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徐克《智取威虎山》中的战争美学思想

2016-10-11李茜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英雄主义战争

李茜

摘 要:战争一直是古代和现代理论家关注的主题。所以把战争电影的主题定位好是一名导演的职责所在。由于本片并没有大幅度描述战争场面而是战前准备工作,所以本文以电影战前准备工作为切入点着重阐述,以古典和现代美分析其艺术追求和意义。

关键词:战争;古典与现代;英雄主义;艺术价值一、战争与战争美

战争本来就是一场争斗,是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一场重组。[1]在这个过程中总是残酷血腥的,但又是充满激情热血的。 战争美学究竟美不美?该不该纳入审美范畴?这是当代美学定义中一直争论的话题,在马里内蒂的埃塞俄比亚殖民战争宣言指出:“27年来,我们未来主义者反对把战争描述为反审美的东西,因此,我们认为:战争是美的,因为它建起了人对所控制的机器的操纵,使人类躯体带上了金属的光泽,把步枪的射击、密集的炮火和炮火间歇,以及芬芳的香味和腐烂的气味组合成了一首交响曲,并创造了新建筑风格。例如,大型坦克、呈几何状的飞行编队的建筑风格以及来自燃烧着村庄的烟气螺纹型的建筑风格 [2]。当然,其“精神”是美的。

本片以现代元素做铺垫进入解放战争时期。而以徐克一贯的快节奏风格与慢镜头的结合使得开场的战斗场面颇具武侠动作之美。机枪射出的子弹在机械上摩擦碰撞穿入人体,手榴弹在空中缓慢相撞瞬间爆破的场面在雪地衬托下显得尤为惊心,场面并未渲染的凄惨悲凉,反而在语言的穿插下显得有些滑稽。

本片源自小说《林海雪原》的改编,文中大量“黑话”在电影中被延续下来。本文仅从三部分论述:开头、高潮、结尾。影片一开头就迎来了一场小规模战斗,以及一部分人物主体;片中火车的到来(暗示了现代文明的到来)将影片推入高潮,杨子荣的出现也突出了影片主题:智取,即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利益——在仅剩的人员中,如何通过谋略、智慧获取胜利。本片与以往战争片相比起可贵之处在于影片情绪的节奏变化,影片并不单个讴歌个人英雄主义而是着重集体智慧以及作战中的相互协作。特别是杨子荣,他是整个作战的关键点,在原本的小说中,这一人物的艺术形象是带有传奇性的,其装扮成土匪进入敌人内部,与敌人来了一场侦查与反侦查,而徐克通过一场现代枪战片处理手法来描述这一形象,从而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处理战友牺牲画面时也没有过多的煽情,而是以一种更加成熟简单的方式默哀战友的失去,因为战争还在继续。所以本影片中这一战争形式它是美的。电影结尾部分,杨子荣潜入敌人内部打探敌情,小分队通过重重阻碍,越过山崖,成功的与杨子荣里应外合一举歼灭座山雕解救所抓妇女。这一场面它是美的,特别是栓子与他娘相遇的那一刻,似乎这些都是值得的。战士们在战争中付出的代价是美的,是一种无私奉献的美。镜头尾声,首长对杨子荣说到“结束了,希望栓子他们这一代不再有战争”。接着说道“看来你和小分队得执行下一个任务了”。说完镜头拉向两人镜头中间,远处太阳缓慢升起,象征着希望和未来,而那些美好充满希望的未来是那些战士们浴血奋战的结果。

二、古典之美与现代之美

在古代,描述战争总是充斥着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并散发着凄凉之美。以诗经中《邶风·击鼓》[3]为例,这首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是鲁隐公四年宋、陈、蔡、卫联合伐郑,这场统治阶级间的权谋利益之争给参战的士卒带来了灾难,使得人们处在疼苦之中。虽然这部影片背景有其异曲同工之妙,但却是另一种叙述方式,它幽默不悲情又有其感动之处。徐克一直以来都以特别的视角来诠释电影的主题,在这部影片中似乎所有战斗的人,内心只有一个信念:消灭土匪,拯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村民,这是一种信念之美——无私奉献而又充满希望。在这部影片中有组镜头特别有意思,栾平逃脱进入威虎山告发杨子荣,场面既紧张又严肃,而杨子荣却用幽默豪气解决了这场危机。片中人物刻画得淋漓尽致,特别是人物心理活动细致入微,做到了整体与细节、客观与主观的巧妙组合。

在现代,战争场面总是宏观的,跨时间性和空间性的。战争片在好莱坞那里塑造英雄主义的佼佼者,也是好莱坞电影壮大的源头,经久不衰。在中国,文化主旋律影响下战争片也是不下百部,所以当下美学思想也会有所不同。大众审美的需要也饥渴于新鲜的血液。这部电影做到了,在徐克这里战争美表现为机械美(炮火,步枪,手榴弹、坦克等各种现代武器),人性美(信念、理想、情义、)语言美(黑话、戏曲)。所以这部电影是古典美与现代美结合的佳作。

三、影片的价值追求

徐克导演的这部电影可以说是中国电影一个新的出发。本部影片不同于以往战争电影的悲情套路(英雄的自我牺牲),而是将电影艺术与中国传统戏剧美学的相结合,让电影语言更加丰富,有趣,回味无穷又能细细咀嚼。当然徐克在改编电影的同时也并未失去自身的特色,其武侠式的英雄气概与现代武器相互撞击融合。这也是影片本身的再生产,当下艺术市场在各国文化的入侵下处于一种躁动不安的环境中,各种艺术创作也充满了一些机械复制的痕迹,特别是好莱坞电影技术发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许以后更完美)。中国电影受其影响,大部分艺术创作失去了其艺术定位,处于一种模糊的暧昧之中,这也与当下国家的电影制度有关,使一些艺术创作者无法真正发挥出其自身的灵感,不过,在当下大部分艺术总是为政治服务的。徐克在此也有多方面的妥协,并能在多方面的创新中发挥其自身的特色也实属不易。这也为当下电影创作开辟了一个好的方向。

徐克在这部影片中没有过分扭曲人的心理,没有暴力残忍血腥的镜头,没有刻意渲染的悲情。只有真实,激昂,豪气,幽默。这是一种更加成熟的思想,是几种美学风格的综合化,是当下大众审美的趋势[4],也是当下艺术创作中战争美学的新思考。

参考文献:

[1]参自[美]斯蒂芬·范·埃弗拉著; 何曜译《战争的原因权力与冲突的根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2]出自[德]瓦尔特·本雅明著;李伟 郭军编译.《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重庆出版社,2016.10,27页

[3]出自《诗经·楚辞》风篇中《邶风·击鼓》

[4]参自孟涛著《银色的梦——电影美学百年回顾》复旦大学出版社.1998.12

猜你喜欢

英雄主义战争
永恒的英雄主义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被风吹“偏”的战争
谁是战争的幸运之子
他们的战争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老人与海》中的英雄主义解读
消解英雄主义:反讽与直观——《骑兵军》阅读启示
革命英雄主义永放光芒——读朱德同志《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