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微电影题材发展方向

2016-10-14

西部广播电视 2016年8期
关键词:题材常态

尚 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新常态下微电影题材发展方向

尚 文

(作者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30多年间,我国经济呈快速增长趋势,特别是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更是出现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随着新媒体技术与网络视频的发展,微电影形成一股热潮。2010年,微电影《老男孩》在各大视频网站的热播,不仅引发了一波怀旧热潮,也预示着我国微电影时代的正式到来。在文化产业越来越受重视的今天,国家将其视为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核心驱动力。本文就微电影这一新兴文化产业如何在内容题材上更好地适应新常态下社会发展的需要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新常态;微电影;题材

1 微电影概念界定及流行原因

1.1微电影概念界定

受全球经济、文化的影响,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在短时间内迅速接收具象、精炼、充满感官刺激的信息,于是“微时代”就来临了,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电影等应运而生。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微文化”的繁荣插上了翅膀,把受众代入微交往、微传播、信息微循环的时代。这不仅说明现代传媒推动了文化的传播与共享,同时也再一次证明网络传播具有碎片化的特点。微电影的出现,丰富了大众文化的内容,为媒体从业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新体验。

综合目前学界对“微电影”的概念界定,笔者将其定义为:适合在各种新媒体设备上播放的时长在5分钟至30分钟之内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影片,即是微电影。

1.2流行原因分析

我国首部微电影起源于商业广告,汽车品牌凯迪拉克的广告《一触即发》,将汽车作为影片男主角的代步工具,在关键时刻帮助男主角逃离危险地带。影片投放后获得大多数观众的好评,一时间,微电影以“病毒扩散”之势在网络上全面爆发,大到由著名导演陈凯歌执导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百花深处》、姜文执导的展现温暖父爱的黑色幽默影片《看球记》;小到由草根自编自导的《春运帝国》《闺密》等各种类型的微电影。据国内最大的微电影门户网站唯象网的统计数据显示:非专业出身的影视创作者的数量与日俱增,2012年同比2011年增长了458%,并且他们以独特的生活经历和视角优势吸引了一定比例的观众群[1]。各大视频网站也顺势推出各种微电影项目,如网易、搜狐举办的微电影征集大赛,面向全社会征集各类型题材微电影。由此可见,微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喜爱,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2.1网络技术与传播环境的支撑

互联网作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三大媒体之后的“第四媒体”,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如此,互联网也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及思维方式。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的单向性,信息传播者与接收者的身份界线越来越模糊,并且信息的内容不受限制,满足了受众对即时讯息的要求。在互联网出现之前,人们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就是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传统媒体,而传统媒体对信息的接收、选取、审核、发布,都有自己的准则,这就决定受众始终处于被动接受地位,并且传受双方的互动交流频率较低。微电影通过网络传播,使受众接受信息的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在传播过程中,受众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从而引起受众的主动关注。此外,传播环境的低成本也使微电影更具竞争力,借助微博和视频网站等传播媒介进行传播,投放费用非常低廉,甚至完全免费,这为微电影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1.2.2“限娱令”政策的出台

2011年,广电总局针对部分广播电视过度娱乐化这一现象下发“限娱令”,因而,各大卫视的娱乐节目数量骤减。身处纵情狂欢时代的人们,将目光投向了不受限的网络平台,将它视为大众娱乐消遣的重要阵地,以网络新媒体为主要播放平台的微电影,则自然受到了大众的关注。

1.2.3“碎片化”时间

加强外事管理制度建设。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委有关外事管理文件精神,结合水利部工作实际,研究制订国际会议、证照管理等办法,健全外事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有关程序和要求。加强因公出国境计划管理,严格按照批准的计划执行。继续定期举办外事联络员培训班,充分发挥外事联络员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时间“碎片化”是现代社会生活的一个主要特征,网络的发展与社交活动的频繁,使大多数人很难有一整段的时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人们大多习惯了快节奏的生活,快餐、快阅读等这些充斥在生活中的概念,正是利用见缝插针的碎片化时间,迎合了受众的需求。上班等公车的时候、在火车候车室等车的时候,这些被打散的空余时间如何被利用、打发,成了让人头疼的事情。手持移动设备造就了一批“低头族”,为手机或平板电脑开发的各种休闲小应用,成时下年轻人最热衷探索下载的软件,人们可以利用空档时间玩玩小游戏,刷刷微博,而微电影则是网络视频对用户的一种抢滩策略。

2 新常态下微电影题材探究

进入新常态,就意味着中国经济已进入一个与改革开放30年高速增长期不同的新阶段,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迎接新常态、走向新常态、应对新常态、适应新常,将成为指导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方向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推进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是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同时也是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纽带。而作为文化产业中新生力量的微电影,其在题材上如何适应新常态,如何弘扬主流价值观,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我国微电影题材可按以下几方面延伸。

2.1贴近生活,体现情怀

当下最火的网络微电影,如《青春期》《蒲出去》《床上关系》等,内容大多涉及媚俗、情色内容,并且占据微电影内容的主流地位,形成一种用露骨情节吸引观众的风气。虽然在短时间内吸引到了不少观众,并且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但从长远来看,这类电影难以立足。在这样一个内容为王的时代,微电影只有传播正面积极、具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才能在未来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如高晓松执导的以“留住蓝色地球,别让雾霾重现”为主题的公益微电影《地球来信了》,与当下城市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有关,是每一个生活在城市之中的人都关心的问题。微电影一上线就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与认同,众多网友都被吸引到这个项目中来,共赴低碳生活。《老男孩》讲述了两个正值不惑之年的男人以“梦想”祭奠青春的故事,画面朴实,却迅速俘获了无数70后、80后的心,它让观众看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影片中,“筷子兄弟”所展现的乐观、积极、为梦想努力拼搏的精神,触动了成千上万个观众的心灵。只有贴近真实的草根文化,才能与人们的心灵产生出时代的共鸣。由陈凯歌导演执导的片长为10分钟的微电影《百花深处》,灵感来源于陈导的自身经历,有一日他去寻找旧时在北京住过的四合院,猛然发现原先历史悠久的四合院早已在城市化进程中夷为平地,有了“迷失在北京”的感觉,才有了耿乐为冯远征搬家的故事。影片描画了这样一个场景:当传统文化这个物质家园被摧毁之后,人类的精神家园也将无枝可栖[2]。人要依托精神才能活下去,而精神在某些时候又是一种对国家、对家园的担忧与思考的一种情怀表达。

2.2亲近“主旋律”,追求“真善美”

“‘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它体现的是主流意识形态与大众文化消费的完美结合。作为文化从业者,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群众的文化需求,以宣传与弘扬主流价值观,推动文化建设,促进新常态的发展。

河北省推出的《新交警故事》系列主旋律微电影,由河北省公安厅、省文明办于2013年发起的首届“河北省百姓心中好交警”评选活动中,通过基层推荐、媒体宣传、群众网上投票、评委会复选,最后产生了10名当选者为原型,创作拍摄了《舍得之间》《光明》《菜根的一天》《时光守护者》等10集微电影集成系列。以微电影的形式,把燕赵交警的优秀代表记录成片,让社会和群众更加关注和理解公安交警工作。

微电影《微家》将镜头对准农民工,由农民工本色出演一个外省农民工在长春打工的爱情故事。作品主要分为三段,第一段是田园梦。喜庆的唢呐声中,一对青梅竹马的农民甜甜蜜蜜地结婚了。第二段是分离。为了未来的生活更加美好,夫妻俩离开家乡,来到长春打工。白天一起工作,但是晚上不得不分开住在男女公棚,各种矛盾也随之出现。第三段是圆梦,党和工会关爱农民工,为农民工建“夫妻房”,里面的生活设施一应俱全,曾经分开住的夫妻终于团圆了,矛盾化解后,干儿劲越来越足。这是吉林省第一部获得国家金奖的微电影。本片的编导认为,《微家》之所以能取得成功,归根结底是它把中国梦演绎成了吉林农民工爱的梦,“中国梦首先是农民的梦。”[3]

的确,反映当下真实生活的微电影,题材大多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像上文提到的《微家》反映的就是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怀。平凡的小人物身上也闪烁着人性的“真善美”,但遗憾的是,这类闪光点却极易被我们忽视。

2.3关注个体生命与公众利益

伴随社会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压力随之而来,不少人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所以,以关注都市人的生活和情感为题材的微电影,或多或少能给处在迷失中的人带来一丝慰藉或者情感的释怀。微电影《错爱》讲述了三个人之间的情感纠葛,短短十几分钟的影片,浓缩了都市男女之间的感情纠葛。影片在首周末上线,点击数突破了百万。此片采取类似偶像剧的方式,以梦幻般的镜头对准都市年轻人的感情生活,俊男美女的养眼组合,再加上剧中女声低吟舒缓的浅唱,让观看者在获得愉悦的观看体验同时,也获得了抚慰心灵的作用。片中不乏对社会地位、金钱等关系的探讨,还有对金钱至上这种错误价值观的批判。

展现社会转型期普通人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的冲突,强化人们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公德,是微电影题材今后的走向之一。同时,也应该注意不能让说教代替电影的娱乐性,微电影之所以能取胜,就在于其充满新奇的创意,但过分的说教则容易让观众产生反感情绪。如何将带有说教性质的内容融入影片当中,并且潜移默化地影响观众,这才是微电影创作的核心所在。如《妈妈的一封信》,讲述了在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凸显的今天,独居的空巢老人的故事;《寻找失去的孩子》以2011年“微博打拐”事件为主题,这些微电影作品都以悲悯的情怀震撼着观众的心灵[4]。

3 微电影未来发展应注意的问题

3.1创作者须有责任担当

微电影创作者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传播者,从微电影题材的选择到完成拍摄,始终肩负着巨大的责任。面对物欲横流、消费主义至上的当下,微电影创作者们到底是附庸其左右还是以一种积极、向上的面貌迎接观众,这不仅是作品是否能长久立足的关键,更多的是创作者责任的体现。例如,时下被推崇的励志型微电影在某种意义上也发挥着催人奋进、努力实现个人价值的积极作用,如以“有梦想就有未来”为电影主题的《田埂上的梦》《北漂记》等,这些电影可以说是微电影创作者对传承民族传统精神、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的体现。自觉抵制网络庸俗、媚俗、低俗之风,传播正确的价值观与价值取向,是一个有担当、有理想的微电影创作者应肩负的社会责任。

3.2须准确定位受众

传统电影主要借助影院与电视传播,而微电影则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等新媒体作为传播平台,这就意味着受众群体更加年轻,在题材、内容的选择上,要尽量吻合年轻群体的需求。创造出专属群体的个性化营销模式,这样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微电影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微电影《给未来的信》,将镜头瞄准即将毕业的大学生,表现他们在社会中遭受磨练及最终实现梦想的故事。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是这几年社会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也是每个人在一生中必须面对的问题,该电影通过主人公的演绎,向观影者展示了青春没有终点,有梦有未来的励志故事。这无疑不给正在经历毕业、就业或者即将毕业的在校大学生,关于明天、关于未来充满正能量的故事。所以,微电影在设计之初,无论是题材选择还是情节编排上,都需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趣味。

3.3避免商业化色彩浓重

微电影一直在网络平台投放,其盈利模式就是与广告商合作,这就会造成网络微电影制作者过度追求商业利益,从而压缩影片内容,插入大量广告镜头的现象。用商业化色彩蒙蔽原有影片的艺术性成分,弱化故事情节,这严重影响了微电影质量。过度的广告植入,会造成观影者的审美疲劳,毕竟微电影不是广告,在视频网站上,用户拥有绝对的选择权,当用户因对视频内容不满而将页面关闭时,作为内容的生产者,可能需要再花多花十倍或百倍的时间,才能让用户重新打开关闭的页面。当然,“去广告化”对把广告商看作是衣食父母的微电影制作者来说太不现实,适度的商业化才是网络微电影的生存之道。

4 结语

结合以上叙述,新常态下的微电影,其题材要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上,尽量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品位,积极主动的传播社会正能量,引导形成新的文化风尚。从而凭借“微时代”的传播优势,获得更大的话语权,在差异中寻找市场的发展路线,在对影视文化历史的自我梳理中,合理定位自身价值。

[1]微电影:未来大文化产业背景下的必然趋势[EB/OL].(2013-05-09)[2016-04-20]http://www.wixiang.com/news/14073.html.

[2]网易娱乐.焦点碟报:十分钟年华老去[EB/OL].(2004-03-05)[2016-04-20] http://ent.163.com/ent_2003/editor/movie/dvd/040315/040315_228840.html.

[3]曹春萍.吉林省首部主旋律电影《微家》微电影大赛获金奖[EB/OL].(2015-01-13)[2016-04-20]http://news.365jilin.com/html/20150113/2104987.shtml.

[4]刘文良,张永红.公益微电影的困惑与超越[EB/OL].(2013-12-03)[2016-04-20]http://www.nvsay.com/ent/show/13426.html.

猜你喜欢

题材常态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徐纯中红色题材绘画选(下)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论藏族题材电影文化主体性之构建
主动适应新常态,积极实施新作为
“新常态”需要新举措
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
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
适应新常态 展现新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