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船舶舷侧构件几何尺寸优化分析

2016-10-17李丹曹爱霞石晓

科技视界 2016年21期
关键词:响应面法

李丹 曹爱霞 石晓

"

"

【摘 要】船舶在碰撞过程中抵御冲击载荷的能力称之为耐撞性。增强结构的耐撞性可以从改善船体舷侧结构形式的方式入手。本文通过响应面法,以单位质量结构吸能能力的最大值为优化目标,以舷侧部分板材以及骨材的几何参数为优化变量,计算在约束区间内耐撞性的最优解,给出舷侧构件几何尺寸的优化方案。

【关键词】耐撞性;比吸能;响应面法

0 前言

船舶在遭受撞击之后,所具有的抵御撞击船对它的冲击作用的能力被称为耐撞性。增强耐撞性能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船体结构优化

在撞击过程中,被撞船的船体结构由于发生变形损伤,使得撞击船的冲击能量以被撞船变形能的形式得到耗散[1]。因此,可以通过改善船体结构形式的方法提高结构的耐撞性能。一方面,可通过优化舷侧主要构件的尺寸。另外亦可以通过添加使用耐撞性材料的方式,例如蜂窝材料[2]、高分子聚合物、泡沫填充物[3]、复合材料以及金属等材料的运用[4]。同时,也有学者提出了耐撞性能更为优良的新的船体形式,如王自力[5]、Naar[6]、Klanac[7]、张玮[8]、Hogstr?觟m[9]等。

2)护舷装置的设置

为了提升船体结构的耐撞性,除了从改善船体自身结构的角度出发,还可采用在主要部位设置护舷装置的方式。通过防撞装置产生的大变形来吸收撞击船的冲击载荷,从而减轻被撞船的结构损伤。

本文从增强结构耐撞性的第一种方法入手,通过响应面优化算法,给出了船体舷侧结构在构件尺寸变化的情况下耐撞性的最优解。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参考文献】

[1]姜金辉,王自力.船舶碰撞同步损伤过程研究[J].Cad/cam与制造业信息化, 2005(6):53-55.

[2]孙京帅.蜂窝材料面内冲击吸能性能优化及在电动汽车耐撞性设计中的应用[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3]王自力,张延昌.基于夹层板的单壳船体结构耐撞性设计[J].中国造船,2008, 49(1):60-65.

[4]张宗华.轻质吸能材料和结构的耐撞性分析与设计优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5]王自力,顾永宁.LPG 船的一种新型舷侧耐撞结构研究[J].船舶工程,2001,2: 12-14.

[6]Naar H, Kujala P, Simonsen B C, et al. Comparison of the crashworthiness of various bottom and side structures[J]. Marine Structures, 2002, 15(4): 443-460.

[7]Klanac A, Ehlers S, Jelovica J. Optimization of crashworthy marine structures[J]. Marine Structures, 2009, 22(4): 670-690.

[8]张玮,杨树涛,姚熊亮,等.十字隔板相对刚度对舷侧结构碰撞性能的影响[J]. 船舶工程,2009,31(B09):17-20.

[9]Hogstr?觟m P, Ringsberg J W. Assessment of the crashworthiness of a selection of innovative ship structures[J]. Ocean Engineering, 2013, 59: 58-72.

[责任编辑:杨玉洁]

4.1 坚持实践育人,通过高校思政实践将理论和实际结合,用行动引导信仰

为帮助大学生了解国情,认识社会,增强爱国主义意识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鲁南高校充分发掘本土红色资源,把高校思政理论与学习英雄人物、楷模事迹相结合,以沂蒙精神为重点,带领学生走进孟良崮、走进大青山,把政治理论知识带到战役纪念地、带到红嫂的家乡,同时,鼓励大学生做力所能及的实践,通过身体力行的活动来落实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

4.2 坚持主流信仰,用马克思主义引领和整合社会多元信仰

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批判精神、创新态度和超越意识的等理论品质,支撑了当下国家发展与高校思政教育的理论自信。在大学生思政教育中,我们应当把马克思中国化的内涵继续深入,把符合国家利益的信仰拉进学生的寝室、课堂,让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焦点融化在学生的日常生活,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在理论课堂上讨论,在交际活动中穿插,在日常行为中监督。教师当以时事引导学生信仰的树立,用辉煌成就说明观点,用即时事件解释内涵,用案例故事揭示真理,用身教行动引领示范。

4.3 坚持新媒体教育,积极利用新媒体手段丰富教育形式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媒体在大学生生活中的渗透,使得它成为高校信仰教育不可或缺的平台与资源。高校应充分丰富信仰教育形式,将新媒体和信仰教育有效结合起来[4]:利用微信平台等移动客户端,将信仰教育的宣传主题及电子教材推送到学生生活的时时处处,实现“教育+生活”无缝对接;通过贴吧、论坛、博客等渠道,带动学生对社会热点、学校话题进行理性讨论,积极把政治、时事与生活、休闲结合起来,铺垫学生信仰的思想基础;利用微电影、随手拍、专题APP等,拓展信仰教育的影音空间与原创形式,强化高校信仰教育的效度。

【参考文献】

[1]梅萍,梁明明.大学生人生信仰状况的调查与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11(5):104-105.

[2]黄展.大学生宗教信仰的状况及其心理过程探究[J].心理教育,2012(5):59-62.

[3]张果,李家富,孙楚航.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的现状、原则及路径探析[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6):88-91.

[4]肖晓哲,刘正球.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14(7):121-122.

[责任编辑:王伟平]

猜你喜欢

响应面法
基于响应面法的听小骨消声器的优化设计
山药多糖提取工艺优化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可溶性大豆多糖超声波提取工艺及其抗氧化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