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政治素养,提高复课成效,争取理想成绩

2016-10-09

考试周刊 2016年77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马克思主义学科

刘杰

在高三政治课复课中,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广大师生每年都根据前几年的高考命题特点进行了大量的学法指导和技巧训练,但总是有部分学生面对新的高考试题,感到无所适从、无从下手,即使优秀的学生看到一些新材料、新题型、新的设问方式,也做不到得心应手,这就导致政治成绩特别低的不多,但要得到特别理想的分数也难。那么,存在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何在?从根本上说,学生的政治学科素养缺失是根本原因。

古语云:“大法无方。”常规性解题方法和技巧训练,对于解答常见题型,达到一般水平、拿到中等成绩,确实有效,但这仅仅是战术层面的训练。要在高考中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没有一定程度的学科素养,面对纷繁复杂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问题就很难做到镇定自若、应对自如,也就是说,政治学科的学习必须从学科素养这一战略层面进行训练,才能取得理想效果。在此,根据自身教学实践和体会,为广大师生提供几点提升学生政治学科素养的基本途径和方法,但愿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找到解析现实问题的总依据。

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党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指导思想。正是几代领导集体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实际相结合,才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革命和建设道路。中学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知识就是社会主义实践在意识形态上的反映,其编写体例、知识体系和内在逻辑都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的。学习领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作为学习和领会政治学科知识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就是找到了解决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问题的总开关、总依据。

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呢?就是从《生活与哲学》入手。在高三复课时,可以打破常规,将必修四《生活与哲学》放在高考复习的最前面。老师通过整合《生活与哲学》中的知识体系,根据学生认知特点梳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使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学生掌握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具有无限性、上升性和反复性,领会了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了解到辩证法的实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明白了事物是联系和发展着的,发展是由内外因共同引起的,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事物之间既有共性又有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这些简单的道理,懂得了要一分为二地看问题,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解决问题等,具备了这些基本思想和理念,学生就掌握了解决具体问题的思想方法,就能跳出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窠臼。

二、明确政治大方向,弘扬政治主旋律,定好解析问题的主基调。

在经济生活中,我们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制度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长处有机结合,既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又要针对市场的弱点和缺陷,适时适度地运用宏观调控,努力做到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与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一路手拉手、向前走。在经济新常态下,要促进宏观经济发展,一定要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主题,按照“五位一体”总目标,在“五个发展理念”指导下,围绕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这个关键,贯彻落实党和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重大举措,建设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在政治生活中,毛主席曾说:“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这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旗,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设为人民服务的政府,切实维护和保障人民民主,依法保护人民参与政治生活的权利和自由,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多极化发展,积极主张建立国际新秩序,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

在文化生活中,我们继承传统文化并不断创新,我们主张文化多样性,保护文化遗产,积极开展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马克思主义主导下,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持“双百”方针、“二为”方向和“三个面向”,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不断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力发展教育、科技和文化事业,开展群众性文化创建活动,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和道德修养,坚决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在哲学思想上,我们奉行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是革命的、积极的、向上的。马克思主义坚信世界是唯物的、无神的、可知的、联系的、发展的、有规律的,明天会更美好。

明确了以上政治大方向,定准了主旋律,就为我们解析现实问题定好了主基调,就不会犯原则性错误。

三、把握学科的本质和规律,内化于心,外化于考卷。

我把高中思想政治课四本必修课的核心概括为四个字,即经济生活的“利”、政治生活的“权”、文化生活的“德”和哲学生活的“慧”。这四个字,也是四个核心,集中体现了学科知识的中心议题,揭示了该学科的本质和规律。以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为例,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的核心是维护消费者的利益,第二单元《生产劳动与经营》旨在维护企业、投资者和劳动者的利益;第三单元《收入与分配》是平衡社会公众的利益关系;第四单元《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实现科学发展、建成全面小康社会、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经贸合作都是维护国家的整体利益。

《政治生活》中第一单元《公民的政治生活》主要讲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权利和义务。第二单元《为人民服务的政府》主要讲政府的职权及如何做到权为民所用。第三单元《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明确人大代表和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利,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和如何运用执政权力,政协和民主党派的权利,民族区域自治权和信教群众的权利和义务。维护主权国家的国家利益是第四单元《当代国际社会》的核心问题。

把握住各学科的内在本质,就能抓住解决现实问题的“牛鼻子”,内化于心,外化于考卷,达到庖丁解牛之功效。

四、了解时政热点,找准社会问题“病灶”,把握当代社会发展脉络。

“五个发展”理念、“五位一体”总目标、“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十三五规划”、深化改革、依法治国,反腐倡廉,促进社会风气好转;经济发展新常态、供给侧结构改革、自主创新、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理顺分配关系促进社会公平、完善宏观调控,保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住房、教育、医疗、养老、社保、环保、食品安全、安全生产、社会稳定等现实问题,都将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社会热点和难点问题,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不断渗透这些方面的信息,师生一道关心这些问题,认真学习领会党和政府解决这些问题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那么,我们既完成了政治学习任务,又很好地解决了面对重大问题无从下手的现实难题,可谓一举两得。

五、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必要技巧方法,开出治病良药

学科素养不是死记硬背党和政府的重要文件或熟读几篇领导人重要讲话就能形成的,也不是记住几个原则性的口号标语就能达成的。对专业知识进行扎实精细的学习必不可少,认真学习和深入领会学科知识是形成学科素养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学科知识就不会有学科素养。时下高考基本模式仍然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所以,掌握学科基本知识、梳理学科知识线条、明确学科知识体系、理解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构筑学科思维建模,会为提升学科素养打下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马克思主义学科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学科新书导览】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品读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超学科”来啦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