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16-10-11刘琦灵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8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摘要】随着各种的社会压力,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在高校中十分突显,加强高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和在高校中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心理状况,通过多种途径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背景

大学生正值18-19岁的青春期时期进入大学,而大学跟中学在学生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人际交往和个人角色都有巨大的不同。这些情况都发生在大学生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时期,这样的学习、就业、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就容易使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甚至是心理疾病。作为高校工作者应该帮学生树立健康的大学生活目标,通过多种形式或者活动使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意识,缓解由于不适应造成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当代大学生存在的各方面心理问题。

(一)学业方面

随着高校的扩招,社会竞争的加大,高校成了一个“易进严出”的体制状态。而进入大学以后,轻松的校园环境,没有了高中式的填鸭式灌输教育方式,学生的学习动机减弱,学生沉迷于网络的情况越来越多。在学业方面缺少学业规划和目标,容易造成挂科、降级和退学,这种情况不能改善,极其容易导致自卑、孤僻、自闭等心理问题发生。

(二)情感方面

大学生进入学校以后,没有了家长的束缚,更加向往恋爱关系。据调查80%的大学生在大学时期都有恋爱经历。但是一旦恋爱关系处理不当,给学生会带来极大的打击,不仅会影响学业还会引起一些心理症状,例如:烦恼、失眠、抑郁等心理情况。

(三)人际交往关系方面

80-90后的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这种生长环境下导致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集体意识减弱,自理能力不足。刚来到学校后,由于家庭、地域、成长环境等因素,会造成学生在寝室和班级生活中的摩擦和不和,这些小的摩擦和冲突会影响人际交往关系,让学生感受到不适、烦闷等。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做好学生的学业规划

学生的心理问题的出现多是由于学生的学业规划不明确,导致了学生进校后的迷茫,这种迷茫和困惑造成了学生将心思寄托于网络、恋爱等。所以作为高校工作者,在入学教育中首先要对学生做好职业规划并且要让学生对专业学习有全面的认识,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才能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专业学习,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二)做好心理普查及心理讲座

心理普查是新生到校后学校必做的一个工作,心理普查有利于筛选出有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的学生,便于高校工作者后期对于学生的管理,心理普查反馈更使学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再通过心理讲座和心理活动做好后期的完善工作,要让学生了解突发心理问题并且知道应该如何应对和调节自身的问题,在之后的学习中,如果有不适将如何寻求专业型的帮助。

(三)做好心理健康活动

心理健康活动不仅仅是高校中心理中心的事情,应该是全校师生的责任和义务。要让学生重视心理健康,普及心理知识,促进心理健康,可以使活动与学分相结合。通过一些心理等活动获得积分,当积分达到一定分值时学生可以获得创新性的学分,更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实效性。通过一系列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氛围,形成良性循环,结合每年的5.25(我爱我)活动、心理情景剧、学院心理特色活动等,让学生感知生命的意义,珍爱自己与他人,感恩社会,创造良好的育人心理环境。

(四)做好个体咨询

通过一对一个体咨询,谈心谈话,能够充分了解并且掌握学生心理的变化。从细节入手,关注学生的心理变化,帮助学生重拾生活和学习的信心,处理好成长成才、择也交友等方面的问题。

(五)加强家校合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学校的力量,更需要多方合力,利用家访、电话等渠道积极与家长沟通学生在校期间的情况,将学生-学校-家长形成三方合力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四、结语

大学是学生心理形成的一个关键时期,学生在生活习惯、学习方式、人际交往方面都与高中不同,所以学生面对新的坏境会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作为高校工作者,需要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心理困惑和问题,才能有效的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而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必须通过多种方式,例如做好学业规划、心理普查和心理讲座、心理健康活动。个体咨询和加强家校合作等。

参考文献

[1]陈新星.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J].思想教育研究,2014.11(242).

[2]李一男.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探究[J].前沿,2013.10(336).

[3]李智慧,龙跃,齐立强.高校辅导员工作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3).

[4]孙杨.高校辅导员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教育管理,2015(3).

作者简介

刘琦灵:性别,女,出生年月1989.07,研究方向 思想政治教育,籍贯 四川成都.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大学生教育
融入式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探索
微课在心理健康团训师培养中的应用探讨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大学生就业趋势
基于人际交往的心理健康课程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