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测定站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比对

2016-10-13罗文学倪俊卿张军辉王贵江解冰辉郭颜军

中国猪业 2016年9期
关键词:长白猪杜洛克环境温度

罗文学 倪俊卿 张军辉 王贵江 解冰辉 郭颜军 骆 菲

(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河北石家庄 050000)

测定站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的比对

罗文学倪俊卿张军辉王贵江解冰辉郭颜军骆菲

(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河北石家庄 050000)

本文对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2014—2015年的种猪性能测定数据包括30~100 kg平均日增重、3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100 kg体重眼肌面积、饲料转化率和抗体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同一品种在不同季节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大白和长白品种30 kg体重日龄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 (<0.05),杜洛克品种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和测定期饲料转化率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 (<0.05),不同品种种猪生长性能存在差异,如达30 kg体重日龄杜洛克明显高于大白和长白,校正达100 kg体重眼肌面积杜洛克猪>大白种猪>长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种猪、长白猪差异显著 (<0.05),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杜洛克猪>长白猪>大白猪,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猪差异显著(<0.05)。猪群免疫合格率与死淘率呈负相关等关系,即总体免疫合格率较高的猪群,死淘率也相应较低。

种猪;性能测定;品种;季节;总体免疫合格率

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是将测定猪群置于相对一致的环境条件和营养水平下饲养到目标体重,度量其目标参数(性能)的全过程。生产性能测定是种猪选育、遗传育种开展的基础,没有性能测定,就无从获得种猪育种所需的各种信息,从而使种猪育种工作成为空谈。科学、严谨、系统、规范化地实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可以获得全面、真实的育种信息,从而提高育种工作的效率,持续大规模的测定和选育的准确性可提高种猪的生产性能。种猪生产性能测定按测定场所划分可分为中心测定站测定和场内测定,丹麦在190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种猪性能测定站进行有组织的种猪遗传改良,对种猪生产性能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中心测定站测定是把本省的种猪场种猪集中运输到一个测定站进行生长性能测定,具有环境条件相对一致,测定结果公正、可比性高。我国近年来在农业部的大力推广支持下,全国养猪大省均建立了种猪生产性能测定站,承担本省种猪生产性能的集中测定工作,指导全省的场内测定的开展。河北省种畜禽质量监测站是农业部2007年批准建设的中心测定站,建设有一栋隔离360 m2,两栋测定舍1 440 m2,共计安装36台种猪生产性能自动测定系统,每年安排夏秋季(6—10月)和冬春季(12月—次年4月)两批测定。现把2014—2015年的测定数据分析如下,供同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测定种猪选择

选择的待测种公猪应健康、无遗传缺陷,符合品种特征,三代种猪系谱完整,不超过70日龄,体重20~25 kg之间。

1.2测定时间

2014—2015年每年冬春季(12月28日至次年的4 月20日)和夏秋季(6月16日—10月10日)分两批次测定。

1.3测定方法

1.3.1测定品种

品种为长白、大白、杜洛克共计1 376头公猪,其中长白356头、大白642头、杜洛克378头。

1.3.2测定指标

生长性能测定的指标包括开测体重、终测体重、30~100 kg平均日增重(ADG,g)、3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日龄、100 kg体重活体背膘厚(BF,mm)、100 kg体重眼肌面积(LMA,cm2)、饲料转化率(FCR),各项指标测定方法参照《种猪生产性能测定规程》[1]。1.3.3测定环境控制

种猪在测定期间所处环境相对稳定一致,每日记录环境温度,根据测定环境温度、空气质量等开启水帘、风机;定期清理粪尿和消毒,保持猪舍地面清洁;测定期内饲料成分满足种猪不同生长期的需求,相对一致,不能随意更换。

1.4测定种猪饲养管理

1.4.1隔离期

待测种猪进入测定期前隔离饲养10天,在隔离期种猪自由采食,自由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口服补液盐、电解多维等药物7天,以减少种猪因为运输引起应激反应。1.4.2测定适应期与测定期

采用种猪生产性能自动测定系统,实现被测种猪自由采食,系统自动记录每头测定种猪的即时采食量、体重等。在测定适应期主要是调教测定种猪适应测定系统,诱导种猪进入测定站采食。测定期种猪测定员应根据猪个体变化及时调整测定站入口宽度,方便测定猪进出测定站,并每天观察测定系统运行状态和采集的数据,及时校准系统。定期观察测定站料槽饲料量,定期添加。供给测定猪充足、清洁的饮水。

1.4.3抗体监测

在种猪开测前进行口蹄疫、猪瘟、伪狂犬、蓝耳等免疫抗体水平使用酶联免疫法检测,观察猪群抗体水平。

1.5测定结果计算及校正方法

在进行统计分析前,对性能测定所得数据进行计算和校正。测得相应数据的计算和校正公式如下:

(1)校正达30 kg日龄(天)=实测日龄(天)+ [30-实测体重(kg)]×b

其中杜洛克b=1.536长白b=1.565大白b=1.550

(2)校正达100 kg日龄(天)=实测日龄(天)-[实测体重(kg)-100]/CF

其中CF为校正因子,公式为CF=实测体重(kg)/实测日龄(天)×1.826040

(3)30~100 kg日增重(g)=70×1000/[校正达100 kg日龄(天)-校正达30 kg日龄(天)]

(4)校正至100 kg体重背膘厚(mm)=实测背膘厚(mm)×CF

CF为校正因子,公式为CF=A/{A+B×[实测体重(kg)-100]}

公式中A、B值参见表1。

表1 不同品种公猪A、B值列表

(5) 校正至100 kg眼肌面积(cm2)=实测眼肌面积(cm2)+[100-实测体重(kg)]×实际眼肌面积(cm2)/[实测体重(kg)+70]

(6) 饲料转化率(FCR)=测定期饲料耗量(kg)/[终测体重(kg)-开测体重(kg)]

1.6数据处理

将采集的数据用SPSS 17.0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t-检验,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2 结果与分析

2.1不同测定季节对种猪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

测定期室内外环境温度比较结果见表2。结果表明,第一组(6月16日—10月10日)和第二组(12月28日至次年4月20日)的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3.01℃,差异显著(<0.05),表明虽然测定舍采取了防暑降温、防寒保暖措施,但是在冬、夏季不同测定季节舍内的温度还是有差异的。

表2 测定期室内外环境温度比较 (℃)

测定季节对种猪生长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见表3),从表中可以,测定季节对所有品种的100kg体重日龄、30~100kg日增重、100kg体重背膘厚无影响(>0.05)。大白和长白品种30 kg体重日龄冬春季明显大于夏秋季(<0.05),但杜洛克这一指标不受测定季节影响。测定季节对大白和长白品种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和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无影响(>0.05),但这两个指标在杜洛克品种上均表现为冬春季高于夏秋季(<0.05)。

表3 不同测定季节同品种测定指标的比较

结合表2、表3结果分析得出,室内环境温度对体重30 kg以前的仔猪生长影响较为严重,低温不利于仔猪的生长发育,但杜洛克猪仔猪对低温的耐受能力较强;室内环境平均温度在19.81℃和22.82℃时,对猪的日增重、达100 kg体重日龄、饲料转化率影响不显著,但室内环境平均温度在22.82℃时,饲料转化率较高,日增重较快,达100 kg体重日龄的天数较短。当室外环境温度较低或高时,采取合适的保暖、防暑措施,为猪的生长提供舒适的环境温度,可满足种猪的生长需要,但是夏季测定成绩比冬季好一些。

2.2不同品种之间生长性能的比较

不同品种之间生长性能的比较结果见表4,三个品种测定指标比较:达30 kg体重日龄,杜洛克猪比大白、长白种猪分别多出0.53天和1.48天,且杜洛克猪与长白猪达30 kg体重日龄差异显著(<0.05)。校正达100 kg体重日龄杜洛克猪比大白、长白种猪分别多出0.93天和1.1天;三个品种日增重均在841.03 g左右;校正达100 kg体重背膘厚大白猪、长白猪、杜洛克猪分别为10.34 mm、10.35 mm、10.52 mm,差异不显著(>0.05)。校正达100 kg体重眼肌面积杜洛克猪比大白种猪、长白猪小0.79 cm2、1.15 cm2,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种猪、长白猪达100 kg体重眼肌面积差异显著(<0.05)。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杜洛克猪比大白猪、长白猪高0.03和0.01,且杜洛克猪与大白猪差异显著(<0.05)。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得出,生长性能因品种不同而存在差异。

2.3免疫合格率与死淘汰率的关系

2014年与2015年对测定猪群进行抗体监测比较(见表5),结果表明,2014年和2015年猪瘟免疫抗体合格率相差0.58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0.05);口蹄疫免疫抗体合格率相差26.36个百分点,差异显著(<0.05);总体免疫合格率(即猪瘟和口蹄疫免疫均合格猪所占比例)相差19.02个百分点,差异显著(<0.05);死淘率相差5.85个百分点,差异不显著(>0.05)。

通过数据的比较分析得出猪群的总体免疫合格率与猪群的死淘率呈负相关,即总体免疫合格率越高,猪群的死淘率越低。

3 讨论

3.1不同品种的种猪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

表4 不同品种之间测定指标的比较

不同的测定季节对种猪不同生长阶段有不同影响,不同品种、不同的生长阶段的猪对环境适应能力不同。环境变化对不同品种的仔猪体重达30 kg日龄均有显著影响,而且品种之间对环境的适应有较大差异,杜洛克对环境的适应能力高于大白和长白种猪,且与长白猪差异极显著,说明长白猪在30 kg体重前,抗应激能力较弱;同时种猪的体重越小对温度越敏感,温度越低日增重越小,这是因为仔猪体重在30 kg以前体温调节机能较差,对外界环境温度的适应性较低造成的,一般要求仔猪体重或月龄越小,猪舍环境温度应相对提高,新生仔猪要求环境温度不低于36℃、哺乳仔猪环境温度不低于30℃、断奶仔猪体重在30 kg以前不低于26℃即可满足其需求。

表5 2013年、2014年猪群免疫合格率与死淘率关系比较 (%)

随着体重的增加,种猪对环境温度的要求相对降低,种猪体重在30~60 kg和60~100 kg对环境温度要求分别在19~27℃和16~25℃即可满足其生长需求。本试验提供的环境平均温度为22.82℃和19.81℃,从测定指标100 kg体重日龄、日增重、测定期饲料转化率比较,大白猪和长白猪在不同时间段测得的数据均没有显著差异,只有杜洛克猪的测定期饲料转化率差异显著,但在环境温度22.82℃时测得的数据优于环境温度19.81℃时的数据。说明在我国北方省份开展冬春季和夏秋季两次种猪生产性能中心站测定,必须做好保温和降温防暑工作,保证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同时适当提高环境温度可提高种猪的生长性能,即提高日增重、降低料肉比,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3.2不同品种对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分析

种猪的生长性能因品种、种猪选育程度、个体差异而表现出来的生长性能水平在不同的生产阶段表现不同。试验结果表明:杜洛克猪达30 kg体重日龄较大白猪和长白猪长,30~100 kg阶段饲料转化率大白猪最好,杜洛克最差。三个品种的日增重差异不大,达100 kg体重日龄均在160天左右,与欧美发达国家140~150天还有一定的差距。

我国是养猪大国,但不是养猪强国,从养猪大国到养猪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当前我国的种猪企业尚未走出国外引种、淘汰、再引种的弊端,同时部分大中型种猪企业加盟国外育种体系,必然产生对国外育种体系严重的依懒性,造成亦步亦趋的性能滞后,永远无法超越的局面[2]。制定个性化、区域化、适合企业自身的种猪育种方案或目标,并开展持续的大规模测定、科学的选留、选育是种猪性能逐步积累提高的基础。

3.3总体免疫合格率与死淘率的比较分析

种猪健康是种猪生产、育种工作开展的基础。中心测定站测定是把多家种猪场的测定猪集中一起饲养,发生疾病的风险较大,所以每批次送测猪健康度是种猪测定成功关键因素。在控制好生物安全的基础上,送测猪的免疫抗体水平高低又是猪群发生疾病的关键因素。在农业部制定的《2010年国家动物疫病强制免疫计划》中,将猪群的猪瘟、口蹄疫抗体免疫合格率达70%以上判定为合格。抗体离散度是衡量猪群免疫后抗体水平均匀度和整齐度的判定指标[3]。可以用抗体离散度(以标准差表示)来评估疫苗免疫效果,理论上说抗体离散度越小越好,种猪群的离散度一般要求在20%以下,可以此为规模猪场的整体免疫提供参考。

影响免疫效果的因素很多,如机体的健康程度、场内环境因素、饲料中长期添加抗生素等,据樊福好博士研究表明我国猪群的主要问题集中在机体中毒、免疫抑制和炎症,败血状态同样不可忽视,整体猪群中有1/5处于营养不良状态,而处于健康状态的比例不到一半[4]。

从本研究结果看,尽管2015年猪群的猪瘟、口蹄疫免疫抗体水平(81.64、78.39)较高,但抗体合格率标准差均在20%左右,总体免疫合格率仅为63.50、标准差达到了27.76,说明猪群中个体之间的猪瘟抗体水平存在较大的差异,猪群健康存在潜在风险。

[1]NY/T 822-2004,种猪性能测定规程[S].

[2]陈瑶生.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Z].2011年全国猪联合育种协作组资料汇编.

[3]杨艳芹,樊福好.猪健康性能监测与检测数据的分析利用[J].今日养猪业,2006(6):12-14.

[4]樊福好.我国猪群健康管理体系的构建 [J].猪业科学,2011 (5):57-60.

S813.2;S828

B

1673-4645(2016)09-0029-04

2016-07-26

猜你喜欢

长白猪杜洛克环境温度
环境温度对汽车行驶阻力的影响
长白猪日增重的非遗传因素分析
品种推介 长白猪
长白猪育肥期体重的影响因素分析
Review of a new bone tumor therapy strategy based on bifunctional biomaterials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二)
《全国优秀公猪站》手册(一)
南阳黑猪与长白猪肉品质差异的机制研究
杜洛克与纳雍糯谷猪杂交母系选育效果观察
雷克萨斯CT200h车环境温度显示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