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紧扣文本特质,促进读中悟写

2016-09-30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6年9期

陈静

[摘 要]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更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感知的基础,体悟作者表达的精妙,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感知积累,从而为学生的“读中悟写”奠定基础。教师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品鉴赏析,在即时运用中体悟语言的精妙;促进对比整合,在深入辨析中感知布局精妙;紧扣抒情线索,在前后梳理中聚焦情感表达。

[关键词]品鉴赏析 对比整合 抒情线索 文本特质 读中悟写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66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因此,阅读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受文本的内在意蕴,更要引导学生基于文本感知的基础,体悟作者表达的精妙,并逐步内化成自己的感知积累,从而为学生的“读中悟写”奠定基础。以《青海高原一株柳》为例,笔者结合课文所展现出来的写作特色,引导学生在品味语言、感知情感、体悟写法的基础上,促进语用能力的提升。

一、品鉴赏析,在即时运用中体悟语言的精妙

语文教学说到底是语言学习的过程。语言不仅是构成文本的核心要素,更是衡量学生语文核心能力的重要标尺。而在学生的核心能力中,表达能力的首要元素在于语言。这就意味着阅读教学必须引导学生关注文本语言,在品味辨析中感知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感知文本言语形式的独到,从而在品悟语言特点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读中悟写”奠定坚实的基础。

课文开篇的两个自然段,以简练的笔触刻画了柳树的基本形象,随后用较为详细的语言描写高原的生长环境,从侧面展现柳树生存环境的恶劣。而在课文第6和第7两个自然段中,教师则借助大胆而丰富的想象再现了柳树的品质。教师可以结合文本的内容,引导学生想象,训练学生的言语能力。

这株柳树面对风雪的肆虐,在复苏之后,它一定会说:“ 。”

这株柳树面对雷电的轰击,在抽芽之后,它一定会说:“ 。”

这株柳树面对 ,在 后,它一定会说:“

。”

这样的语用训练,在深入品析文本语言的基础上深化了学生对文本意蕴的理解与感知。这三个句式由浅入深,促进了学生言语思维的碰撞,促进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二、对比整合,在深入辨析中感知布局的精妙

1.领悟表达效果,创作特质和盘托出

课文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高原柳树应该是作者的写作中心,但为什么作者要设置第8自然段来描写灞河的柳树?这一结构设计对学生来说尚属首次。这种插叙的方式有着怎样的表达用意?对中心的凸显有怎样的帮助?教学中,教师没有给予学生现成的答案,而是引导学生通过对描写灞河之柳的语言的解读,对比“极易”“婀娜”“风情万种”与“艰苦卓绝”等词语,感受两者的差异,让学生在辨析比照之中,探寻出作者意欲呈现的对比之意,从而更加深切地体悟到高原柳树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的意志力。

教材文本的创作策略并不需要教师过多地讲解与阐述,也不需要专有名词的介入,而是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材料,深入体悟这种表达策略所形成的表达效果。

2.紧扣对应资源,表达效果一目了然

这是一篇优质经典的散文,全文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六年级的学生对这一结构早了然于胸,无需在课堂教学中开辟专门的教学版块。但在这篇课文中,教师在开头、结尾处设计的对应是值得六年级学生深入探究的新内容。

作者陈忠实在开篇直接言明高原上的柳树非常神奇,令人望而生畏;在结尾又对这株柳树提出了“不抱怨、不畏怯、顽强抗争”的褒奖。这种前后呼应的写法,借助浅近的语言将情感表达深入其中,是学生探究写法的典范之作。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开头与结尾整合起来,采用互文辨析的方式,寻找两段文字在语言内容上的共性之处,从而在深入感受这种前后呼应写法的特点。

三、紧扣抒情线索,在前后梳理中聚焦情感表达

真正经典的文本不仅是遣词造句的典范,也不仅体现在谋篇布局的精妙;不仅在语言表达风格上的成熟,更在于这种外显的言语形式对作者内在意蕴和情感所起到的表情达意的效果。纵观这篇课文,不管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语言,采用了怎样的策略,但言语间无不流露出对这棵高原之柳的敬畏,并按照对柳树的观察视角和认知程度,依循着“初见柳树—细察柳树—想象柳树—赞叹柳树”的顺序,巧妙地贯穿全文,有序、逐层地展现自己的内在情感,为学生的习作表达提供了绝佳的范本。

在引导学生深入研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则延续着上述的顺序,深入文本探寻表达作者情感的语句。在深入细读中,学生从“初见柳树”中的“哦”,感受到作者的不以为意;在“细察柳树”中则紧扣文本中“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体悟作者蕴藏其间的对柳树的敬畏;在“想象柳树”中的字里行间感受作者对柳树顽强精神的盛赞;在与灞河之柳的对比下,凸显作者对柳树的敬畏。最后,教师相机引导学生深入文本,回归课文的中心语句,将散落在文本各处的情感之流聚集起来,从而将作者的情感进行理性梳理。

在这样的梳理、整合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悟,逐步意识到作者对情感表达所精心设计的线索。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内在的情韵也随着文本的情韵不断深入,在不露痕迹中链接,促进了学生对创作方法的深度感思。

四、依循情感,在趁热打铁中强化练笔实践

教学至此,学生在教学中所取得的收获,不仅有源自课文内容层面的柳树品质的体悟,还深入文本感受到语言表达的精妙、布局谋篇的严谨与自然,促进了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但整个过程,学生更多的是基于文本特质的体悟与感受。如果教学仅仅滞留于此,学生语用能力的提升就会成为泡影,应在学生形成扎实体悟、丰厚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趁热打铁的过程中进行言语实践,从而学以致用,为学生的语用训练搭建坚实的平台。

教师紧扣上一环节学生对作者情感的深刻体悟,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知和情感倾注笔端。学生在亢奋情感的推动下,奋笔疾书。有的学生这样写道:“这哪里还是一棵柳树?这分明是青海高原上的一位斗士!你有顽强的意志和勃发的生命活力,毅然屹立。上天给你九百九十条死亡之路,可你并没有顺应天命,而是凭借自己不屈的精神,硬是找到了一条通往光明的星光大道,你真是好样的。”有的学生将柳树与其他名人的事迹有机融合:“看着这株在高原上巍巍然屹立的柳树,我不禁想到了海伦·凯勒。上帝对她是何等不公!双目失明,双耳失聪,她就这样与整个世界失去了联系,一生都只能生活在孤独之中。这株柳树与海伦·凯勒一样,凭借自己的不屈不挠,越长越旺盛,展现了勃发的生命活力。”有的学生将柳树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这株柳树的遭遇以及面对灾难的态度给了我莫大的启发。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我如果也遇到这样的困难,一定也向他学习,不抱怨,不屈从,从失败走向成功。”

“披文以入情,情动而辞发”,教师在学生情感奔涌之际,创设平台,让学生在表达感情之际,完成对文本的体悟,提高认知能力。

总而言之,入选教材的文本都是文质兼美的典范之作,不仅蕴含丰富的价值意蕴,更包含了丰富的写作探究资源,有较好的教学效果。因此,阅读教学需要教师做文本的知心人,在充分研读文本、考量文本、活用文本的基础上,开掘适合学生掌握、品鉴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在深入辨析、丰富积累、模仿创作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升。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