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州港洋屿作业区9#、10#泊位驳岸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2016-10-09黄泽宪

福建交通科技 2016年4期
关键词:陆域驳岸作业区

■黄泽宪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 350004)

福州港洋屿作业区9#、10#泊位驳岸地基处理方案比选分析

■黄泽宪

(福建省交通规划设计院,福州350004)

在综合分析工程地质条件的前提下,结合不同地基处理方案的作用机理,对福州港洋屿作业区9#、10#泊位驳岸砂土地基液化问题提出两个不同的方案,并对其进行技术分析和经济比选,从而确定地基处理推荐方案。

驳岸砂土液化振冲密实砂桩

1 工程概况

本工程位于规划的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洋屿作业区9#、10#泊位处。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洋屿作业区位于闽江南岸下游,马尾至高安段、台泥码头与大屿岛之间岸段,与福州港青州作业区隔江相望,地理坐标为东经119°29′30″,北纬26°00′20″范围内。

拟建的福州港闽江口内港区洋屿作业区9#、10#泊位项目为2个万吨级杂货泊位,总平面采用离岸式布置,通过栈桥与驳岸、陆域衔接。为满足陆域吹填砂闭合区域的边界要求,需预先设置维护建筑,包括西侧驳岸、北侧驳岸和东侧驳岸,陆域南侧直接和台泥码头陆域连接,不需要设置驳岸。驳岸结构等级为Ⅱ级。

2 工程地质

拟建场地位于闽江下游南岸,处于陆域向水域过渡地带,地势总体上东高西低,陆域形成区地势相对较平缓,位于闽江潮间带。场地上部土层以海相沉积物及陆相冲洪沉积物为主,基底为花岗岩。经钻孔揭露,场区内地层自上而下分别为:①素填土、②粉质粘土、③淤泥层、④-1砂混淤泥(松散~稍密)层、④-2砂混淤泥(中密)层、⑤淤泥质粘土夹砂、⑥碎石层、⑦全风化花岗岩层、⑧-1强风化花岗岩(砂土状)层、⑧-2强风化花岗岩(碎块状)层、⑨中风化花岗岩层。如图1所示。

其中④-1细砂(松散~稍密)层为液化层,其上覆盖有约5~15m厚的淤泥层。本工程采用离岸式布置,通过引桥与西侧驳岸、后方陆域相接,驳岸的稳定关系到引桥和码头的安全。因此,在驳岸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除了需要对③淤泥层加固处理,提高其土体物理性质力学指标,保证其在正常使用状况下安全稳定,还需侧重考虑如何提高④-1砂混淤泥(松散~稍密)层的抗液化能力,保证在地震偶然状况下,不发生液化而导致驳岸失稳,危及整个水工结构的安全。

3 地基处理方案设计

砂土液化是指在地震时,松散砂土层孔隙水压力骤然上升而来不及消散,当孔隙水压力达到砂土层自身抗剪强度时,砂土层内的砂粒成为地下水中的悬浮物,成为“黏滞流体”[1],土体处于流动状态,抗剪强度和抗剪刚度几乎为零,整个砂土层失去承载力,从而影响驳岸及整个水工结构的稳定。砂基液化是地基抗震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以往实际工程经验,对松散砂土地基抗液化处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强夯法、深层爆炸法、挤密砂桩法、振冲密实法等。结合本工程实际情况,驳岸地基处理设计2个方案。第一方案:清淤、振冲密实法;第二方案:挤密砂桩法。

3.1清淤、振冲密实法

振冲密实法是指不加填料,利用振动加固砂基,提高抗液化能力的方法。振冲器沉至孔底并经过孔底留振、振动上拔和分段留振等过程,依靠振冲器的强力振动,给砂土地基施加预震,使饱和砂土层发生液化,周围砂在径向的一定范围内出现瞬间的结构破坏,抗剪强度降低;同时,在上覆荷重和振动作用下,砂土颗粒重新排列并承受振挤作用,孔隙减小,相对密度显著增加;随着时间的增长,超孔隙水压力消散,土体结构逐渐恢复并得到强化,从而提高松散砂土的的地基承载力和抗液化能力,达到使砂基密实的功效。

该方案首先将表层淤泥全部清除,再用起重船吊振冲器对④-1砂混淤泥(松散—稍密)层进行振冲密实处理,然后再回填10~300kg块石形成抛石基础,抛石基础前回填海砂反压,提高驳岸的整体稳定性。基床上设顶宽1m的浆砌块石挡土墙,墙后是顶宽7m的10~300kg回填块石堤身,后方设土工布倒滤层与陆域吹填海砂隔开。振冲范围扩展至抛石基础外1倍的基床厚度,振冲深度需穿透整个④-1砂混淤泥(松散~稍密)层。结构断面如图2所示。

3.2挤密砂桩法

挤密砂桩在振动成孔过程中,将中粗砂挤入松散的饱和砂土中,使得桩管对周围砂层产生很大的横向挤压力,以增大其密实性,降低孔隙率,使地基承载力得以提高;桩孔内充填中粗砂等反滤性好的粗颗料粒,在地基中形成渗透性良好的人工竖向排水通道,可有效地消散和防止超孔隙水压力的增高,加快地基排水固结;在成桩过程中,振动锤强烈振动,使填入料和地基土在挤密的同时获得强烈的预震,提高砂土的抗液化能力[2]。

该方案堤身结构与方案一基本相同,驳岸外侧为顶宽1m的浆砌块石挡土墙,墙后是顶宽7m的10~300kg回填块石堤身,设土工布倒滤层与陆域吹填海砂隔开,堤外侧压载宽度为17~25m。地基处理选用施打Φ400挤密砂桩,桩位正方形布置,间距1200mm,面积置换率8.7%,砂桩需穿透④-2砂混淤泥(中密)层,基础外缘扩展宽度大于可液化土层厚度的1/2,且不小于5.0m。结构断面如图3所示。

4 设计方案比选

4.1技术方案比选

方案一:在验算抗滑稳定时,振冲后的④-1砂混淤泥(中密)层内摩擦角取φ=28°,经计算,驳岸整体稳定满足要求,安全稳定系数γR=1.22。工程所在地石材极度便宜,驳岸结构选择清除软弱土层,用石料换填形成抛石基础的方法具有先决条件,并且,振冲密实法处理可液化砂基具有施工快速、操作简单,施工质量容易控制,成本较低的优势。但是,该方案开挖工程量较大,抛淤较难,回填工程量较大;振冲密实法理论研究目前尚处于初始阶段,具体实施方案主要依靠实际工程经验和现场试验。

方案二:在验算抗滑稳定时,复合土层的土体指标按《港口工程地基规范》(JTS147-1-210)第8.6.1条计算,计算结果Csp=9.4,Φsp=14.7°,经验算,驳岸整体稳定满足要求,安全稳定系数γR=1.25。该方案综合考虑③淤泥层的排水固结及④-1砂混淤泥(松散—稍密)层的地震抗液化能力的提高,是“一举两得”的办法。挤密砂桩法对起始应力条件、土体本构特征、动荷条件、排水条件要求较高,不易达到预期的挤密效果;施工质量不易控制,在成桩过程中容易发生“缩颈”使填料下落困难,甚至发生柱体断续出现断桩现象[3]。

对两个技术方案进行分析比选,结果见表1。

表1  技术方案比选

4.2经济方案比选

驳岸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工程造价的高低,投资费用以沿海港口水工建筑工程相关定额及编制规定为依据,材料价格选用工程所在地近期单价,根据不同方案的主要工程量,得出不同地基处理方案的主要工程费用如表2所示。

对以上数据进行比较,可以得出:在同时满足驳岸整体稳定的前提下,方案一比方案二的主要工程费用减少了348.0万元,同比费用下降幅度达11.7%。

4.3方案综合比选

表2 主要工程费用计算

通过对两个地基处理设计方案及工程造价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

(1)两个方案安全稳定系数均能满足要求。

(2)方案一施工方便、操作简单,处理效果好,质量容易控制,成本低,施工后易于补救;方案二是处理液化砂土层上覆盖有软弱土层的良好办法,但质量控制困难,不易达到挤密效果,处理后发生液化的可能性大,且不易补救。

(3)第一方案虽然清淤、弃淤量大,但是选用块石回填,充分利用了当地丰富的石料资源;第二方案不需要开挖,石料用量少,但是水上施打挤密砂桩工程费用高,因此,工程造价高于第一方案。

综上,根据两个方案的技术特点,结合工程所在地的实际情况,经过经济比选,将清淤、振冲密实方案作为推荐方案。

5 结语

饱和砂土地基的液化问题是工程的一个重要问题,抗液化处理必须以消散孔隙水压力、增强砂土抗剪强度为出发点。福州港洋屿作业区9#、10#泊位根据工程地质条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清淤、振冲密实方案和挤密砂桩方案进行全面、系统的技术分析和经济比选,最终选定技术可行、投资节省的最优方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郝勇,俸锦福,赵小波.砂土液化的机理及影响因素探讨[J].中国水运,2009(7):261-263.

[2]陈一统.可液化砂土和软土地基处理方案研究[J].科技资讯,2007(18):49-51.

[3]刘丽娟,裴俊杰,吴永根.振冲加固地基存在的问题探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0(1):45.

[4]叶书麟.地基处理工程实例应用手册[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5]乜树强,高洪斌.振冲法在液化砂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J].水运工程,2010(11):129-132.

猜你喜欢

陆域驳岸作业区
城市滨水空间生态驳岸审美设计研究
陆域冻土区天然气水合物的勘探技术方法研究
码头后方陆域软基处理施工要点探析
基于机器视觉的建筑作业区安全隐患监测方法
河流防洪堤驳岸生态化设计研究
煤矿锚喷作业区喷浆粉尘数值模拟与新型湿喷一体机研制
高速公路作业区行车危险区域的界定
施工期高速公路改扩建作业区分流组织研究
探究园林驳岸的构造设计
泥水盾构施工对驳岸沉降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