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粳稻隆科16不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2016-10-14赵应平余德元王明生邵永生张朝钟宋云飞陆顺生

安徽农业科学 2016年24期
关键词:隆阳区粳稻栽培

赵应平,曾 林,余德元,王明生,邵永生,张朝钟,宋云飞,王 勤,陆顺生

(1.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保山 6780013;2.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云南保山 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芒宽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保山 6780031)



粳稻隆科16不同栽插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赵应平1,曾 林2*,余德元3,王明生1,邵永生1,张朝钟2,宋云飞2,王 勤2,陆顺生2

(1.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汉庄镇农业服务中心,云南保山 6780013;2.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云南保山 678000;3.云南省保山市芒宽乡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云南保山 6780031)

[目的]提高隆阳区水稻单产水平,明确栽插密度与水稻产量的关系。[方法]在田间小区试验条件下,以粳稻隆科16为材料,采用不同栽插密度研究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栽插密度27.0万~33.0万丛/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隆科16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结论]隆科16是综合性状好的高产粳稻品种,合理密植,精确定量栽培,可以充分发挥其高产潜力。

隆科16;密度;产量;构成因素;粳稻

隆阳区是云南省水稻高产区,我国整县制平均单产第一,维持水稻持续高产,对保证我国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新的品种必须有与之相配套的栽培措施,良种良法结合才能发挥其增产潜力[2-3]。关于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与密度对产量的影响已有许多研究报道,陆顺生等[4]认为,栽插密度在 225万~ 465万穴/hm2,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最高茎蘖数、每株成穗数下降,成穗率提高,有效穗增多,每穗实粒数下降,结实率上升,千粒重相对稳定,产量增加。姚支农等[5]试验表明,宽行窄株栽培较宽窄行栽培经济。石守设等[6]发现,施氮量及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每穗粒数次之,结实率、千粒重相对较小。陆春燕等[7]研究发现,施用纯N 180 kg/hm2、栽插30.0万穴/hm2时产量最高,且与其他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隆科16号是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2005年从云粳21号中发现变异株,经系统选育而成的常规稻品种,2014年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滇审稻2015003号),新品种的出现,种植方式、栽培技术呈现多样性,栽培密度也不相同。为此,笔者针对隆阳区水稻出现密度过大或有效穗不足导致产量不高的问题,采用不同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隆科16号大面积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试验田概况试验于2014年在隆阳区汉营社区农业技术推广所试验田进行,面积0.26 hm2,该地纬度25°8′25″N,经度99°14′16″E,海拔1 641 m,年平均气温15.5 ℃,年降雨量900~1 100 mm,年日照时数2 349.0 h。试验田前作为蚕豆,产量4 065 kg/hm2,土质粘土,pH值6.28,有机质24.83 g/kg、全氮1.58 g/kg、碱解氮115.57 mg/kg、有效磷32.04 mg/kg、缓解钾157.62 mg/kg、速效钾211.38 mg/kg、交换镁235.49 mg/kg、有效硫51.61 mg/kg、有效锌1.13 mg/kg、有效锰55.06 mg/kg、有效硼0.23 mg/kg,肥力中上等。水利条件好,排灌方便。

1.2试验设计按《2014年度隆阳区农业技术推广所水稻不同密度栽插试验方案》执行,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小区净面积13.65 m2,小区长5.25 m,小区宽2.6 m,小区间走道30 cm,重复间走道50 cm,6个处理,各处理栽插密度见表1。

表1 各处理栽插密度

1.3试验田管理冬季翻犁晒田、春季培肥秧田,秧本田比1∶20,采取扣种稀播,2014年4月10日播种,播净谷种600 kg/hm2,用旱育秧培育带蘖壮秧,5月15日5叶1心时带1蘖移栽于大田。本田施生物有机肥4 500 kg/hm2加40%(N∶P∶K=24∶6∶10)“榕枫”控释肥600.0 kg/hm2作中层肥;在栽后3~5 d实施化学防除;栽后35~40 d(倒3.0~3.5叶期,幼穗分化Ⅰ~Ⅱ期),视苗情追施促花肥(穗肥,平衡肥或黄塘肥)尿素75~105 kg/hm2+硫酸钾肥75~105 kg/hm2。科学管水、定量灌溉,水分管理采取“清水澄田、浅水栽秧、寸水活苗、露垡分蘖、薄水孕穗、湿润壮籽”干干湿湿的间歇式管理。要求大田整平后沉澄1~2 d栽清水秧,达到浅插秧标准;移栽后10 d内保持灌浅水;移栽后10~25 d(9.5叶 )2~3 cm浅水灌溉,期间视苗情晒露田1~2次;9.5叶~倒3.5叶(即10.5叶期)进行分次搁田,先轻后重,第一次在9.5叶期轻搁,隔5 d第二次重搁;10.5叶至抽穗浅水勤灌,以浅水层和湿润为主;齐穗后至成熟以湿润为主,养根保叶。全生育期防虫、不防病,秧田期、大田期分别联防稻飞虱、稻螟虫2次。9月28日整个小区不去边行分重复、小区和品种单收单晒干称重计产,11月1日室内考种结束。

1.4记载考查项目按照试验方案,对3个重复各处理定时定点进行观察记载,每隔5 d观察一次,其观察记载项目是产量、生育期、茎蘖动态、抗病性、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等。收割前每小区取10丛单收单打,进行考种分析。

1.5统计分析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8],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的影响由表2可看出,处理④产量居第1位,与处理③比较,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①、②、⑤、⑥比较,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其中与处理⑤、⑥间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③产量居第2位,与处理①、②比较,产量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⑤、⑥比较,产量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2 不同处理产量的新复极差测验

2.2不同栽插密度对农艺性状的影响表3表明,最高茎蘖数随着栽插密度加大而增加,处理⑥最高茎蘖数最多(为489万/hm2),与处理⑤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①、②、③、④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株高随栽插密度加大而升高,处理⑥株高最高(为123.0 cm),与处理③、④、⑤相比,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①、②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穗长变化不规则,处理④穗长最长(19.3 cm),处理③穗长18.6 cm,居第2位,与处理①、②比较,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⑤、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

表3 不同处理的农艺性状

注:数字后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和0.01差异水平。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and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and 0.01 levels,respectively.

2.3不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表4说明随着栽插密度加大,有效穗增加,成穗率下降,处理⑥有效穗最高(为369.0万/hm2),与处理①、②、③、④间差异达显著水平;处理①成穗率最高(为87.8%),与处理③、④、⑤间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④穗总粒最多(为150.5粒),与处理①、②、③、⑤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④穗实粒最多(为124.8粒),与处理②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③、⑤、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处理①结实率最高(为84.1%),与处理⑤比较,差异达显著水平,与处理⑥比较,差异达极显著水平;千粒重各处理间无显著差异。

表4 不同处理的产量构成因素

注:数字后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和0.01差异水平。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and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and 0.01 levels,respectively.

2.4不同栽插密度的生育期表现参试6个处理大田生育期均为141 d,无显著变化(表5)。

表5 不同处理的生育期

注:数字后小、大写字母分别表示0.05和0.01差异水平。

Note:Different lowercases and capital letters indic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t 0.05 and 0.01 levels,respectively.

2.5不同栽插密度的抗病性分析由表6可知,参试各处理均未倒伏,高抗穗稻瘟病和中抗白叶枯病;处理①、②、③、④高抗叶稻瘟病,处理⑤、⑥中抗叶稻瘟病。

表6不同处理抗逆性观察记载

Table 6Resistance observation and record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处理Treat-ment抗倒性Lodgingresistance(直、斜、倒)叶稻瘟病Leafblast穗稻瘟病Earblast白叶枯病Bacterialblight①直HRHRMR②直HRHRMR③直HRHRMR④直HRHRMR⑤直MRHRMR⑥直MRHRMR

注:HR高抗、MR中抗、S感、MS中感、HS高感。

Note:HR was highly resistance,MR was moderate resistance,S was susceptibility,MS was moderate susceptibility;and HS was highly susceptibility.

3 讨论

品种审定后可在适宜地区进入推广阶段,品种特征特性、生态环境、土壤类型和肥力不同,其栽培措施与技术也应因地制宜。杂交水稻冈优725的三维立体强化栽培的最佳栽培密度为45 cm×45 cm,施氮水平为50 kg/hm2[9]。晋稻8号在施氮量为210.0 kg/hm2、栽插密度为249 990丛/hm2时产量最高,田间生长情况及稻米品质也较好[10]。郑晓微等[11]试验表明,机插移栽密度行株距为30 cm×14 cm和24 cm×17 cm,即移栽密度分别为24.45万丛/hm2和23.85万丛/hm2时,穗形较大,群体协调,实收产量最高。陈于敏等[12]研究发现,云粳30号优质高产的适宜施N量为150 kg/hm2,栽插密度为60万穴kg/hm2。该研究表明,粳稻隆科16号栽插密度27.0万~33.0万/hm2,栽茎蘖苗54.0万~66.0万/hm2,产量可达11 250~12 000 kg/hm2。该品种为常规粳稻新品系,株型紧凑,分蘖中等,在云南省粳稻区域海拔1 500~1 800 m的环境条件下种植,需进一步研究总结适宜的栽插密度、氮肥运筹和机插秧行株距等成果,以便尽快运用到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让隆科16的高产潜力得到更好的发挥。

[1] 朱德峰,程式华,张玉屏,等.全球水稻生产现状与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3):474-479.

[2] 刘博,李建国,姚继攀,等.水稻新品种辽粳401特征特性及配套技术措施[J].辽宁农业科学,2016(2):89-90.

[3] 金传旭,钟芹辅,黄大英,等.栽插密度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2,40(4):85-87.

[4] 陆顺生,曾林,万卫东,等.优质籼稻不同品种、密度对其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03,19(2):50-52.

[5] 姚支农,付国林,李定超.水稻不同栽插方式与栽培密度对产量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10(2):40-41,61.

[6] 石守设,尹海庆,扶定,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郑稻18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0):115-121.

[7] 陆春燕,覃佳佳.不同施氮量与栽插密度对杂交稻C两优9号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36):66-68.

[8] 马育华.田间试验和统计方法[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9:146-150.

[9] 文静,戴维,侯锡学,等.三维立体强化栽培密度和氮肥管理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1):183-187.

[10] 于晓慧,王广元,李广信,等.不同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晋稻8号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稻米,2011,17(4):45-47.

[11] 郑晓微,吴树业,刘姗,等.育秧方式与机插密度对早稻机插栽培的产量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3):41-45.

[12] 陈于敏,世荣,韩蕊,等.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云粳30号’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西南农业学报,2014,27(4):1419-1423.

Effects of Cultivated Density of Japonica Rice Longke 16 on the Yield and Component Factor

ZHAO Ying-ping1, ZENG Lin2*, YU De-yuan3et al

(1. Agricultural Service Center of Hanzhuang Town, Baoshan, Yunnan 6780013; 2.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Institute of Longyang District, Baoshan, Yunnan 67800; 3. Agricultural Comprehensive Service Center of Mangkuan Village, Baoshan, Yunnan 6780031)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unit yield level of rice in Longyang District, and to fi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ltivated density and rice yield. [Metho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ield plot test, effects of cultivated density on the yield and component factor were researched with Japonica rice Longke 16 as the test material. [Result] Under 270 000-330 000 clusters/hm2planting density and 540 000-660 000/hm2tillers, the yield of Longke 16 reached 11 250-12 000 kg/hm2. [Conclusion] Longke 16 is a high-yield Japonica rice variety with good comprehensive traits. Rational cultivation and accurate planting can fully exert its potential of high yield.

云南省现代农业水稻产业技术体系隆阳区区域推广站[(2009)53,云财农(2009)171]。

赵应平(1966- ),男,云南保山人,农艺师,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通讯作者,高级农艺师,从事玉米育种与栽培研究。

2016-06-24

S 511

A

0517-6611(2016)24-025-03

猜你喜欢

隆阳区粳稻栽培
保山市隆阳区精品咖啡产业发展路径
油麦菜栽培要点
我国双季早粳稻实现“零的突破”
保山市隆阳区10913例妊娠期妇女人体组成成分测定
自然栽培的味道
豫南粳稻机械化适应品种筛选及利用研究
播期播量对晚粳稻宁84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夏季苦瓜栽培
现代烟草农业背景下专业化烘烤模式的研究——以隆阳区西邑乡鲁图村四组为例
三七栽培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