察指标及评定标准 评估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2 h、24 h及7 d的NIHSS神经缺损情况, 治疗后28 d使用BI评估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60为生活基本自理, <60分为致残。并记录治疗3 d血管数字减影的血管计数。判定标准[3]:症状消失, 机体基本恢复, NIHSS分值减少>91%为治愈;症状明显缓解, 机体恢复良好, NIHSS减少21%~90%为显效;症状加重或无缓解, NIHSS减少<20%, 或死亡, 为无效。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4.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治疗前两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2 h、24 h及7 d NIH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 2 观察组血管数字减影的血管计数较对照组多, BI指数≥60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2. 3 观察组治愈13例, 显效10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为92.00%(23/25);对照组治愈10例, 显效9例, 无效6例, 总有效率为76.00%(19/25),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48, P=0.0021<0.05)。

3 讨论

静脉溶栓是大量临床研究证实的脑梗死治疗有效方法。而动脉溶栓因为设备贵、专业要求高等限制尚未广泛使用。李水仙等[4]研究者在经临床对照研究发现动脉溶栓在急性脑梗死期6 h内进行具有显著治疗效果, 其有较好安全性。从理论上讲, 动脉溶栓在血栓局部可形成较静脉溶栓更高的药物浓度, 从而减少药物不良反应, 提升治疗效果。

本次研究发现, 观察组治疗后不同时间NIHS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 对照组NIHSS亦明显降低。提示静脉溶栓及动脉溶栓均有较好疗效, 且动脉溶栓起效更快, 神经功能缺损缓解更快。张彤[5]学者将动脉溶栓治疗用于急性期脑梗死中发现神经功能缺损改善情况较静脉溶栓好, 治疗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0.05), 考虑是神经介入动脉溶栓治疗更便于观察血栓溶解情况, 从而更好控制药量, 避免用药过量损伤脑部神经, 并避免药量过少引起疗效不佳, 提高治疗有效率。本次研究中,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2.00%)高于对照组(76.00%)(P<0.05)。作者考虑除是因为神经介入动脉溶栓将微创技术与药物结合, 在血栓局部形成高药浓度, 尿激酶降解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凝块, 发挥更好的溶栓效果。此外, 本研究通过观察血管数值减影的血管计数发现观察组血管计数多于对照组, 提示观察组血管闭塞再通效果更好, 利于临床症状缓解, 提高治疗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 观察组BI指数≥60分高于对照组, 提示动脉溶栓治疗后患者生活自理能力更强。

综上所述, 神经介入动脉导管治疗脑梗死患者具有起效快、效果好、安全性高, 能更好改善临床症状, 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1] 姜长春, 李月春, 王宝军, 等. 动脉溶栓和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比较研究.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3, 15(1):60-63.

[2] 马海, 任亚静, 张锡铎, 等.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后的脑水肿研究. 重庆医学, 2013, 23(28):3360-3362.

[3] 陈丽丽, 詹红艳, 王素洁, 等. 急性后循环脑梗死三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比较. 中华神经医学杂志, 2015, 14(2):162-166.

[4] 李水仙, 郑维红, 林威, 等. 动脉溶栓联合机械辅助治疗前后循环大动脉急性闭塞性脑梗死的对比研究.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14, 21(6):336-340.

[5] 张彤. 提升血压对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血管再通患者预后的影响. 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 2013, 21(6):725-727.

[收稿日期:2016-04-19]

猜你喜欢

脑梗死
依达拉奉联合康复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
针灸在脑梗死康复治疗中的应用
全脑CT灌注成像诊断急性脑梗死的价值
护理管理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应用观察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
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保守治疗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
对于脑梗死,你必须知道的
脑梗死怎样治疗
依达拉奉治疗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儿童与成人外伤后脑梗死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