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2016-09-30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会学骆驼词语

王光龙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语文课堂的永恒追求。课改以来,语文教师从“教会”学生到指导学生“学会”,进而探索指导学生“会学”,实现了教学观念的重要转变。徐俊老师的以“骆驼”为主题的两篇课文的教学设计,就体现了指导学生“会学”的教学理念,展示了他高明的教学艺术。

一、指导会学,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的自学能力

在很多教师眼里,运用自主学习方式,掌握自主学习方法,是高年级学生才能具备的。但徐俊老师却用自己的教学设计告诉我们,中低年级的学生一样能够自主学习,一样能够在实践中掌握学习方法,一样能够自己学会学习。从《骆驼和羊》的“学习任务建构”模块,我们可以想象,课堂上,二年级的学生就能够非常清楚地回答:学一篇寓言,我们要读好课文,要认好字,要懂得课文的道理。一般的设计是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环节,将学生一步一步引入到这些学习任务当中来。徐俊老师却相信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自己建构学习任务。学生自己建构起来的学习任务,是他们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主意愿。学生养成了自己构建学习任务的初步能力,以后拿到课文,就不会无从下手,因为他们知道要学什么。

有了二年级自主建构学习任务的初步实践,到了三年级,学生就能够结合《找骆驼》这样的课文提出更加具体的学习任务了。拥有自主学习意愿和能力的孩子,阅读这则故事,不仅要读懂课文,学习生字词语,还要知道谁找骆驼,怎么找的,结果怎么样。这是因为徐老师相信三年级的学生有这个能力,更是因为徐老师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有能力借助“什么事、经过如何、结果怎样”这样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把握文本内容。

徐老师指导低中段孩子学会学习,首先体现在他在教学设计中对学生自学能力的信任:学生明白学习语文,不仅要读懂课文,还要学会认字、学会说话、学会写话。

二、 指导会学,教师要明白无需“教”的内容

学生能够自主建构学习任务,是因为他们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这是会学的基本能力。基本能力是具有可生长性的。教师的任务就是“有所教,有所不教”,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学习实践中不断生长。

指导读书中的无需“教”。在二年级的读书指导中,徐老师会征求学生的意见:“我们每天做到一件事儿——读书。你们喜欢怎么读?”学生常用的和喜欢的读书方式方法很多,怎么读更有效?老师只要给一些温馨提示:“先大声读一遍,不熟练的地方停下来,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再和同桌比赛读,一人一段,看谁读得好;推荐小伙伴跟全班小朋友分享他读得精彩的段落。”于是乎,教师便可以观察和欣赏到孩子们学习的过程:自由朗读课文,同桌赛读课文,全班分享朗读。

字词学习中的无需“教”。经历了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的一年多的低段学习,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字词学习中,教师的工作是“唤醒”“激活”这种能力。徐老师把“教”的时空留给了学生去“学”:“平时是怎么学习生字词语的?”“刚才读课文的时候,小朋友们都读得不错,能够借助拼音把生字读得很准确。下面借助拼音再巩固一下,然后我们把拼音去掉,再看看自己是不是真的掌握了。”孩子们通过“同桌互读大屏幕上注音的词语,邀请小老师带读,挑战自我,‘开火车读没拼音的词语”等环节,自己就把识字的任务解决了一大半。自主学习的成功体验,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解词学习指导的无需“教”。如果说二年级自主学习字词还是以正确认读为主的话,到了三年级,字词的理解则成为了孩子们收获成功体验的重要因素。不少教师还在纠结如何教学“忿忿、详细、不紧不慢、究竟”的时候,具有一定自主学习能力的学生看着黑板上的这些词语,早已跃跃欲试准备自己解释词语了。徐老师指导的高明之处是:“你知道哪些词的意思?”(学习“详细、不紧不慢”等字词)“谁对什么事情知道得很详细?课文哪里告诉我们很详细呢?”在学生分享“详细、不紧不慢”等词语的同时,顺带着就让学生学习了“驮、跛、啃”等生字。

自己知道的词语可以在分享中完成学习任务,那些不懂的词语怎么办?也不用老师教,学生会告诉老师“联系上下文”。于是,学生灵活运用了以前经历过的“通过读句子理解”“换个词”“在朗读中理解”等办法,完成了新词语的学习。

三、指导会学,教师要清楚学生需要干什么

在自主学习的课堂上,教师“激活”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在于教师得清楚学生需要干什么,并进一步指导学生习得新的学习方法,发展语言实践和运用的能力。徐老师显然深谙此道。

《骆驼和羊》的寓意很明白,如何跟学生“讲清楚”却让很多教师非常纠结。徐老师不讲寓意,他还给学生大量的时间去“读读、说说、写写”:

“骆驼和羊之间发什么了什么事?”

“骆驼和羊分别说了些什么?在课文中画出他们说的话,好好读读。”

“到底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他们是怎么证明自己的?从课文中找出根据。”

“最后,他们找老牛评理。如果他们听懂了老牛的话,互相之间又会怎么说呢?”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

么浅显的道理,跟二年级的学生一时未必能讲得清楚。讲不清楚就不讲。徐老师指导学生读好对话,学会带着问题阅读,学会用课文的句式说话。朗读着、圈画着、仿说着,听、说、读、写的能力提高了,寓意也就不言自明了。

找骆驼的语言关系更加复杂,即使面对三年级的孩子,教师想讲清楚也不容易,干脆也不讲。徐老师的高明之处是只需要指导他们“读读、说说、写写”:

“这个故事讲商人最后找到了骆驼,文章中写的什么内容是最重要的?”

“自己先练读,注意他们说话的语气。”(读对话)

“老人家见过那只骆驼吗?他为什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呢?”(读老人的分析)

“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老人家为什么知道得那么详细吗?”(句群训练:我知道……是因为……)

最后,学生站在商人的角度,思路清晰,语言流畅地说出:“商人听了,照老人的指点一路找去。他看见路上有骆驼的脚印,(右边深,左边浅)又看见(路的左边有一些蜜,右边有一些米),还看见(骆驼啃过的树叶,上面留下了牙齿印),他知道自己的骆驼肯定在这儿走过,因为他的骆驼(左脚有点跛),(左边驮着蜜,右边驮着米),(还缺了一颗牙齿)。商人果然找到了走失的骆驼。”学生已经用自己的言语和思维方法告诉我们,他们明白了“老人没看到这只骆驼,却对这只骆驼知道得这么详细,还指点商人找到了这只骆驼,是因为他用眼睛仔细观察了,用脑子仔细思考了。

四、指导会学,教师要知道学什么对学生有用

为什么徐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么有信心?对一些学习任务敢这么放手?对文章的人文目标的实现可以这么无痕?因为他很清楚学什么对学生是有用的。

对二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选学课文的学习,实践自主学习字词,在熟读成诵中积累和迁移语言并理解文本,对他们是有用的。因此,徐老师在《骆驼和羊》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在师生交流对话中自主建构学习任务:借助拼音自学生字词语;熟读课文,会讲故事;在自主学习中完成方法和过程的建构;通过语言的积累和迁移,实现语言的增量,理解寓言的寓意。”

对三年级的学生而言,通过略读课文的学习,检验阅读能力,实践语言习得和运用,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对他们是有用的。因此,徐老师在《找骆驼》一课的教学设计中设定了这样的学习目标:“会有感情地熟读课文,熟读成诵;通过朗读和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从徐老师的两篇以“骆驼”

为题材的教学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前教师指导学生从“学会”到“会学”的教学理念的根本转变。这两篇教学设计,是小学语文课堂转变学习方式的成功案例,是徐俊老师指导小学低中段学生学会学习课堂设计艺术的集中展示。我们从中可以得到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许多有益的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师范

大学人文学院)

责任编辑 郝 帅

猜你喜欢

会学骆驼词语
让学生“学会”并且“会学”
找词语
考考你:混水摸鱼、一哄而散,这些词语你能否读对?
学会与会学的辩证
大骆驼
骆驼
为什么骆驼被称为“沙漠之舟”
词语积累
骆驼