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6-10-11蒋小丽

博览群书·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方仲永海燕课堂

蒋小丽

实施创新教育是现代教育的主旋律, 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究竟应该如何去创新? 我认为应该不断地学习新知识, 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 才有推陈出新的资本, 才能打破教师在课堂上教, 学生被动地学的思维定势。同时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丰富学习方式,才能让师生一起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新。

一、营造良好气氛,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使学生如坐春风。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 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 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相信每一位学生都能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才, 更相信处于发展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其次, 课前教师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 控制自己的不良情绪, 保证教师在课堂上有一个良好的心境。应把微笑带进课堂, 献给学生。再者, 课堂上教师要时时刻刻有“人”的观念, 要把自己当成学生的一员, 帮助学生自主学习, 独立思考,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 营造崇尚真知, 追求真理氛围。还有, 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使学生具有科学的学习态度, 教给他们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引领大胆质疑, 鼓励学生敢于创新

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贵有疑”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疑是创造思维的火花。“疑”之所以可贵, 就是因为它是大脑思考、分析的产物。一个学生如能在阅读课文时不断提出疑问, 说明他一直在积极思考, 对课文的理解在不断加深。教师能在阅读教学中鼓励引导学生质疑, 学生的思维能力、阅读能力就能不断有所提高。创造性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 为了鼓励学生质疑, 我认为教学中应创设问题, 问题要立足于学生的知识背景, 激励优秀学生创新, 促进中等生进取, 帮助学习困难生提高。不应呵斥质疑学生, 不讽刺标新立异的学生, 每上完一单元, 安排一环节学生考老师, 要用微笑和期待的目光鼓励学生提问。再者, 使教学过程成为创新意识的过程, 疑为主轴, 鼓励学生多问,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中心, 把问的权利和问的天性重新赋予学生,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鼓励学生不迷信古人, 不迷信权威, 不迷信老师。教学《伤仲永》一文时,我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质疑:题目“伤仲永 ”的“伤”是什么意思? 学生参考课下注释读懂课文后回答:“伤” 是“哀伤、叹息”。我又问:“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 ”生答:一个神童因“不受之人 ”最终“泯然众人”。 这样从“文眼”入手, 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 使阅读教学更有的放矢, 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 可以激活学生的思维。对于学生的质疑, 无论是课始预习性质疑、课中探究性质疑, 还是课尾延伸 性质疑, 教师的态度都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 提问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 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如“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被学生回答为“三个阶段”时, 我顺势问道:“这三个阶段是平均用笔吗? ”有学生答道“不是平均用笔, 而是有详有略。”这时, 我提醒大家“有没有疑问要解决”, 马上有学生质疑道“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之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 作者为什么要详写第一个阶段——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幼时阶段? ”我让同学们自主思考、讨论交流这个问题。经过小组展示,补充,师生总结,明确了“所以然”,归纳出了详略得当的写法。

三、适当训练求异, 激励学生努力创新

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求异能力的培养, 是学习创新方法的钥匙。既然是求异, 就要让学生不死书本, 不局限于条条框框, 要有独到的见解, 变换的思维, 至新的方法。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 提倡学生一问多答、一题多解、一个实验多种方案, 并从不同角度去思考问题, 引导学生提出新思路、新方法、新方案, 让学生在标新立异中提高创新意识和能力。学习高尔基的《海燕》理解文中多种事物的象征意义。文中出现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象征意义,而且通篇的象征义只是蕴涵在形象之中并没有揭示出来。其中“海燕”的象征意义探索引发了学生“争鸣”,有的说,此文创作于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高尔基用“海燕”象征了当时坚强无畏、英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有的说海燕英勇坚强、乐观自信的形象;有的说,海燕由“碰着”到“掠起”,由“飞翔”到“飞舞”,都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它的越战越勇、乐观和自信,联想到勇敢坚强的解放军战士就是我们新时代的“海燕”;还有的说,张海迪、史铁生(二十岁以后)身残志坚,依然用人前的微笑和背后的汗水谱写着他们生命的奇迹,更给别人带来了生活的阳光和希望,是时代的“海燕”……课堂上,学生们把一个个新时代的“海燕”形象活生生地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赋予了“海燕”更新颖、更广泛的象征意义!学生们通过自己思考,读出了海燕的多重意义,发散和聚合思维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得到一定的训练和提升。

四、教学统一要求, 训练注重分层创新

课堂教学要缩短讲的时间, 不搞“满堂灌”, 让学生通过多种手段吸取知识, 培养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课堂上要精讲多练, 对待不同程度的学生, 要分层要求, 不能淘汰哪一类学生, 要让每一类学生都有所得。在一节课上完之后的练习中,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帐篷、美景、温馨、广阔无垠、神清气爽, 让全体同学先听写这几个词语, 听写后让不会写或有错误的同学继续练习, 直到会写, 让全对的同学用带点的词造句, 造句对而快的学生再用这些词写一段话。这样训练有梯度, 激发了各类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同学们的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又如学习《苏州园林》, 学生深深陶醉于祖国优美的自然风景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中, 比时教师出这样一个训练题:由对周柏唐槐的描写展开想象, 写成抒情散文片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要求。学生思路大开, 有的想到古老的中华民族虽经沧桑却生机勃发,有的想到老年人饱经风霜又焕发青春, 都很精彩。

五、营造探究氛围,丰富创新学习方式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的对象采取研究的态度”。同样,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发展的主体,现代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要保护好学生在探求新知过程中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活动的自由度,大胆放手, 让学生在自主中求知,使每一个学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语文的探究性学习,要把课文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探究的对象,也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方法,比如社会调查、现场观察、采访人物、体验学习、课堂讨论、查阅资料等等。这种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总之, 我们应相信每个学生都是有创新能力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 我们应积极 钻研, 精心为学生营造创新的氛围, 更新教学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猜你喜欢

方仲永海燕课堂
甜蜜的烘焙课堂
美在课堂花开
最好的课堂在路上
Friendship
不幸的方仲永
方仲永的落差谁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