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再认识

2016-10-11白如辰

决策与信息·下旬刊 2016年8期

【摘要】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经过革命道路 艰苦长期的探索,在遭到失败和挫折,经过曲折的革命历程创造性的开创性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把武装斗争同农民运动结合起来,形成农村割据,是马克思主义武装夺取政权理论在中国的具体运用,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的飞跃,“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理论和实践结合、历史和现实联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是这一理论的继承和发扬,在当前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村包围城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和城市发展协调统一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革命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暴力学术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为我们今天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信念,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伟大实践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实践探索与创新

我们革命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只有立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进程和现实的经济基础决定革命的模式和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观点。中国革命在土地革命时期,随着八一南昌起义的爆发、中共八七会议的召开和各地武装起义的发动,经历了由革命高潮到大革命失败的历程,严峻的形势对中国共产党不仅提出了要继续革命的问题,而且提出了如何继续革命、如何对待中心城市暴动与农村割据斗争的关系,即革命要走一条什么样的道路问题。

毛泽东指出:“中国的特点是: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内部没有民主制度,而受封建制度压迫;在外部没有民族独立,而受帝国主义压迫。”在内外敌人的压迫下,灾难深重的人民革命的要求更加迫切,有着充分的革命条件,中国共产党确立武装斗争方针并将这一方针具体化为发动各地武装起义,按照苏联十月革命模式,以开展城市斗争和夺取城市为中心。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态,孕育中的资本主义经济,弱小产业工人同反动势力力量悬殊,还不能独立的承担中国革命的历史任务,经历历次革命实践,失败的惨痛教训,使革命斗争遇到一个必须回答的实际问题,中国革命要继续以城市为中心斗争,还是另辟新路。

中国的农村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内外盘剥下,农民阶层艰难的生存在异常困苦之中,是革命斗争天然的同盟,农村正是反动势力薄弱环节,基于这种实际情况,毛泽东创造了中国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革命道路,并在革命实践中总结丰富了农村包围城市革命理论,1928年到1930年,毛泽东先后写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一系列文献,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问题,回答了能不能建立农村根据地怎样向前发展问题。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在全面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实践基础上,先后写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战争和战略问题》和《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等文章,进一步把建立和发展农村根据地问题提到革命道路问题上,深刻全面的指明了中国革命走以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然性和可能性,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做了更加明确和系统的阐述。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

二、“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的历史启示

(一)“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最重要成果之一

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社会历史和革命实践相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它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学说的一般原则,却不局限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一般道路模式,而是与当时实际相结合,在实践中探索,诠释了理论来源于实践又用来指导实践的思想。

在深入分析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引发中国革命的基本矛盾还没有解决。意识到城市中心论没有抓住中国社会矛盾的主要方面,立足于中国现实,‘上山是在大革命失败后党保存革命武装、积蓄革命力量的唯一途径和方法,从而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历史雄辩地证明先进的理论具有普遍的指导性,把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和中国国情相结合,才是确定发展道路的决定因素。

总结中国革命的经验,尤其是井冈山斗争和红色政权建设的革命实践;进一步说明确定走什么样的革命道路,不能照搬照抄已有模式,要解放思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独立思考,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马克思主义是科学革命的理论,是革命的方法论,把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模式化是教条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也就失去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实践的意义。

(二)“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启示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经过实践的检验,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指引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在我们今天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从理论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就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继承和发扬,两者共同点是都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原理,同时立足实际,把马克思主义进一步‘中国化;在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之后,在经历长期的战争创伤和帝国主义压迫的中国,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农民仍然占人口的绝大多数,在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工业化、现代化相适应的经济模式,我们提出了建设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开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取得了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再次验证了”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正确性,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社会具体实践相结合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道路。

新中国建国以来,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我国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化了的今天,“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的实践意义和所处历史地位有必要重新认识和发掘。1978年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随后全国性经济改革,首先是我国的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率先融入国际市场经济,迅速推动了全国性的市场经济建立,成为我国确立市场经济模式重要的推动力,一定程度上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实践依然是从农村改革发力,推动城市变革,也启发我们对“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理论再认识。首先,农村在全国所占比重庞大,所处的重要地位还没有根本性改变,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农村人口占到百分之70以上,通过城镇化发展,截至目前农村人口仍占百分之五十一以上,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就必须重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其次,目前我国城市对农村的依存度较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解决我国的生存、发展的物质需求问题,目前,农村不仅是城市资源需求的重要保障而且是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市场保障。农村在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地位和作用仍十分重要。第三,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剪刀差,消除城乡差别的历史任务还十分艰巨,城市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协调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瓶颈制约,迫切需要加快农村建设,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准,以农村经济增长为突破口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健康协调发展。endprint

(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的借鉴意义

通过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社会取得重大发展,国民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人均收入达到1000美元,同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差距逐步缩小,从世界发达国家历史变革来看,这一经济水平正是国家经济转型,社会矛盾凸显,价值观念波动时期,事实上目前我国传统制造业引领经济的地位下滑,两极分化基尼系数达已到了风险警戒线,城市人口即将超过农村,进入经济社会转型期特征已显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如何确立正确的经济社会发展道路对经济健康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决定性意义,“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意义:

1、要确立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基础上,反对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即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认识;社会主义道路在我国是经过实践和检验的唯一正确道路,是长期革命实践中选择的结果,尤其扩大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进一步融入国际经济体的同时,西方价值观,社会道德观及自由民主思潮传播进来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我们有明确发展方向,坚定的理想信念,激发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这是我们事业的基础和保障,苏联社会主义的解体为我们提供了反面教材,否定马克思主义、丧失理想信念就会产生思想混乱,成为西方和平演变的沃土,侵蚀国家团结统一的基石;同时,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立足国情,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指导意义,才能少走弯路,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完成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

2、要继续保持“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精神,开创建设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农村包围城市道路”之所以能成为民主革命时期取得革命胜利的正确道路,不仅仅是因为农村是当时反动势力薄弱的地方的原因,更重要的是毛泽东认真考察了中国社会矛盾和阻碍社会进步的根源,准确地指出了革命的对象并开展革命实践,在根据地普遍开展土地革命来打破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围绕解放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的本质要求,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创新和革命实践,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创了正确的革命道路。这一基本的实践经验提示我们就是要以建立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为核心,不断的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社会改革,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3、在“农村包围城市道路”革命历程中,我党形成民主作风,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尊重和重视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确立起来的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我党从弱小到强大到取得革命胜利的革命法宝,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的实践者,对我们进行的各项事业最有发言权,脱离人民群众从理论到理论闭门造车,来指导社会实践,结果必然是失败者,我党历史上王明路线就是例证,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我们要谨记历史的教训,深刻认识那些照搬照抄别人模式,拍脑袋做决定,不做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的危害,摒弃独断专行,藐视人民民主的官僚主义作风,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大力发扬发动群众依靠群众走群众路线的社会主义民主作风。这也是“农村包围城市革命道路”给我们最宝贵的历史启示。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王桂琴.论“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形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

[5]黄少群,张培材:毛泽东的独特创造——“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河北人民出版社,1991年.

[6]李鸿文:中国革命道路的理论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1984年.

[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人民出版社.1991年.

作者简介

白如辰(1992.01- ),女,汉,山西吕梁人,2014级在读硕士研究生,广西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规律研究。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